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亟须织牢法网

人们在“数字蓝海”畅游的同时,也愈发触摸到这样的时代课题:个人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开放的数字生活,需要法律法规相伴而行。通过法治手段清晰地划定个人信息使用边界,让蠢蠢欲动者无空可钻,让以身试法者付出代价,从源头上打消一些人兜售贩卖个人信息的利益链条,可谓破题关键。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日前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据透露,该司法解释将就个人信息保护范围、具体量刑标准、犯罪形态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将适时对外发布。舆论对此普遍报以积极态度,期待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发挥更大效用。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针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条款,此次出台司法解释某种程度可视为进一步细化落实。换句话说,在立法层面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是对使用个人信息行为亮出底线,那么在司法层面明确定罪量刑的标准,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划出红线。这样的举措能够让相关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对侵犯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形成更大震慑。身处信息时代,让法治的触角延伸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社会无远弗届,公民个人信息作为一项重要资源,其价值正在不断攀升。随着技术进步,原本数量庞杂的个人信息日益成为有规可循的大数据,浪潮般的数字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企业的运营创新,再到政府的决策施政,大数据的影响深刻而深远。有研究显示,零售商充分利用大数据,能够将营业利润率提高60%以上;政府行政管理利用大数据,将节省至少20%的成本;居民“手机一点,万事不愁”,全方位的数字化正助力生活更加便利。人们在“数字蓝海”畅游的同时,也愈发触摸到这样的时代课题:个人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开放的数字生活,需要法律法规相伴而行。

过去我们常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互联网上到处印刻着生活的痕迹,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大大增加。有机构曾做过一项网民调查,90%的被访网民表示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8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堪个人信息泄露之扰。“给我们三句他说过的话,10小时内就能搞清楚他是谁、在哪里”,某网络侦探公司的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形势的严峻。近些年来愈加高发的电信诈骗犯罪,也往往与个人信息的泄露和贩卖直接勾连。与个人信息近乎“裸奔”相应的,是大多数人面对一种“透明人”状态的无力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摁掉电话、抱怨两句、提高警惕外,似乎没什么办法来扭转“信息乱飞”的尴尬。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通过法治手段清晰地划定个人信息使用边界,让蠢蠢欲动者无空可钻,让以身试法者付出代价,从源头上打消一些人兜售贩卖个人信息的利益链条,可谓破题关键。

相关部门重拳出击,依法打击各类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固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建设层面持续给力,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长效机制。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信息产业、大数据应用方兴未艾,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暴露越来越多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个人信息保护的课题才刚刚开始,必将随时代和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相关条款也好,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定罪量刑也罢,都是这一动态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正如有业内人士所呼吁的,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统一适用的公民信息安全保护基本法,确立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框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思路的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需要切实对公民信息安全担起主体责任,网络信息平台也应多些自律意识,主动拦截、堵住信息泄露的风险敞口,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打造信息安全的净土。

信息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安全感。唯有以对公众负责的态度,以法治手段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篱笆,才能让公众都有“稳稳的幸福”,让新兴产业行稳致远。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10-23 14:17:15

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亟须织牢法网的相关文章

编密织牢个人信息“安全网”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近日,票务网站大麦网因账号信息被窃取,间接导致全国多地用户受骗.目前至少有17名受害者,被骗至少54万元.大麦网昨天凌晨表示,此事系不法分子使用"撞库"方法所致,现已全面升级平台的信息安全级别.北京警方及成都警方均表示已受理此案,正在侦查阶段.(7月16日新华网) 接入世界互联网22年来,从老百姓衣食住行到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只是互联网也并不仅仅是阿里巴巴的宝库,其还有可能会沦为潘多拉的"魔盒".比如说,"互联

网民呼吁加强公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

新华社 图 "如今个人信息严重泄露.上午接到电话,点名道姓说我网购中奖,免费获赠一套上千元化妆品,只需付200多元--"这是一名网友在网络上的一段留言.很多网友有过类似经历,并对这类诈骗行为深恶痛绝.不少网友呼吁,进一步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以加强公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 当下,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购物方式,但很多网友在网购时并没有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前不久,"福建女白领乱扔网购包裹引来杀身之祸"的消息就是一则典型案例. 面对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潜在危险和五花八门的

个人信息安全亟须系统整顿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网络社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与快捷,但如果这个社会缺失信息安全,人们怎敢放心在电子银行存转财富?何以放心在网购时写下实名地址?安全感少一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可能就会少十分.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掌控能力,既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上,也同样反映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 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事实上,我国也在积极迎接这场挑战.从顶层设计看,中央在2014年就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何处安放?

读5月10日贵报社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何时出台>,很受启发.一方面,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先进信息应用技术,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消费变革,为公众生活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加大了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处理个人信息要遵循用户知情自愿的原则,但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仍然缺失.这也是个人信息和隐私频频遭遇"被泄露"的关键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已经非常成熟,比如欧盟有法律明确规定,若用小量信息追踪用户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须利剑“常出鞘”

最近,我的手机突然"清净"很多了,除了9月11日收到一个号码为18051953441的"响一声"诈骗电话外,就再也没有接到这类电话了,但这样的"耳根清净"之福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公安机关大有作为的结果. 长期以来,不明不白接到诈骗电话.推销电话很多,让人真搞不懂个人信息是通过何种渠道.如何泄露出去的.正是在这种公民不知情.信息就被泄露的情况下,很多群众就上了诈骗信息的当,诈骗犯罪分子轻易得手,其根源就在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被非法获取.被犯罪分子

以法治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篱笆

据报道,日前,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通报了一起近期侦破的非法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该案中,青岛警方经过三个多月的缜密侦查,顺线追踪五地市,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彻底摧毁了从"黑客"窃取到网络贩卖的全部犯罪链条.目前,涉案的16名犯罪嫌疑人均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随着我国社会网络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公民个人信息的使用已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起来.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工作原因,公共管理.金融.学校.教育培训.医院等机

明确刑责为个人信息安全筑牢法律屏障

信息社会,只有让信息的保存与流动运行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人民群众才能更舒适地使用数据化业务,并共享信息化产业的有序发展带来的成果. 5月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北京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共13条,其中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以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等.情节特别严重,可判3年~7年有期徒刑.该司法解释将自2017年6月1日起

公民信息安全受热议 看国外有哪些特色保护措施

2016年9月20日,为期四天的2016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北京开幕.该图为通讯信息诈骗治理平台. 视觉中国 中国网新闻3月28日讯(记者栗卫斌 实习记者温昊暐)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通过技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屡见不鲜,给公民权益造成巨大损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重点提到了对通讯信息诈骗的防范与治理.他表示,今年工信部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整治通讯信息诈骗,比如要在全国各省市和国际出入口上加大技术手段的建设,防止来自其它地区的甚至境外的诈

公民信息安全保护 看国外有哪些特色保护措施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公民信息安全广受热议,通过技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屡见不鲜,给公民权益造成巨大损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仅网民规模已达7.31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重点提到了对通讯信息诈骗的防范与治理.他表示,今年工信部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整治通讯信息诈骗,比如要在全国各省市和国际出入口上加大技术手段的建设,防止来自其它地区的甚至境外的诈骗信息. 我国信息保护法规日趋完善 公民信息安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