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司到底还是一家公司

  “现代公司市场部门应该是第一部门,技术部门应该为市场部门服务,至少在阿里巴巴,业务员是绝对的老大。从北极星到UUZONE,公司都缺乏强有力的市场部门。其实这也不能怪原来市场部门的同事,公司自身资金,技术上的约束,造成了市场部门的无所作为,最后沦落为做页面的部门,有点悲哀。”

  ——摘自UUZONE某前雇员的总结

  UUZONE,即优友地带,是一家做SNS(社会化网络)的网络公司。这家据说曾经融到100万美金的公司,近日由于“未能配备随时可以联系的网络安全员”而关站。这并不是第一家关闭的Web2.0网站或者">SNS网站,我相信,随之而来,会更多。

  网络公司的神奇之处在于“一夜暴富”。昨天还亏损连连,今天就是财富神话了。而且,对比非网络行业而言,惊天并购也无需忌惮什么反垄断条款。Google马不停蹄地并购,直到十数亿美金拿下YouTube,也没见有谁出来指手画脚,说它涉嫌垄断之类。

  于是,网络公司似乎是一种特别的公司了。它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也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产品或者服务的弱点,更需要尽可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似乎,其它统统不用考虑了。网络公司互相之间探讨得最多的是:如何进行界面设计,如何进行产品规划,如何进行程序优化;反过来,如何推广自己的公司,如何销售自己的产品,如何节约自己的成本,这类属于大市场概念的话题始终不是互联网的热点。也许,真的有人相信,中国有一亿网民,只要他们一人给我一块钱,我就荣登胡润财富榜了。

  QQ的确是一家一人给它一块钱使它暴富的公司,但甚少有人知道,当年马化腾打算60万出售QQ的历史。QQ一度要通过让用户用声讯电话申请QQ号以赚钱,是什么道理呢?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在慨叹跨国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在遗憾MSN的清新窗口居然干不过QQ杂七杂八的窗口,却不曾看到,QQ的市场努力,远远超过了MSN.

  作为一个公司,最核心的部门是什么?是技术,是开发,还是运营?是的,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企业管理上最不能砍的费用是“市场费用”,一旦开源这个事情失败,再怎么节流都是枉然。

  的确有一些杀手级的应用无需吆喝,比如Napster.但大多数网络公司并没有这种杀手级应用。技术绝对不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中国。想依靠技术取胜,我以为,大抵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了。事实上,在中国,没有一家web2.0公司是成功的,即使在海外也是少数(例如,Six Apart)。更多的,我们听到的是被投资,被收购。有谁说YouTube是成功的,那未免可笑了。YouTube的创始人作为个人是成功的,但公司最后被收购,那能说是成功的吗?

  我服务过一些公司,也见过一些网络公司,市场这个部分很不被当回事。似乎在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公司里,只有技术才叫专业,UI设计才叫专业,而市场,根本就是动动嘴皮子,套套近乎,必要时给记者点红包发个软文,貌似是个人都会做,何来专业可谈?退一万步讲,即使做市场做销售不过是动动嘴皮子,要知道,天底下最难也是最专业的事情,却是和人打交道。

  每个公司,在它所处的行业里,占据的仅是某条价值链中的一环。而在网络公司内部,也应该存在相类似的一条价值链:客户-业务人员-产品设计(或需求分析)人员-技术人员-后勤支持人员。这个道理其实异常简单,海尔的价值链管理就是阐述这样一个精神。但在网络公司中,似乎技术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于是,在一个公司里,当遇到资金紧缺的时候(其实任何一个公司都会碰到这个就像是人就要生病的普遍性问题),第一举刀的,便是市场部门。而我则以为,情愿技术开发上不那么追求完美,市场,始终是要大开大阖的。

  颇有些人津津乐道于口碑营销,不断赞美病毒式营销的力量。我不是忽视口碑传播的效度。但我却以为,即使是口碑营销,也不是“没有投入的营销”。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捣鼓出一个产品,然后便以为一觉醒来则天下尽知。这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

  网络公司,说到底还是一个公司。技术即使如今天般昌明,依然需要遵循这样的理念:利润=收入-成本。没有利润,任何公司都会血尽而死。

  (首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3月份),2007年3月20日更新)

时间: 2024-10-01 23:08:54

网络公司到底还是一家公司的相关文章

创业者必读:VC投资一家公司的流程是这样的

当我和创业者进行会晤时,常常被他们问一些关于风投内幕的事情.比如我们会关注多少投资交易?会开多少场会议?我们多久会做次深入调研?在申请投资的初创公司里,我们会投资多少家? 我认为,如果风投公司可以提供一定的透明度,也许会对创业公司有所帮助,从最初的会晤开始,到最后成功投资,本文将大致阐述一下相关情况. 如果要完成十笔投资交易,一般风投公司会审核大约1200家公司. 投资线索:这1200家公司来自于很多渠道,比如人脉介绍,投资会议,内部调研,积极尝试,投资组合转介,还有种子投资人等等.在这1200

h3c-刚创办的一家公司要组建内部网络,帮忙看看用哪种方案好

问题描述 刚创办的一家公司要组建内部网络,帮忙看看用哪种方案好 中小企业网络组建,是用传统的路由器配合交换机好,还是用安全网关设备配合交换机好? 1.内部没有服务器 2. 软件与香港服务器对接 3.15台PC 8台笔记本电脑 4.企业是做T+0金融的. 方案一: 路由器 SMB-ER5200-CN 接入交换机 LS-3100V2-26TP 方案二: "出口网关(自带无线功能)" sonicwall TZ205W 接入交换机 H3C S1048 解决方案 方案二好,安全网关设备配合交换机

微软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业界对微软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争论:即微软到底是一家像IBM那样的企业公司,还是向苹果那样的消费产品公司?如果微软是一家类似于苹果的消费产品公司,那么在过去的10多年中,微软的确出现了一些重大错误,例如,微软错过了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机遇,同时也错失了平板电脑的大势发展机遇.微软最为成功的消费产品就是Xbox,但是,Xbox并不是什么非常大规模的业务,而且,Xbox团队的一位创建人就认为,微软已经将Xbox产品置入了一个脆弱的的境地.如果说微软是一家企业公司,那么它又为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开

在线时装零售商Zalando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摘要: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不久前曾在柏林发表演讲,提及一家在美国少有人知道的零售公司 Zalando ,并将其与 亚马逊 一起,视为谷歌搜索业务的最大威胁之一.许多想要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不久前曾在柏林发表演讲,提及一家在美国少有人知道的零售公司 Zalando ,并将其与 亚马逊 一起,视为谷歌搜索业务的最大威胁之一.许多想要购物的消费者,在网上搜索产品时多前往亚马逊和Zalando网站,而非谷歌. 那么Zalando到底是一家

在当今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一家公司能像亚马逊这样

在当今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一家公司能像亚马逊这样:人们都认为它是一家在线图书零售商,但这家公司却屡次进行了自我再创造,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购物.阅读和计算的方式. 目前,亚马逊的全球用户总人数已经达到了2.25亿人,其目标是向所有人出售所有东西.作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脑力劳动的产物,亚马逊以其颠覆传统方式而自傲.在几个星期以前,这家公司刚刚宣布推出周日送货服务. 在今天,贝索斯接受了CBS News的专访,第一次向世人介绍了亚马逊最大胆的冒险事业. 过去一个月时间里,CBS Ne

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么估出来的?谁来估?

估值的思路无非三,看收益.看同类.看资产,要是追求完全准确,就象要求地震局准确预测地震一样不靠谱,但用未来收益折现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 余亦多: 估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量度 它与物理或数学所追求的"绝对"不同,"价值"是没有绝对量化标准的 我们可以用上帝创造的法则去作为检验科学模型的标准 但检验"价值"的标准,是人为的"市场",是人类创造的法则,而非上帝 所以,以科学的

用忠诚、时间、奉献来换取一家公司的地位、头衔,以及待遇

如何让自己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每个月短信上的工资数字越来越高,就成为了每个人在获取自由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职场,是把每一个人生活支撑起来的基石.每个月银行发来的短信上的数字,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将过去一个月里的无助.沮丧.焦虑.忍耐全部化为乌有. 工资,其实就是圆规上的那个转轴,它规定出来你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最大范围,甚至是你在超市中行进的路线.而如何让自己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每个月短信上的工资数字越来越高,就成为了每个人在获取自由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其实它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用忠诚.时间.

做为技术人,你会如何去评价和看待这样一家公司的用人方式?

问题描述 前提:这是个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我的周边,但是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以前只听过公司招真正的人才难,但是从来没听过怕招进来人才,而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么一家公司,怕招进人才.一直对这个话题很好奇尤其这家公司,前几天跟他们的HR还聊了会,因为感觉挺有意思的,但是发现原来背后的原因既然是怕高新招进人才工资比老员工高,而不好跟老员工交代,所有上头就一直压着,不要人才只要会敲代码的?各位看官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尤其是混迹在IT界的朋友?这家公司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是惜旧员工保护就员工还是说这家

股市表现最神奇的一家公司背后故事

2013年股市表现最神奇的一家公司背后故事 2014年1月,国内新股上市开闸,绿盟科技(原中联绿盟)于6日启动IPO,成为一家"准上市公司"."我是绿盟的第一个投资人."姚文彬难掩内心喜悦.不过,这名绿盟科技创始人早在2002年就将股权转手,获得3倍的投资回报."现在想想还是退得太早了."姚文彬感叹. 姚文彬不必遗憾.2013年手游概念股大爆发,他控股的掌趣科技成为A股市场的"妖股",他的个人财富在这一年翻了两番. 姚文彬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