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包括华侨城在内的游乐产业却一直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
一场游乐项目安全事故将华侨城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0年6月29日下午16时45分,深圳东部华侨城大峡谷的“太空迷航”娱乐项目设备突发故障,致6人死亡,10人受伤。有目击者称,现场发生了爆炸。6月30日下午,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及华侨城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6·29”东部华侨城事故调查进展,表示排除人为因素。
事故发生后,记者致电华侨城有关人员,但得到的回复是“现在处于敏感时期,不方便回答任何问题”。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场事故背后暴露了国内游乐产业的畸形产业链。
游乐业成本倒挂
作为2009年中证上市公司金牛百强房地产子榜第四位的华侨城,主营业务一直是“旅游 地产”模式。据业内人士透露,包括华侨城在内的游乐产业却一直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
据了解,像嘉年华这样移动式的游乐园一次投资额大概在9000万元左右,其中并不包括价值最高的游乐设备。
游乐园的前期投入包括场地租金、场地规划、场地修整、设备运输费、人员雇佣等硬性开支。此外,由于游乐设施属于二手机电设备,需要海关监管,还需要交纳相当于设备造价30%的海关押金。“单这一项就是个天文数字,”一行业人士说。
高昂的投资筑造了游乐产业的“门槛”,为了减少成本,游乐投资商们不得不选择租用设备生产商的设备,与其进行收益分成。
而游乐场所日常的运营费用也让“高收益”变得脆弱不堪。以非典后上海最大的一次嘉年华为例,由于当时非典刚刚解禁,市场正面临着大量消费预期。据了解,游乐园投资方共投入7000万元的前期资金,但是并不够,浦东区政府又补贴了2000万元才开门营业。并以一周入园300万人次创造了最好纪录。
虽然开业两个月时间的营业额达到了1.2亿元,但上缴税金9000万元,剩下3000万元还要与设备商分成,投资方真正落袋的数目屈指可数。可这段历史竟作为“游乐产业史上最成功、最赚钱的案例”被奉为业界经典。
而像欢乐谷在内的固定游乐场所的经营状况则更加惨淡。与移动式的嘉年华不同的是,为了减少与设备商分成的环节,增加长期稳定收入,固定游乐园的设备全是自行购买的,这也让他们比嘉年华的投资额度高出几倍。除此之外,一个大型的游乐园至少需要500名员工,而固定游乐园的员工雇佣都是长期的,这也一笔很大的成本支出。“北京欢乐谷到现在还在赔钱。”知情人士透露。
缺失的监管
根据华侨城事故调查组初步调查认定,设备故障是导致华侨城事故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与游乐产业打交道最多的政府部门就是质检总局。由于对投资方并无其他资质要求,设备质量、安装、检修手续的审批就是投资方最难过的一关。
游乐设备共分为A、B、C三个等级,A类的标准是超大型,高度超过十米,乘坐人数25人以上的游乐设备,这个类型需要国家质检总局的审批。而运行方式缓慢、乘坐人数较少的B类设备可由省级质检总局负责审检。代表儿童游乐设施的C类设备,市级质量检测部门就有权审批。
而此次出事故的“太空迷航”总共可乘坐48人,属于A类项目,这需要国家质检总局审批。那么这个项目有没有经过国家的审批?本报记者致电华桥城,但对方并未给予回应。
这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越是级别高的设备审批的手续越复杂,“一个手续走上两个月都是太正常的事儿了,”业内人士说。所以,为了减少手续、节约时间,大部分游乐场的投资方都会选择稍低级别的设备先进场营业。
对于A类设备的购买,投资方是非常慎重的。首先安放位置必须要确定,否则根据质检总局对游乐场所的审批规定:游乐设备平均一年审检一次,但遇到有移动、拆卸等情况时,需要随时审检,直到合格方能营业。
为了回避漫长的审批时间,很多游乐场所投资方在设备重新拆卸后,并没有向质检总局申请复检,都是悄悄开始营业,这也是造成设备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
知情人士透露,一般情况下,游乐场投资方需主动向质检部门提出申请才会走质检流程,除了正常的设备审批期限到期,中间过程的设备拆卸是无法准确监督的。
为了保证质量,减少安全事故,投资商都愿意购买成熟的进口设备。但高昂的价格还是令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投资方难以承受。据了解,一台国产的摩天轮售价为30万~60万元人民币,而进口的设备需要80万美元,而且使用寿命基本一致。
据了解,和商业地产不同的是,游乐投资方并不会把设备的经营权外包出去。挣钱的设备游乐园不放,赔钱的设备又没人接。而统一管理也是一个大难题。
寻找新模式对游乐产业来说迫在眉睫。
“多数游乐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缺乏科技含量的硬件设施,这些都是容易解决的。”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会长刘景旺说。
真正的难点是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现在我们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专院校、文艺团体、传媒机构和发展游乐产业急需的创意、经营和管理人才。此外,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游乐产业布局失衡,而规模小的制造厂商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团队的合力。”刘景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