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城市预测、景点预测、高考预测、世界杯预测之后,百度预测又正式推出了疾病预测产品,对全国每一个省份以及大多数地级市和区县的活跃度、趋势图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同时还能智能化地列出某一疾病的整体指数等。
试想一下,未来你的手环会提醒你最近睡眠质量差,下周流感来袭你很有可能要感冒;或者你的车载系统会提醒你下个路过的商圈流感人群聚集,可以先摇上窗户……各种智能设备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智能生活的不断追求,健康管理是智能设备避不开的一个发展方向。有业内专家指出,疾病预测关注的角度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可以帮助民众更有针对性地预防疾病,也可以让相关的医疗、快消等行业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优化资源分配、提升运转效率。
用数据“治病”
促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记者从百度的公开资料上了解到,百度的疾病预测于今年6月上线,目前可以对全国331个地级市,2870个区县的四种疾病进行未来趋势的预测, 某些城市甚至已经细化到具体的商圈。目前该产品提供流感、肝炎、肺结核和性病四种疾病的活跃度、流行指数,以及各种疾病相关的城市和医院排行榜,用户可以查看过去30天以内的数据和未来7天的预测趋势。
据记者了解,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用了十年,经历了数字化、35212及36312工程等不同阶段。大数据从提出到现在也有4年多了。很多人更是看了麦肯锡2011年报告中一年3000亿美元的附加值而跃跃欲试。然而,医疗大数据在医生眼中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钱红纲表示,尽管医疗大数据仍面临不少困难,但广阔的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医者,更为关注的是大数据在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临床决策支持让误诊误治大幅减少,二是远程监控诊疗提高家庭护理质量,三是公共卫生监管快速检测传染病等。而搜索巨头百度在这些方面的探索与应用值得未来发展参考。
据了解,为了让预测的准确率更高,百度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百度发布大数据引擎,将开放云、数据工厂、百度大脑三大组件在内的核心大数据对外开放,实现对各行各业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数据工厂”和“百度大脑”分析数据,输出分析为自己和合作伙伴提供解决方案。2014年2月,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卫生系统将把所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质信息、资源的准入信息与百度强大的网络搜索能力、后台信息甄别和过滤技术进行联合,以在公共突发事件、流行性疾病爆发、健康服务业发展、人口流动等领域提供分析和预警,为科学决策做依据。
另一方面,打造“软硬云”结合的智能健康医疗移动平台,记录下人们日常生活方式,比如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睡眠量、久坐时间、身高、血压等,这些被量化的数据具备了长时性和趋势化,都会成为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北京健康云”
让百姓健康有“据”可循
7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倡导、百度牵头,与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联手打造的大型高科技民生项目“北京健康云”发布会在国际会议中心正式举行。 “北京健康云”作为北京“祥云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旨在帮助老百姓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方式,有效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大幅度降低个人和国家的医疗支出。
百度云首席架构师侯震宇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北京健康云的三层架构:底层是“感知设备层”,中间是“健康云平台层”,上层是“健康服务层”。通过感知设备层,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到自己的健康数据。当这些健康数据上传到云,健康云平台层负责对所有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计算。而健康服务层则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服务。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如果一位用户发现自己身体不适,就可以立刻把智能心电仪贴在身上监测一下,他的心电数据就会实时上传到云端;而健康云后台有24小时医生监控,一旦发现这位用户的心电数据出现异常,就可以立刻打电话提醒他赶紧去医院。通过这种方式,心血管病人获得及时救治的几率将大大提升。
为了让健康云服务惠及更广泛的民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百度等相关参与企业制订了“一、十、百、千万”的战略目标——建设一个统一的健康云平台,在明年建成十个市民体验中心,接入百家智能设备厂商,并在三年内覆盖千万市民,帮助普通老百姓建立数字健康档案,持续跟踪和服务市民的健康情况。为了搭建完善的健康云产业链,保障服务的落地实施,侯震宇表示,百度将开放更多资源和核心能力,通过打通健康云生态链条,能帮助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挖掘更多资源,将更多专业、智能、周到的健康服务推送到老百姓身边。
业内专家分析称,“北京健康云是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社会行动力量的典型项目。百度拥有全球领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云服务能力,百度的云生态平台聚集了几十万开发者,在生态建设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以百度的技术优势和经验,再加上北京市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定能拉动整个产业和生态的发展,让每个普通公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加速国内的公众健康管理水平与国际的接轨。
大数据应用
尚需完善医疗预警机制
百度商业市场部总经理陈志峰对大数据的挖掘管理做了一个想象的比喻,他说,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子弹在飞与击中目标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看客心态,射击者心态,与我们当下的一种环境十分相像:大数据与公共卫生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间,大数据技术之于公共卫生就像一颗高速飞出的子弹,一直飞在空中,无法真正为公共卫生提供成熟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陈志峰坦言,传统的公共卫生管理中,一般要求医生在发现新型流感病例时告知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这种处理方式有一个致命弊端:流行疾病的传播性远远快于后置传递的信息———人们都会在发病多日后才选择医院就诊,从就诊到医院发出诊断预警信息,这其中约有一至两周的滞后周期。这也就直接导致,当一场流行疾病真正在公众中爆发时,可能错过了最佳预警时期。所以,在公共卫生流行疾病的管理中,如何抓住这往往被忽略的黄金一周成为关键。这一时期中,人们在网络上询问各种关于病症的问题,以及自我治疗的方法。无论是询问病症关键词,还是药品关键词都可以成为大数据预警的触发机制。大数据公司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发现不同病症的地域分布、触及人群广度,并结合医疗工作者丰富的经验值来组合判断流行疾病爆发的可能性。
这种尝试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管理,分析实现流行疾病预警管理的模式得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的认同,他认为,大数据在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上的作用很关键,通过大数据可以在流感到来之前为人们提供一些解释性信息,为流感的预防提供缓冲时间。
陈志峰强调,大数据终于不再只是飞,落地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也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这个数据库的模型可以更加丰富,例如:在数据收集端,通过智能移动健康设备实现个人健康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即可输送至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库,也可以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电子档案。在数据利用端,通过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可实现家族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的实时监控,并对此实现长期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