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公布了一份报刊亭农产品自提项目介绍,项目介绍显示报刊零售公司正在改造其覆盖全北京超过2000个报刊亭,使其成为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自提点。
说起物流自提点,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很多电商公司都有快递自提点。但是,报刊亭成为自提点,听起来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零售的报刊亭只不过是提供报纸、刊物、书籍、饮品、零食销售的小型城市公共设施。因此,此次变身改造,让不少消费者充满疑问,那么,报刊亭自提点是怎么运作的呢?
按照其项目介绍,报刊亭将提供农产品自提、暂存和企业宣传服务。也就是说,消费者在网上下单之后,可以选择就近的报刊亭作为自提站代为接收快递,之后,消费者可以自有选择时间到对应的报刊亭自提物品。
邮政为什么要推出这样的形态呢?
报刊亭选择的是农产品和生鲜类产品作为自提的对象,这跟生鲜电商热潮袭来有关,其他一些快递公司纷纷决战冷链电商,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作为竞争而言,谁都想在生鲜电商上再分一杯羹。因此,邮政此举是为争抢业务所为,配合了市场上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同时迎合了电商热点,其背后有足够的理由引起人们的关注。
动机似乎已经很明显,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这种普通的自提形态是否可行呢?
首先,报刊亭的覆盖面比较广,自提方式灵活,能满足消费者在时间上和地点上的多样性选择,同时,因为能选择较短路径,无疑为配送减少了费用成本,这固然是优势。
但是,更深层次去拷问一下,也许看上去都不是很美。按照自提的形式,报刊亭只是暂时代为保管,也就是说,当快递包裹在报刊亭会有一段停留时间,这样,配送过程就多了一个停留的环节,于是就必须要为这个留存的空隙时间付出一定费用给报刊亭主人,否则,谁都不愿意保管。如果跟之前没有选择最优路径配送的方案相比,这个留存费用能抵消掉的话,那还是能降低配送成本的,问题是,真的可以吗?
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生鲜类产品而言,在报刊亭这样没有比较可靠的保鲜措施的地方上留存几个小时,产品新鲜度必然会大打折扣,消费者体验也同时跟着损耗。从两者的权衡上考虑,邮政是否会加大报刊亭保鲜措施的投入建设呢?一旦投入这样做,那么成本自然而然就增加了,怎么保证真实盈利?
另外,对于消费者而言,报刊亭的位置距离未必会比超市的距离近,如果仅仅是让消费者选择购买普通的生鲜产品,也许他们更愿意选择附近的超市。而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无疑要选择比较有特色的生鲜产品才能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就是说,邮政需要做的最重要的还是跟优质特色商家的合作,而目前比较有特色的生鲜商家一方面除了自建物流配送外,更多的是选择类似顺丰一样有着丰富经验的商家合作,邮政有足够的筹码去跟商家谈判吗?
退一万步说,假若上面的问题都解决了,订单量来了,但是,报刊亭如此面积如何能容纳?报刊亭成中转站,那是不是又将面临着扩展空间的问题?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里,扩展中转站面积,无疑比扩展仓库更要烧钱,谁能消耗得起?
总而言之,报刊亭成自提点,从生鲜切入,面临着种种问题,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虽然模式不错,凭借其天然的纸质优势,能为不少生鲜产品企业落地宣传,但是一旦放到现实的拷问下,短板明显可见,盈利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注定了路子不会走的太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