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日反思电子海洛因网瘾是两代人文化冲突

明天6月26日是
国际禁毒日,今年我国国际禁毒日主题是: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海洛因作为一种毒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从现实过渡到虚拟世界依旧不能幸免。  “电子海洛因”一词借用“海洛因”这个形象的比喻,指那些利用电子技术手段传播的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电子海洛因信息,或者利用电子手段开发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手段。一般来说,这些信息或娱乐手段都具有使人成瘾的能力。  目前“电子海洛因”一般被教育部门或家长群体用来形容网络游戏,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网上内容,网上聊天、有时也泛指单纯的上网行为。这个词语的界定范围有时非常模糊。  在今天,我们时常看到媒体上泛滥成灾的“电子海洛因”报道,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而滋生的悲剧层出不穷,尽管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但是
网友们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被网瘾”的时代!  为黑游戏而黑的新闻在十年后或者我们已经麻木了  每个社会都有时代之痒。每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从残缺到完整并伴随着争议。不置可否,对于刚走过十年的中国网游也是如此。看似增长势头强劲的网游产业并非十全十美,还存在诸多病症,产品同质化、宣传低俗化等等。新生的网游产业更需要的是规范和引导,而不是为诸般的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背黑锅。  一、时代之痒穿越曾经上瘾的时代  当我们回溯过去看看这些例子,也许玩家心里会更加坦然些。无独有偶,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早有先例被列入 “精神鸦片”大争论的漩涡中心——武侠小说。回到那个回到曾经的那个年代,我们或许能归结出这种种争论的本质。其实无论是“精神鸦片”,还是“电子海洛因”,其实都只是换个叫法而已。  80年代,金庸小说席卷全国,“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带来全民武侠瘾。在上世纪80年代,人手一本金庸或者古龙的武侠小说,几乎成为青年一代的独特潮流。这种潮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关于 “武侠小说是否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激辩。作为80后脑海应该还存有一些印记,记得当初老师们严防死守的除了学生们的烟、早恋、就是看武侠小说了。在班主任的办工作上经常摞着厚厚一叠的武侠小说,金庸的,古龙等等。面对学校和家长反复“围剿”,也不能阻止武侠迷们躲在被窝里偷看《天龙八部》、《神雕侠侣》。  当时的老师、家长和社会舆论始终是以一种不误正业,反感的态度去看待在学生中流行的武侠小说。当时部分传统媒体也以“精神鸦片”的名头指责武侠小说的泛滥,认为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无助于正常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时至今日,武侠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印记,得到了社会的认同,金庸、古龙也成为了一代文化大师。  二、“电子海洛因”引发网瘾问题大爆发  回溯到10年前,2000年5月9日,光明日报一个叫夏斐的记者发表一篇《电脑游戏是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文章。文中写道:他在一夜之间学会了《星际争霸》和《英雄无敌3》两款游戏,并且在第二天无敌与网吧,击败了许多对手,由此获得了网吧里孩子们以及网吧老板的信任,才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信息。该网吧老板曾对他说:玩游戏的孩子,“男的都变小偷,女的都变三陪小姐”。  从此,电脑游戏留下一个"电子海洛因"的骂名。一转眼10年过去,变化的是游戏的市场规模,不变依旧是“电子海洛因”的骂名,以及甚嚣尘上的“网瘾论”!有资深玩家撰文批判道:是他踩着游戏的尸体与玩家的血泪在事业上青云直上,并且还给游戏留下一个"电子毒品"的称呼。笔者想说,即使没有他,也会有另外一个“夏斐”来写这样一篇类似的文章。时事造就了“英雄”!是电子游戏发展与社会矛盾之间的不可调和让他一夜成名。  三、网瘾是两代人的文化冲突的产物  回头看看“网瘾”的一路争议,与70后、80后当时遭遇的“武侠瘾”如出一辙。那么我们不得不反思“网瘾”究竟是游戏产业的问题,还是孩子和家长两代人文化冲突的产物?  “家长们的“主流文化”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是读书,把书读好才有将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日后有一个风光的工作,美好的未来。孩子们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厌倦了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人生,为何要为父母的要求买单?  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好成绩,而成绩往往成为评判一个孩子好坏的重要标准。当学习上的失意让他在现实生活中频受欺辱时,在家中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于是难免会沉迷虚拟网络的那仅存的自在。孩子们的思想还不太成熟,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只得到网上寻找精神避难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屡遭鄙视和排斥,在网络上却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响应。孩子们对网络的迷恋,是教育的盲点和交流的缺失导致的。  而子女所热衷的这种网络生活方式不被家长们所理解的时候,年轻一代这种新的娱乐方式变成了不容于上一代人的“亚文化”,而“网瘾”少年的“杯具”就在于此。这就是为什么“网瘾”陶宏开教授的博客上那么多的玩家在叫骂,但是在电视辩论节目《民生大议》的现场上却有高达95%的观众支持,因为这些观众是家长。  随着网络的进步,这种年轻一代的这种“亚文化”与上一代人的“主流文化”形成剧烈冲突,最终不可调和,于是处在高处的上一辈就幻化出了“网瘾”这个称谓。  正如央视焦点访谈在16日《用亲情防治网瘾》节目里头所指出的:孩子被网瘾,家长要吃药!孩出现问题,家庭是首要原因。“网瘾”不是问题,两代人的文化冲突才是根本问题。  冲突的调解,需要双方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对于父母来说,网络信息化是将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 6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表示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白皮书表示,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母亲教育计划”,帮助家长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  从中我们看到,正如此前的武侠小说一样,此时上一辈人所觉得的“亚文化”在将来可能一跃为主流文化,成为引导历史前进方向的时代潮流。也许当“网瘾”成历史的时候,那就是“网盲”热议的时候。所以,对于子女不是一味的禁止其上网,而是引导其上网,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需要更多的站在上一代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少一些“愤青”的情绪。愤怒和叛逆只会激发问题而无法解决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终究不是“洪水猛兽”,“网瘾”也只是过眼云烟。对于网游厂商来说,应该多承担起行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言商也需言德!这将有利于改善自身的行业形象,避免成为两代人文化冲突的导火索。  国际禁毒日由来:  1987 年6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

时间: 2024-10-24 03:43:08

禁毒日反思电子海洛因网瘾是两代人文化冲突的相关文章

产业观察:网瘾激辩背后是文化的冲突

文/子夜 1月12日,国内"戒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以及中国作协会员.资深游戏女玩家陈岚对目前"网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辩论. 在这场"网游是否该被封杀"的辩论赛中,双方各持己见.陶教授认为:网瘾导致青少年堕落甚至犯罪,只有通过分级制度才能有效治疗网瘾.陈岚则认为:网瘾不能完全称之为瘾,问题少年不是因为沉迷网络导致问题而是在其他方面得不到关爱,除了为游戏分级之外,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不要"妖魔化网络".辩论视频在网络上公布后引

为戒网瘾 美男子花钱请人抽其耳光

22日,据报道,美国一名男子上社交网站脸谱(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560.html">Facebook)成瘾,以致影响工作,因此他以每小时5美元的价钱雇了一名女子监督他,如果他在工作的时候看此网站,就赏他耳光. 男子赛席是一名在家工作的软件设计师,由于没有老板的压力,他工作时经常不专心,老爱上社交网.经他自己计算,他平均每个星期花19个小时上社交网.于是赛席花钱雇了一个人,对方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盯着他,一发现他上此网,就狠狠给他

网瘾少年两进救助站

"我过年红包500元钱都用完了,没有办法回贵州.被警察抓住,送到这里(宝安救助站)来,他们会送我回贵州."10岁的贵州籍男童小毛(化名)对记者说.昨天中午,记者在宝安救助站见到小毛时,他正在一间宿舍里看电视. 女 网友家住了两周 "他被送来的时候,什么都不说.好在有社工跟他交流,之后才知道他的事情."一名救助站管理员说.在二楼的宿舍里,小毛说起自己的离家出走经历. "爸爸对我不好,有时打我."小毛说,他出生在深圳,和父母一起住在沙湾的樟树布.父母

一周上网40小时:全民网瘾背后的数字鸿沟

电脑报记者程朋 李好宇 一周上网40小时,这一正在拟定中的网瘾标准,轻而易举地将全世界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划入了"网瘾者"的范围. 全民网瘾就如同一张贴在中国互联网面孔上的争议性标签,立即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是否已经陷入全民网瘾? 但是,比起"网瘾是不是贬义词"这样的争议本身,对整个中国社会更具有深刻穿透力的则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与互联网高度捆绑所营造出的特殊现象,已经让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年龄

新京报:网瘾凶猛治网瘾更凶猛

最近"网瘾治疗"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据央视报道,在我国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门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在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各种激进手段不断爆出,其中以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和该中心主任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最引人关注.网瘾是不是精神疾病?如何界定?是否需要治疗? 问题1 "网瘾"是精神病吗? 陶然:成瘾并危害其社会功能就是疾病 新京报:您一直主张将网瘾归入到精神病范畴,对吧? 陶然:是的.世界卫生组织有明文规定什么叫疾病,给自

戒网专家电击治网瘾惹争议

能用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治疗网瘾吗 本报记者 王烨捷 白雪杨永信在点评课上. 本报记者 白雪摄 最近几则网帖,把"全国戒网专家"杨永信的治疗网瘾模式拉到了聚光灯下.他在网瘾孩子太阳穴或手指接通电极,以电流刺激脑部的治疗方式引起了极大争议. 目前,正有100多名孩子留在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这种治疗,不能擅自离开.在这里"治疗"过的"网瘾孩子",据杨永信介绍,已经近3000人. 4月2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探访了杨永信网戒中心,确认孩子受到电击,

揭开“网瘾”背后的利益瓜葛

南宁网瘾少年训练营致人死亡事件被曝光,13相关责任人被刑拘.事后,有陌生电话打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被称为"中国治网瘾第一人"的陶宏开家里:对方开口就说"我要杀了你.",陶教授很风趣,哈哈大笑的说"可以,你来吧."然后挂掉了电话. 确实陶教授可以笑得很爽朗,也可以笑得很开心,一是因为打电话的人很无聊,二是因为死的人和他没关系,花钱受训的也不是他,受损的更不是他,相反他还是"中国治网瘾第一人",只是一个开创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揭秘5个月强制戒网瘾生活:电击令人口吐白沫

看上去,莫安(化名)和普通的高一学生没什么两样--有点潮,有点颓.但他的内心却已是千疮百孔,他害怕铁门.铁栏杆.铁床,甚至不敢走进铁制的校门:他害怕被"关"在教室里,内心的压抑让他无法正常上学:睡到半夜,他会醒来无声地流泪:除了自己的女朋友,他谁都不相信.17岁的女友为了他两度被学校开除,现住在他的家里陪着他,两个少年的前途一片茫然. 这一切都是从两年前他走进广州白云某某心理医院开始的.在那里,他体验了5个多月的强制戒网瘾生活. "一想到是他们把我送到那里去的,我就想回家把他

电子教材取代纸质课本受质疑 或致网瘾更难戒

摘要: 电子书包推广且行且慢 电子教材取代纸质课本备受质疑 电子书.平板电脑的普及在给个人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也为现代教育带来了变革与冲击.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 "电子书包"推广且行且慢 电子教材取代纸质课本备受质疑 电子书.平板电脑的普及在给个人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也为现代教育带来了变革与冲击.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迄今世界上已有至少5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教育应用一时间成为世界趋势. 有业内人士称,电子教材不仅节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