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转型期或到来 数字音乐将成为主流

  当国内产业人抱怨中国音乐产业还处于寒冬的时候,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谊兄弟”)却将目光投向了这片正待开发的土地,华谊兄弟将以3445万元收购北京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简称“华谊音乐”)51%的股份。然而,就在华谊兄弟准备将数字音乐作为发展重点大施拳脚之时,音乐界却给出冷静思考。究竟,经历了几年的迷茫与摸索,中国音乐行业趋势是否已清晰?音乐产业的转型期是否即将到来?

  王氏兄弟立下“军令状”

  不达标就个人出钱买回股权

  华谊兄弟日前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决定使用公开发行股票超额募集到的资金中的3445万元,用于收购华友数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持华谊音乐51%的股权。“这次收购以10倍左右市盈率为交易价格,并参考了华友2005年取得华谊音乐51%股权的原始投资成本为426万美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3445万元。”华谊兄弟相关负责人表示。

  资料显示,华谊音乐成立于2004年,目前注册资本为596.9388万元。其中华友数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友数码”)出资304.43879万元,持有公司51%的股权,北京兄弟盛世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齐心伟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华谊音乐35%和14%的股权。记者了解到,兄弟盛世的主要股东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马云等,齐心伟业股东主要由华谊音乐现有的管理运营团队组成。

  对于这次收购,华谊兄弟显得很有信心,公司实际控制人王中军、王中磊甚至立下了“军令状”:保证自2010年6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华谊音乐实现净利润目标为经过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385万元;2011年度和2012年度平均每个年度实现净利润目标为经过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660万元。

  如果收购完成后,华谊音乐没有达到王中军、王中磊承诺实现的净利润金额,王氏兄弟作为承诺人将与华谊兄弟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以从华友收购时的价格购买华谊音乐51%的股权。此外,他们还将保证其控股的华谊音乐有偿使用华谊兄弟的商标、商号,向华谊兄弟支付商标商号许可使用费。

  然而,华谊音乐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根据华谊兄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华谊音乐主营业务收入为5263余万元,净利润为负52余万元;2009年度,华谊音乐主营业务收入2142余万元,净利润为负926余万元。对此,华谊兄弟认为,华谊音乐2009年较2008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原有业务模式比较依赖大牌歌手,一家音乐公司成立5年正好是歌手“集中约满”时期,新签约的歌手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挖掘影视资源+发展艺人经纪

  靠音乐完善产业链布局

  介入音乐领域后,华谊兄弟“成为首屈一指的综合影视娱乐集团”的战略计划并未发生变化。“目前公司已经开展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及衍生业务、电视剧制作与发行业务、艺人经纪及衍生业务,进入音乐领域是完善产业链布局必然的选择。”华谊兄弟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音乐领域同样是华谊兄弟挖掘影视资源和发展艺人经纪业务的需要。

  该负责人举例表示,影视作品中如果能有一首好歌经典传唱,其生命力将超过影片本身,影片与歌曲相互带动,相得益彰。电影《画皮》的主题曲《画心》曾取得了数百万元的无线收入。此外,电影《风声》与主题曲《且听风吟》、电影《集结号》与主题曲《兄弟》相结合,对电影营销宣传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拉动,华谊兄弟年出品20余部影视作品,是歌曲创作开发与营销独一无二的资源。

  此外,艺人经纪是华谊兄弟的三大成熟业务板块之一,而音乐类艺人是明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公司为平台与歌手签约是公司丰富艺人类别、延展经纪业务的重要举措。截至3月31日,华谊兄弟旗下有92名签约艺人。所谓“演而优则唱”,歌唱是许多艺人全面发展演艺事业的重要领域和途径,及早为新人制定影、视、歌同时发展的计划将大大缩短培育超级明星的时间。

  与此同时,音乐行业目前的市场机遇也是华谊兄弟决定介入的重要原因。音乐行业在过去几年中持续低迷,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普及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导致过去依赖唱片发行的盈利模式不再具有可行性,整个行业面临重新定位和转型。经过最近5年的迷茫与摸索,行业趋势日益清晰,消费者依然需要音乐。此时进入音乐行业,可以较为经济地整合优势资源,包括歌手、歌曲版权等。

  数字音乐将成为主流

  企业界是音乐的重要客户

  华谊兄弟已经为华谊音乐勾画好一张发展战略图。除了继续开展现有业务之外,华谊音乐将着重发展数字音乐,公司前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歌曲版权,今后将进一步挖掘潜力,同时不断总结数字音乐的制作、营销推广与传统唱片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今后,华谊音乐将全面开展音乐业务,包括唱片、EP的线下发行、单曲的线上发行、无限增值业务、歌手经纪业务、专题演唱会组织策划、影视歌曲制作及数字发行、客户公关活动等。

  华谊兄弟表示,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2009年中国数字音乐的规模将达到17.9亿元,其中无线音乐营收占92.1%,在线音乐营收占7.9%。传统唱片中国内地市场的规模估计在2亿元左右,尽管互联网与音乐是敌人还是朋友依然争议不断,但数字音乐从规模上逐渐取代传统唱片已经成为事实。

  演唱会、歌手经纪也将是华谊音乐的主要业务之一。“现场音乐正在成为人们消费音乐的重要形式,随着中国消费者支付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将选择观看现场演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人们对现场音乐更加热情。”该负责人表示。

  另一方面,企业客户将是华谊兄弟发展音乐业务的重要思路。华谊兄弟认为,不少消费者都愿意看到自己喜爱的歌手或乐队出现在比赛或促销活动中,某一种商品如果由特定消费群喜爱的明星或乐队代言,他们购买的可能性会更大。大多数的消费者并不介意在音乐下载和流媒体网站上出现的广告。如果能免费下载音乐,许多消费者乐意观看或聆听广告。

  数字音乐现有运行模式单一

  做服务者而非盈利者?

  然而,很多音乐公司对此次华谊兄弟收购华谊音乐进军音乐市场并不看好。“如今的音乐市场早已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进军音乐市场,没有什么‘真本事’,谁能从混乱的市场中淘到金呢?”无极流行音乐公司的副总经理蒋平表示,如今的音乐市场,真正赚钱的只有A8音乐一家,其余的人都是维持在基本的温饱线上。“A8的盈利模式是其拥有众多的音乐内容资源,并跟移动运营商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但华谊音乐的内容又有多少?在数字音乐运营方面,华谊音乐究竟又有多厚的身价?”

  据蒋平介绍,国内数字音乐市场的运行模式比较单一,已有的盈利模式很难保证数字音乐在未来还能保障高增长的态势。“目前,在线数字音乐市场上,服务商免费向用户提供数字音乐内容,网络广告、用户付费、内容推广、软件合作等是其收入的来源,其中网络广告占收入的近90%,用户付费只占5%左右,其余收入占6%;无线数字音乐市场主要通过数字音乐内容的下载获取收入,数字音乐内容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形式主要包括彩铃下载、歌曲下载、彩信等。这些模式已是路人皆知,如果华谊音乐还将未来的定位放到数字音乐上,那么他们将很难达成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在蒋平看来,华谊音乐在今后要扮演的角色将是为公司旗下的艺人打造优秀的歌曲内容。“音乐不赚钱,但是艺人赚钱。纵观国内娱乐圈,即便是拥有当今最火歌手李宇春的太合麦田也很难仅靠其发行的专辑赚钱,太和麦田真正赚取利润的地方还是在艺人的广告代言、商演上。但不可否定,如果没有太合麦田在音乐内容给予李宇春的帮助,公司依旧很难获利。因此,华谊音乐应该更多地把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确定为一个服务者,而非盈利者。”

  不过对于华谊兄弟步入音乐市场,蒋平却认为这对整个音乐产业会是一个好的信号。“华谊兄弟在影视市场等方面有着无人能比的市场经验,此次进军音乐产业,或许能凭借着自己在市场中的经营经验,为整个音乐产业找到新的盈利之路。无论市场再怎么乱、再怎么萎靡,我们依旧希望更多的公司能投入到音乐中来以求寻找到未来的音乐盈利模式。”

  演出和音乐节将成

  未来音乐产业盈利点

  “未来的音乐产业盈利点或许会落在巡回演出和音乐节上。”一听乐音乐厂牌负责人黄文华表示,“纵观欧美音乐产业,巡演已经成为音乐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09年,美国音乐产业权威排行榜Billboard公布的音乐艺人收入排行榜上,U2乐队以总收入1.9亿元高居榜首。而其中60%收入都来自其在‘360度’世界巡演的收益”。而据国外媒体统计,全球音乐现场在过去13年保持着年均12.5%的增长速度,目前欧美艺人演出的收入已达其整体收入的75%。

  此外,黄文华对中国现场音乐的发展寄予了高度期望。“2009年,热波音乐节在成都举办的3天时间内,音乐节的人流量已达到惊人的15万人次。很多啤酒商和摆小摊的老板甚至将自己的啤酒和视频价格提高了二倍、三倍,仍是供不应求。这一系列的数据让人们对音乐节这种新兴的产业模式产生了强烈期待。更为难得的是,作为第一届热波音乐节就实现盈利,在我们看来无疑是今后音乐产业发展的一条主要道路。”

  在黄文华看来,互联网在国内普及多年,过去以下载MP3为乐的听众,会逐渐对“粗口”、“口水歌”侵袭的在线音乐失去信心,而这时,音乐品质成为听众要求最高的标准。“理所当然的,听众会开始离开电脑,去现场享受更棒的音乐体验。”

时间: 2024-07-28 23:38:27

音乐产业转型期或到来 数字音乐将成为主流的相关文章

巨鲸之死:产业备受资本瞩目 数字音乐何时能盈利?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视频.游戏.动漫等行业迎来第二春,一批又一批风险投资前仆后继地涌入这个市场.而同样有着广大用户基础的音乐行业却没这么幸运,从传统的产业模式到新兴的数字音乐的转型并不十分顺利,整个音乐产业处于低利润.同质化竞争的红海,资本对这个行业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又爱又恨. 自2006年以来,整个SP行业日益受到以唱片公司为主的内容提供商.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垄断运营商的双重挤压,加上越来越严格的审查.监管力度,整个行业放缓发展步伐,开始进入改变商业模式的探索期. 实际上,音乐产业从来

多米音乐CEO石建平:数字音乐不缺商业模式

多米音乐CEO石建平(TechWeb配图)6月16日消息,多米音乐CEO石建平今天参加了艾媒咨询主办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应用与数字娱乐大会",石建平在会上发表演讲称,数字音乐不缺商业模式,移动是数字音乐的未来.石建平在演讲中称,现在90%用户 用手机听歌,同时在线播放绝对优势,用户拥有内容的需求逐渐下降.他 认为移动音乐处在关键是十字路口,智能手机是数字音乐的突破口,关键是要培养用户习惯,打造商业环境.拿iTunes.Pandora.Spotify.以及中国移动无线音乐举例,这些音乐

“爱音乐”成为业内最大的数字音乐发行平台之一

硅谷网10月26日讯 ,中国电信旗下 全方位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0908.html">数字音乐平台--爱音乐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突破1亿,成为业内最大的数字音乐发行平台之一. 据介绍,爱音乐从一开始就为用户提供高音质的正版音乐,先行一步与各唱片公司建立了清晰的 版权引入流程,打通内容提供商销售分成系统,提供便利的手机音乐App.中国电信还结束了音源内容版权由各省区市平台单独引入的局面,由爱音乐基地统一集约运营.近日,爱音乐向用户

拔苗助长给数字音乐带来的喜忧参半

(接上一篇 <数字音乐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与革新>,本系列文章发表于<艺术评论>杂志10月刊) 数字音乐的混乱局面 人们以为数字音乐市场会永远这样疯狂发展下去,可惜好景不长,运营商自2004年以来,开始打压SP,成立中央音乐平台,跳过SP直接跟唱片公司合作.原来的无线音乐产业链是内容生产商(CP)>内容销售商(SP)>销售平台(运营商)>用户,现在缩短成为:内容生产商(CP)>销售平台(运营商)>用户.这看似是一个好事情:少了一个销售的中间环节,唱片公司

唱片公司的出路是数字音乐吗?

第二期数字音乐沙龙:本期聚会有创始人黄歆泉.张志远.王建国,还请来了嘉宾明瑛唱片的CEO王珏,另外,腾讯数字音乐部的陆勇毅也参加了本次沙龙. 沙龙的谈话主题以求真为理念,谈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案例和内幕消息.希望能谈出一些对音乐行业有启发和帮助的话题,杜绝讲空洞的概念和模式! 张志远:"本期的话题我们限定为数字音乐对传统唱片的影响,传统唱片公司向数字音乐的转型,以及在这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应对办法.王珏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因为他是从国外留学回来,最开始是做歌手,然后2.3年当中迅速从歌手向运营方

数字音乐的蛮荒年代

<财经>杂志 徐明  张翃   红色字体为采访张志远的观点 "数字音乐发展到现在,还远远没有成熟."1月17日,太合麦田CEO宋柯坐在<财经>记者面前,显得冷静而坚持."我还是很乐观". 事实上,与他一起出道的很多同行早已消失或沉寂.宋柯是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2003年,身为华纳唱片副总裁的宋柯从事的是CD唱片的制作与发行工作.当时,新浪等门户网站刚刚开始涉足彩铃业务.宋柯便得出一个判断--CD(传统唱片)会退出市场,数字音乐才是未来.于是,

数字音乐成互联网巨头盘中餐 付费渐成趋势

不经意间,数字音乐开始成为互联网巨头争抢的新目标.百度将首页的"MP3"标签改成"音乐",腾讯旗下QQ音乐日前则高调启动"QPlay"战略,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支持各种终端设备无线播放手机上的QQ音乐.奇虎360也在近期推出了音乐搜索.种种举动都在显示,互联网时代的音乐平台洗牌大幕已经拉开. 付费渐成趋势 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的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改变.此前,苹果开创的iTunes收费下载模式风靡全球,用户可在数字音乐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

数字音乐转型失败的原因(2006小结)

"战略失败.战线收缩,哀兵之势,徐图转型".如果要简单形容2006年数字音乐行业的形势,如此再恰当不过了.尤其是SP们的数字音乐战略失败.收缩的传闻接连不断.而这一切是在2005年大量热钱的注入不到一年之内发生的.是什么原因呢? 运营商的政策变动,通常被认为是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正视营销能力的先天不足,这个行业应该可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SP行业普遍的一个现象是"重概念.轻内容.无营销".按道理说有了SP的资金注入,应该看到唱片公司的成绩的,但

数字音乐四大盈利模式谁是赢家

5月25日,有媒体曝出被称为正版音乐网站鼻祖的巨鲸音乐网已有超过一个月无法访问,基本处于关闭状态.这家老牌数字音乐网站的悄然"落幕"引发业内一片哗然,也让数字音乐能否通过市场途径盈利.数字音乐企业能否继续存活的疑问再次浮出水面. 事实上,国内数字音乐企业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至少已有"用户下载付费模式"."音乐社交模式"."广告+游戏模式"和"增值服务模式"这四种数字音乐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