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互联网理财再起高潮。微信版“余额宝”——微信“理财通”在1月22日上市首日用户存入金额已超过8亿元。而此前据新华社消息,目前“余额宝”以超过4900万开户数和2500亿元的筹资规模,力助其发行公司天弘基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举成为业界龙头。以0.3%的管理费率计算,其能给天弘基金带来7.5亿元的收入。马云的阿里集团迅速调整发展战略,于去年10月以11.8亿元收购了天弘基金51%的股权。
不论“余额宝”的强势崛起,还是公认未来能够与“余额宝”“叫板”的微信“理财通”,都对银行理财产生影响,也使得居民理财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余额宝”上线首日吸金3.5亿元,到百度理财首日10亿元,再到微信“理财通”在系统“宕机”的情况下仍然实现首日吸金8亿元,以往银行理财“看不上”的“低端客户”为互联网理财崛起贡献了大量资金。
业界关于互联网理财的竞争优势已经没有分歧:低门槛、便捷、高收益。但银行理财的优势也依然明显,专业的金融知识和经验、银行声誉背书的安全性保障和远高于互联网理财的总体规模。总体来看,银行理财的地位短期内依然难以撼动。但从商业模式角度看,互联网理财的崛起也确实对银行理财业务产生了影响。目前,包括广发、平安、招商、光大等银行也纷纷推出类似互联网理财模式的理财产品,并在拉低理财门槛的同时,还将其与信用卡等业务融合,推出了类似广发银行“智能账户”的服务———利用互联网理财与信用卡整合,实现“用银行的钱还自己的信用卡”。
“单纯从理财产品设计角度看,互联网理财其实非常简单,目前也只能与货币基金合作。”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在谈到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的冲击时表示:“互联网理财只是新的技术手段带来了新的变化,银行只要不被落下,就依然能保持自身的地位。”
然而,随着微信“理财通”的上线,以社交平台为基础的互联网理财加入了“战局”。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银行并没有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1月16日,中国平安首次公开“1333”社交金融服务平台战略。作为中国平安社交金融战略的创新产品,“壹钱包”内测版当天上线。
“壹钱包”内测版由平安付负责开发。平安付董事长王洁凤表示,此次推出的“壹钱包”测试版主要具备转账支付和社交聊天功能,随着“壹钱包”产品的进一步升级,中国平安的金融全牌照优势将让“壹钱包”的功能拥有更多可能,未来“壹钱包”将成为一款能“赚钱”、“花钱”、“省钱”、“借钱”、“打电话聊天”的电子钱包。通过“壹钱包”,用户将来能够投资平安旗下及各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
目前,互联网IT圈流传“杀手级”
应用的说法,以苹果IPHONE5S手机为例,其“杀手级”应用就是指纹识别功能的加入和未来可能对支付安全性产生的变革及其连锁反应。按照这样的提法,“壹钱包”将很可能成为平安综合金融互联网转型的“杀手级”服务品牌,因为如果上述设计能在未来顺利实现的话,行业规则将会随之改变。
事实上,这并不是银行业第一次尝试将理财与社交平台整合。早在2010年4月,招商银行已经推出了“i理财”大众网络理财平台。“i理财”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也获得了一大批忠实客户。
然而,客观地说,与现在互联网理财的强势崛起相比,“i理财”并没有改变“游戏规则”,也没有一大批“追随者”跟进。现在看来,“i理财”是以社交化的网络社区概念对招行网银的一次升级尝试。但“i理财”的稳定运行也说明,互动化、社交化理财是未来银行服务转型的可行路径。
微信“理财通”首日吸金逾8亿元也从侧面说明,以社交平台为根基的互联网理财服务能量惊人。比较两种模式,一种是社交理财,另一种是理财社交。对于微信来说,庞大的社交平台为其“理财通”的推出建设了坚实的客户基础;而对于“壹钱包”和“i理财”来说,银行端建立的社交平台可以让更多用户放心。
社交与理财融合会否最终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可能还是如何解决安全性和隐私性问题。记者在多家银行网点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目前阻挡很多人参与互联网理财的最主要原因都是对其安全性的担忧。“电脑被‘黑’怎么办?”“手机丢了怎么办?”也是被最多人问及的问题。
目前,微信“理财通”资金转入与转出都必须是同一张银行卡,这也是不少人认为比“余额宝”安全的原因所在。未来关于互联网理财安全性的讨论还将延续。然而,在未来银行与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中,特别是在理财领域,社交化理财将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