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旗下囊括起点中文、红袖添香、晋江原创三大文学网站,原新浪副总编辑出任CEO。这条新闻同时在出版和网络两个领域引起了关注,对于“网络文学”的追怀和评论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文学”和“企业”的联姻不是新鲜事,三大原创文学网站和大大小小从网络上获得出版资源的书商,经营的就是文学,为什么文学一旦“盛大”起来就这么值得关注?
总结起来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原创文学的赢利模式已经养成,盛大拥有雄厚资金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热爱文学,而新浪在操盘新浪读书和博客频道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加在一起,仿佛让大家看到了网络文学的金光大道,似乎没有理由不祝福这个理直气壮要吃“文学”饭的公司能一路走好。但“盛大文学”的前进之路也并非没有陷阱,一旦方向错位,难免也要走弯路。比如,该公司要将包括张抗抗、王海令鸟、海岩、刘震云、余华在内的一批作家,用高版税的手段吸引他们将作品放到盛大文学旗下网站首发,就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劝服一线作家将作品首发权交给网站,其用意一目了然,不过是利用名作家的知名度,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将习惯传统阅读的读者带到网络上来,壮大网站读者的基数,为收费阅读的深入人心提供有力支持。不得不说,这种愿望是良好的,但看看之前的实例便会了解,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根本不是一回事,对传统作家而言,网络这块阵地还是有着太多的水土不服之处。
先说余华。余华是新浪博客走名人路线时,第一个开博客的作家,博客开通后访问量很大,虽然和后来徐静蕾、黄健翔等名人不断刷新的高流量相比不值一提,但对刚刚介入博客服务商队伍的新浪来说,还是比较鼓舞士气的。早期,拉名作家开博成了博客编辑们的主要工作,一时间,新浪名人博客名录中,作家成了主流。但随着明星渐渐明白博客的重要宣传功用,纷纷抢占这一阵地时,作家们便迅速靠边站了。以余华为例,从开始的排名第一,到现在被一干“超男”、“超女”远远抛在后面,这种状况明白无误地表明:在公众满足了与作家在线接触的新鲜感之后,潮涌而至的明星才是从网上到网下真正的视觉中心。作家在博客上贴出的发表过的、落伍的文章,怎么能比明星的私生活更新鲜热辣?作家在博客流量竞争中处在下风,其实就是传统阅读败于网络阅读的体现。
再以王朔为例。王朔是最大声喊出网络收费阅读的传统作家,在刚复出时,他就表示想将新小说放在徐静蕾的鲜花村网站,“每人每次收一毛钱,一天就能赚一万元,一年下来就是365万元。”当时有热心人帮忙算账,如果按每1000字收费3分钱的“行价”,王朔的200万字能赚6000万元。既然王朔的生意这么好做,那么为什么后来还是乖乖走传统出版路线了?这恐怕还是两种阅读习惯的不同造成的,网民愿意花3分钱去看“盗墓”和“穿越”,因为不花这3分钱,网络写手们挖下的“坑”实在令人心痒难耐。至于王朔的《千岁寒》,还是等出了书再买盗版随便翻翻吧,如果觉得看得头大随手扔了也不心疼。
不可否认,国内一线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思想性还是文学性上,都要强于网络写手们许多,未来留在文学史上的,也必然是余华、王朔们的文字。但如果据此认为,他们的文字拿到网络上,就会有人义无反顾地买单,那就大错特错了。想要拿这批功成名就的作家招徕生意,唯一的一条路径是,宣布他们也走网络写作路线,在线写,在线贴,不卖弄高深,怎么能迎合网民怎么来,同时还得花大量广告费宣传:余华改“盗墓”了,王朔玩“穿越”了——即便如此,也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如果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已成固定模式的话,那么快餐化、跳跃式的网络阅读也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两者根本成不了“亲戚”,在一个屋檐下和平相处、平分秋色。
决定传统作家成不了网络阅读主角的不是网民,而是作家或者说写作本身。纵观起点中文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它的壮大和数不清的网络写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面,压根儿没有传统作家什么事。既然凭借“网络”这个锅来做“文学”这碗饭,那么网络写手才应该是主角,传统作家掺和进来,难免会让这饭有点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