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的“北大论道:新媒体变局”上,随着新媒体特征的明晰,“Web2.0下传播权力的消解与重组”、“参与式新闻的机会与危险”、“无线互联、手机电视、TV2.0”等话题已成为传媒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来自SNS人脉网站的wealink.comCEO 陈浩源表示:以“参与”为特征的新媒体变局,正是web2.0“人本”、“互动”的核心价值在传媒领域的自然体现。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您怎么看web2.0背景下的新媒体变局?
陈浩源(以下简称“陈”):博客也好,播客也好,都是用户在创造内容。他们不但创造内容,同时自己又是互动的传播者和受众。这种趋势给传统媒体的运转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甚至连门户网站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过去看流量、看PV的价值体系正在面临消解。
“参与”与“互动”是关键词
南都:媒体人,或者网络人如何来应对这种变化?
陈:就看能否把握住全程参与内容制造与传播过程的个人。
在用户创造内容之后,媒体的核心价值和运营模式都变了。过去我们吸引用户、留住用户靠的是做好内容;现在在做好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怎样为用户,为这些新媒体的直接参与者提供服务,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粘性”。
以前门户网站也好,搜索也好,关注的主要是以内容为核心的网页;而现在,我们必须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网页背后的人。
南都:怎样才能找到那些网页背后的个人?
陈:找到真实的可信的个人,在传统的传媒来说可能很难,可能主要靠有限的读者来信来电,但在Web2.0的时代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不要忘了,新媒体和Web2.0的精神就是“参与”、“互动”,在这种切身的参与中,个人及其所处的社会空间,是一定会真实地体现在网络上的。
在门户网站时代,我们花很大的力气研究个人上网的“痕迹”,想使广告传播和到达更加精准;而现在是用户自己很主动地把自己的世界在博客里展示给大家,如果说精准营销的话,这里头有多大的空间?
媒体绩效考核面临改变
南都:您前面也提到,把握之外,还要服务于这些个人?
陈:过去我们讲发行量,浏览量,靠的是比较“暴力”的眼球覆盖,现在的新媒体也好,互联网也好,商业价值依赖于个人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正因为这样,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在个人用户参与到新媒体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提供怎么样的服务?够不够贴身应变?包括新闻要可以定制,地图可以互动定位,看到喜欢的电影介绍手机拍个照就能买票……都是可能的方式。
“好看”不够了,“好用”更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看发行量的媒体绩效考核体系面临着改变。
互联网进入“真实时代”
南都:有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我们能把握到的用户,必然是真实的吗?
陈:确实这是我们一切前景的根本,也是Web2.0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我们看来,正是由于个人用户的深入参与、全程互动,真实性、可信度将是自然的。
比如我们称自己是社会网络服务(SNS),最基本服务就是人脉关系的管理和拓展。很多人听说我们的100多万用户都是实名的,觉得很惊讶。其实你要通过朋友来认识朋友的朋友,用的如果都不是实名又有谁来信你呢?我们绝大多数新用户还是用实名。
其他的Web2.0平台也一样。比如,用过去写匿名的帖子的方式去“制造”博客是行不通的,因为你要和读者“长相厮守”,长期互动,作假的话太容易穿帮了。
个人将是新媒体力量源泉
南都:在您看来,新媒体或者Web2.0还需要多久能够井喷?
陈: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服务”会是根本。原来媒体人在各种不同的图表和统一报道中看到的数字现在变成了鲜活的个体、个人。他们将是新媒体的力量源泉。
这也是为什么《时代周刊》在去年的年度人物评选中,只写了一个大大的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