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围绕用户需求创造产品价值
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
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都不是只有几个简单的功能,而是会包含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功能。换句话说,这些产品期望满足的用户需求都是非常多的。
一款产品满足的用户需求的构成就像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处于这个系统中心位置的是核心需求,围绕在核心需求外围的都是它的衍生需求,包括各种各样的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产品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功能满足用户各种不同需求来产生用户价值。不同产品提供的产品功能是不同的,所以产品满足的用户需求就不同,对每个需求满足的程度也不同,这样不同产品能够让用户感知到的价值也就完全不一样。
弄清楚了用户在不同需求上对产品的不同要求和预期,我们就可以有策略地选择合理的用户需求组合,在产品上提供相应的产品功能满足这些需求,快速地提升产品的用户价值,使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常见而有效的围绕用户需求快速打造产品价值的策略。
用颠覆性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
当我们要推出一款新产品时,首先要瞄准一个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重点、优先满足的对象,这个需求就是用户对产品的核心需求。核心需求处于产品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的中心位置,也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如果新产品能够找到一种比其他产品更优的全新方式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那么产品就有机会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并取得竞争上的先发优势。
举个例子,我们原始的交通工具是马匹,但后来我们发明了汽车,两者针对的用户需求一样,但是汽车采用了机械动力的全新解决方案,在速度上有绝对的优势,于是汽车便很快取代了马匹成为我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在互联网行业,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每个领域都会不断出现新的产品以全新的方式满足已有产品正在满足的用户需求。由于产品提供的功能不一样,产品对需求满足的程度也不一样,最终体现给用户的价值往往也就有天壤之别。
例如,新闻门户、Digg、微博、搜索引擎的主体功能都是为了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都要为用户解决两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要避免信息不足,要让用户非常便捷地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处理信息过载,保证显示在用户面前的信息始终是用户最想看到的。因为产品模式不同,所以这些产品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也完全不同。
新闻门户由职业网站编辑挑选、编辑新闻内容,所以信息的质量非常高,但是受限于人工成本,信息的数量非常有限。
搜索引擎则是走另一个极端,用机器算法取代人工编辑,可以抓取全互联网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信息过载”问题严重,搜索结果中充斥着大量杂乱的用户并不需要的信息。
Digg允许用户随意提交内容,相比于新闻门户由职业编辑生产内容有更大的优势,网站在信息数量上取得了质的飞跃;同时网站又让广大用户来判断内容是否有用,被用户顶得越多的内容会获得越多曝光的机会,这就保证了用户总能看到最热门的内容。
微博则在允许用户提交内容的基础上,将内容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大幅降低了用户提交内容的门槛,使网站信息数量取得了更大的飞跃;与此同时,微博创新性地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来组织信息,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一方面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为了个人名誉,只会发布或转发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容质量;另一方面信息接收者还可以通过关注不同对象、对关注对象进行分组等方式来对信息进行过滤,让自己看到的总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用户需求,产品满足需求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的变化过程有一定规律,它们总是朝着增加产品自动化,降低人们使用成本,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享受的方向发展。如果产品能够遵循这一规律,采用具有颠覆性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产品产生的价值将会是巨大的;而且如果产品满足的核心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那么这款产品就很可能成为一款杀手级的产品。
集中精力充分满足用户的几个期望型需求
用颠覆性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快速形成产品价值、甩开竞争对手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不仅要求产品团队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而且要有足够好的运气。因此,在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时,我们只能在外围需求上寻求突破。
围绕在核心需求周围的这些需求可以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对于基本型需求,产品上必须全力以赴地给予满足。试想如果一款浏览器不能够“浏览网页”或不能够“收藏网址”,那么还会有用户使用它吗?
对于期望型需求,产品上应该尽力去满足用户,这类需求的满足能够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网页的打开速度越快、系统资源占用越少、界面越简洁,用户对这款浏览器的满意度就会越高。
对于兴奋型需求,如果产品能够提供一两个功能满足用户的兴奋型需求,那么产品的用户忠诚度就会得到空前提高,并形成良好的产品口碑效应。例如,
iPhone 4S在iPhone 4的基础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进,但是新增的让人眼前一亮的Siri语音功能仍然让iPhone 4S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热销。
在实际的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操作中,大部分的产品都会充分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产品很难在这上面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用户的兴奋型需求也非常少,且难以发现,因此我们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满足用户的期望型需求上。
我们通常采用的策略是:结合产品的定位,选择一两个重要的期望型需求或需求组合给予充分满足,其他期望型需求则尽力去满足。
为什么采用这种策略呢?
产品的用户价值是产品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功能满足用户各种不同需求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越多、越大,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就越大。有时候麻木地去提升某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得不偿失。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浏览器,使它的“系统资源占用”无限趋向于0,但是这时候我们投入的成本也会呈几何倍的增长,到最后每一点的提升都得花费大量的成本,而用户却很难感觉到产品的改进,或者用户压根儿就不在乎系统资源被多占用那么一点。因此,我们不能将有限的资源过多地投入到产出小的用户需求上,也不能将有限的资源简单分散地投入到所有的或大部分的用户需求上,这样做是没有效率的。
反之,如果产品能够集中精力去充分满足用户的一两个特别关键的需求或需求组合,并长期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那么产品便能够提供用户可感知的差异化的服务,使产品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例如,用户对浏览器的网页打开速度很在意,如果将“网页打开速度快”做到极致,那么便可以宣称这款浏览器是“最快速的浏览器”;用户对带木马或病毒的网站非常反感,如果将“拦截恶意网址”做到极致,那么便可以宣称这款浏览器是“最安全的浏览器”。随着这些产品独特的卖点被不断强化,产品就更容易被用户所发现和关注,并吸引他们来使用,这样产品的竞争优势也就凸显出来了。
总而言之,一款产品是否强大,表面上看是取决于它是否有强大的功能,而事实上,产品功能所能满足的用户需求才是产品俘获用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互联网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不应该麻木地去开发新的产品功能,而是要结合每个阶段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用户需求组合,围绕用户需求打造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