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山东潍坊,莫言在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回老家
旧居探访。图为莫言在堂屋前若有所思。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11月2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日前刊出评论说,与莫言相识20年,朋友们对莫言的印象几乎相同:低调厚实而不事张扬,善解人意,常替人着想,没有文场那种娇气。越来越能控制内心情感,创作上想象力狂放不羁,语言行文犀利恣肆,永不固守而大胆创新。文学作品独具个人魅力。
文章摘编如下:
“高粱"红了,“红萝卜"透明了。57岁的中国作家莫言,成了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莫言相识20年,朋友们对莫言的印象几乎相同:低调厚实而不事张扬,越来越能控制内心情感,创作上想象力狂放不羁,语言行文犀利恣肆,永不固守而大胆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他却胆子不大,见到陌生人似乎有些腼腆,夹杂着胶东口音的语调始终慢声轻气。从莫言相貌上很难找到潇洒神情:过早谢了顶的脑袋,没有窄腰而只有肥臀的线条。
窄窄的一双眼睛,似乎也不具备穿透生活的光泽。用人体造型美的视角,去扫描莫言,他不能算是中国文苑美汉。不过,凡与他交往过的人都说他憨厚,善解人意,常替人着想,没有文场那种娇气。
2007年,曾邀请他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作演讲。他返回北京,一下飞机便给记者发了条手机短信:“这些天为了照顾我们这些作家,你和你的同事都累坏了。你又不是不能写作,如此折腾自己,令人感叹,谢谢你们。"这些大作家离开香港后,能如此表示的并不多,莫言却这般细心而诚挚,令人宽慰。
一次问莫言,为什么笔名起这样两个字。他说,他原名叫管谟业,把当中的“谟"倒过来就是“莫言",激励自己少说话多做事。曾听莫言说他小时候曾在除夕夜去别人家讨饺子吃的事。生活贫困给他少年时期留下惨痛记忆。
莫言酷爱读书可谓痴迷。小学三年级,他就读《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小学五年级,他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文革时期,他辍学在家,无书可读的时候他读《新华字典》。文坛流传他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问莫言,他笑道:“看《新华字典》也觉得很有意思,至于说我能倒背如流,那是太夸张了,我只是读得很熟。那时大概10来岁,记得我12岁辍学以后就没书可看,天天在家劳动。"莫言说,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就那几本书。为了看书,他想尽办法,拿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别人交换,别人不感兴趣就帮他们干活,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附近10多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他说:“别以为10多个村庄有多少书,也就二三十本。后来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莫言的文学作品独具个人魅力。(江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