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战国时代已经来临。从多点执业创新到医生集团诞生,再到PHP模式、医疗超市酝酿,医生不再依附于医疗机构,成为医疗供给方独立的崛起力量;分级诊疗政策作为变革引擎,驱动着公立医院、医药电商、保险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其中,争当健康守门人;被视为“王冠上的宝石”的移动医疗经历爆发式增长后也开始逐渐下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们身处大争的时代——人人皆有争心,不争之人必有性命之忧。”《芈月传》中的这句台词也是当前医疗界多方从业者心态的真实写照。
传统医疗与互联网医疗在碰撞和跨界中不断融合,线下线上业务形成对接,通过整合并购逐步建立医疗生态闭环,更多可穿戴设备、非可穿戴设备及远程沟通、诊断、监测平台与各类医疗服务使用场景相融合,形成以患者为中心,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互联健康生态圈。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姜昕蔚表示:“互联健康生态圈由四方力量构成。一是医疗资源提供方,二是移动医疗运营方,三是医药电商运营方,四是医疗智能硬件提供方。各方力量一方面向上游探索医生资源、向公共医疗系统渗透,另一方面向下游构建支付闭环、挖掘用户潜力,整个医疗产业链不断延伸、系统成长。”
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人的创新思潮也在推动体制内部的传统医疗机构实现转型。采访中,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很多传统医院管理者的开放超乎想象,他们对于创新的期待甚至比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更多。”
在广州,首家网络医院已于2014年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式上线,基于网络医院,广州市民在社区医疗中心、大型连锁药店等网络就诊点就能获得由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提供的在线就医服务;恒大健康互联网社区医院作为在线医疗的创新模式之一,通过整合国际医疗资源,构建医疗健康服务集群,为广州市民提供包括疾病预防、私家医生、远程会诊网络医疗、健康体检等在内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在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患者痛点切入,率先推出支付宝平台上的“云医院”。
无论是线上医疗还是线下医院、医疗机构、保险集团,医疗生态在不断颠覆、重构中,一股凝聚多方优势资源的合力也在形成——从集中化到分散化,从碎片医疗到连续医疗,伴随医改不断触碰传统医疗痛点,一个更为丰富的互联健康新形态正在呈现——医疗资源不断市场化、医患关系在新旧医疗模式中发生转变,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传感等新兴技术扮演着驱动生态重构的颠覆性力量。
而要真正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传统医疗就诊全流程闭环管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终端、多平台无缝接入,基于统一集成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让医疗真正走进患者生活,也许创新的模式不止一种,正确的道路有多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尝试。
►综述
介入医疗核心
从“移动医疗”到“互联健康”
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元人民币,2016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也将超过60%。
在多点执业许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政策红利影响下,移动医疗站上“互联网+”的风口,一度赢得各路风投青睐。一方面,医生执业条件的放开为移动医疗市场提供了开放且丰富的医疗资源保障,另一方面,福建、安徽、青海、江苏四省全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启动为移动医疗企业、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而中国“三长一短”就医难的顽疾更是吸引无数创业者从就医体验痛点切入,投身其中,形成了移动医疗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
8大细分领域 激活医疗资源流动
“目前,在医疗学术、自诊自查、医疗健康咨询、问诊、导诊平台、挂号、疾病管理、体检这8大细分领域,涌现出部分‘独角兽’公司。”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姜昕蔚告诉记者,“如医疗学术领域以丁香园、医脉通为代表,问诊领域以点点医生、春雨医生为代表。通过易观2015年第四季度对5.4亿累计装机覆盖、1.2亿移动端月活跃用户的行为进行监测,活跃用户数位居前两位的细分领域是医疗学术及问诊。”
在资本的追捧下,多种移动医疗产品不断涌现。但从春雨医生的模式困境不难看出,“谁来埋单,为谁创造价值,如何从中收费”等关于商业模式的探讨已成为移动医疗市场当前的焦点。
更为尴尬的是,传统医疗已经开始奋起反击,很多医院已经推出自身品牌的掌上医院APP。“当传统医疗围攻移动医疗时,面对传统医疗这一‘巨无霸’,移动医疗还很脆弱。”梅斯医学CEO张发宝坦言,如果医院都开始进入,移动医疗企业若再无实质性变革,将更难破局。而目前移动医疗能够提供的服务绝大多数徘徊在诊疗服务的周边环节,如挂号、付费等,并未实质性地介入医疗的核心部分——诊疗。
“经历爆发性增长后,整个移动医疗行业在今年年初已经开始出现下沉。”互联网医疗中国会副秘书长王晶表示,这种下沉并非资本的下沉,更多是服务和模式的下沉,整个行业开始回归到医生、医院和患者本身。
医疗服务终归需要落到线下,方可实现移动医疗的价值。一些移动医疗企业已经着手线下布局。如微医集团与华数集团共同打造O2O医疗平台、丁香园自营线下诊所。这些企业的医疗业务布局都是在解决患者就医痛点基础上建立的,成为市场中典型的创新案例。
“移动医疗市场不仅是看着热闹,它也在改变着患者就医习惯,促进医疗资源流动与跨界融合。”姜昕蔚这样说。
贴近诊疗环节 创新生态系统
移动医疗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重点是连接病人与医院,解决挂号难问题,第二阶段是连接病人与医生,再上一个层级则是实现对患者健康的全面管理,实现就诊全流程简化,让所有涉及诊前、诊中和诊后的健康管理都能基于PC或移动端实现。
“从手段层面看,移动医疗未来发展将以连接和数据获取为主要方向。从对象层面来看,移动医疗必须从外围转向内核,才能真正推动医疗本身的改变,才能有发展空间。” 张发宝表示。
2015年,一些移动医疗企业已经开启多元化业务布局,如微医集团收购金象网布局医药B2C业务;平安好医生联手华氏大药房打造一站式快捷购药体验。“移动医疗市场正呈现这样一种发展趋势:线上线下业务形成对接,通过整合并购逐步建立医疗生态闭环,并打通‘医疗+药品+保险支付’的服务体系,从而推动盈利。”姜昕蔚表示。
未来不断趋于融合的、新的互联健康生态系统将由移动医疗运营者、医疗资源提供者、医药电商运营者及医疗智能硬件提供者四方构成,该系统要负责完成与多种APP、硬件传感器及多个系统、平台、机构之间的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对接,并进行数据集成、数据互操作和数据分析,最后生成基于证据的数据决策体系,指导政府、保险公司和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患者教育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疾病服务。
“基于这一趋势,未来移动医疗的市场也是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发挥潜力的市场,谁能赢得数据谁就赢得天下。” 张发宝预言。
突破数据壁垒是关键
数据壁垒是当前移动医疗发展的一大瓶颈。
首先,开放是数据能够互相操作的根本,但我国的医疗数据都是各家的数据,锁在自家的服务器里,无法实现开放和共享。
另外,数字化程度不高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IT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电子病历、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体检中心管理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实施比例均不足50%。
其次,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也导致数据格式相互不兼容,自为一体的数据的操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总是需要有人在中间做“翻译”。
不仅如此,隐私壁垒也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医疗记录、疾病档案等往往涉及个人隐私,但如何对数据进行脱敏和规范管理,以保证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医疗数据的深度应用,还缺乏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武警总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王新曾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各大医院拥有大量数据,但是互相之间不能公开,各自为政,数据壁垒难以打通。医院不对外开放电子病历数据,患者自己也没有。因此很多创业者只能为患者另做一套数据,但这套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能否拿来用,能否作为医生的诊疗参考,都存在很大疑问。”
观点
►思考
三个转变
实现医疗体系智慧化改造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当前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思维方式变革的洗礼,“互联网+”思维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闯入人们的视线,为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业态与新模式。“未来医疗将向着交互式的移动健康模式发展,形成医生、患者与社会各个方向协同组建的整合型精准医疗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张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利用信息及信息化手段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成为医疗机构面临的新问题。其中,医疗信息标准的建立对医疗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强化顶层设计 探索新模式
据张锋介绍,中国目前已经构建出了医疗信息化框架,接下来将逐步在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健康管理等领域进行规划。未来,医疗健康卡将承载全民人手一份的电子健康档案,贯通所有的医疗业务流程,最终形成一个全国互联互动的医疗健康体系。“预计到2020年,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福利体系基本全部形成,实现一网覆盖、一卡通,以及信息资源统一的融合共享。同时依托信息化技术,真正建立一个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中西医并重、全民健康的医疗信息服务基础。”
“在‘十三五’规划中,医疗和人口健康信息惠民规划也是核心组成部分。”张锋指出。预计到2016年,要初步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到2017年,实现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在全国各个领域能够有应用。据了解,卫计委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侧重三方面,一是建立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网络,依托三级医院延伸放大优质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二是进一步挖掘医疗大数据价值,不局限于简单的数据聚类,更要侧重数据分析和应用挖掘;三是研究医疗信息化的安全与标准建设。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机制,政府、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民众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探索新的模式。”张锋表示。
打通关键环节 建设“云+端”未来医院
要打造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标准统一是重中之重。目前,医院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不同医院的信息标准存在差异,缺乏信息标准的统一架构和统一数据库,医院间信息不共享,难以发挥互联互通效力。
张锋指出,医院信息管理软件寿命一般为10~15年,在更新迭代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信息标准化的替代,推动医疗信息共同标准的建立。在具体实践中,医院管理者一方面要打通医院信息系统脉络,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医疗健康云平台与移动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智慧医疗流程,改变医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与管理效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推出的“互联网+医院联盟+医生”的健康云平台代表着未来医疗健康发展的一个创新方向。“其核心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对医疗模式进行智慧化改造。”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
蔡秀军介绍说:“我们希望在医院与医院、医生与医生、医院和医生之间实现业务上的无缝连接,全面协同。具体来说,健康云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推动双向转诊。平台中所有联盟医院的病人资料都在云端,基层医院转诊病人时,只要发出一个信号,专科医师就可以查看病人云端资料,确定是否需要转诊;从专科医院转到基层医院亦然。医药联动是健康云平台的另一核心功能。病人在医院就诊后,医生开出处方,病人可以选择在医院取药,也可选择将药品直接配送到家。此外,远程会诊、检查与检验的协同、远程的联合门诊等也是健康云平台的重要应用。”
“当然,要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协同,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就医模式的转变,二是服务模式的转变,三是管理模式的转变。”蔡秀军表示。
►案例
广东首家网络医院
网上轻问诊 药店大推广
运行一年多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或将迎来“重大利好”。近日,深天地A发布公告,拟以55亿元收购网络医院背后的两家移动医疗公司深圳友德医和赢医通。这起重组收购案因对上述两家公司的高估值和数据披露出的这间全国首家网络医院的盈利能力,十分引人注目。
广东省首家网络医院在2014年10月25日上线启用,采取的是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由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的运行模式。
视频问诊 线下拿药
在广州市天河区骏景花园海王星辰药店,一个由两块板子隔成的半包围式就诊间引人注意。这间“健康小屋”就是广东目前已经启用的“网络医院”。
药店工作人员打开电脑,鼠标点击“网络问诊”,即刻进入网络就诊模式。网页显示出网络医院医生出诊及排班安排表。患者选择问诊医生后,网页便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求病人填写姓名、电话等简单个人信息。据介绍,复诊时只需输入电话号码即可。患者在网点通过视频通话直接和在线医生交流,完成求医问诊,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后,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药店即可直接拿药,就近享受从诊断到买药的一站式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生病时在附近找个药店,通过网络视频就能让医生免费看病,开完处方直接在药店拿药回家。网络医院医生王盛飞表示,和以往的网上预约挂号、远程就医模式不同的是,网络医院的病人不用到大医院去排队候诊,在线看完病就可以直接到附近的药店拿药,方便简捷,并真正实现了“医药分家”。
诊点推广集中于药店
“互联网+”改变着医疗行业。广东省网络医院目前运行已步入正轨,建立了近千个网络医院社区诊所,每天接诊患几百人,效果显著。网络医院被认为是远程医疗模式的一大创新,将助解社区医院“有病不能医”的困境。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共有4间诊室,固定有4名医生坐诊。主要由内科、急诊科、中医科各一名主任医师组成全天值班团队,带领各专科抽调的值班医生,接受网络就诊。据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李观明介绍,由于药店便于洽谈、推广,目前全省的网络就诊点主要集中在药店,未来将逐步布点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边健康小屋。据了解,省第二人民医院已与海王星辰、大森林、金康药房等20多家大型连锁药店进行合作,覆盖广州、深圳等地市。远期目标是5万个网络就诊点。
►案例
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启平台模式
近日,乌镇互联网医院与全国首个三甲医院线上院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一医院”)达成战略合作。乌镇互联网医院是浙江省桐乡市政府和微医集团在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同创建的“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创新平台”;“浙一互联网医院”是浙一医院打造的一所“线上院区”,患者可以通手机、iPad、个人电脑享受由浙一专家提供的医疗服务,目前暂时开放12个专科的免费专家问诊。双方将推动平台互联、共建互联网医院研究所,探索制定互联网医院的行业标准。
连接全国医生与患者
自2015年12月7日,浙江省桐乡市政府正式宣布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以来,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启了“互联网+”医疗的全新模式探索。首先推出乌镇互联网医院官方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医生和医生、医生和患者无须面对面,通过网络视频即可完成诊疗过程,包括开具电子处方和配药。它将实现网上问诊、网上专家预约等功能,同时支持医保卡的使用。
乌镇互联网医院也是首个连接全国的医生和患者的网上医院。据了解,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合建方已与全国27个省份1900多家重点医院建立信息系统的连接,其中,三甲医院的接入率达到了70%,汇聚20万名医生资源。
百万接诊点计划
互联网医院国家试点乌镇互联网医院在论坛上宣布:将在全国建立100万个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接诊点。全国90万基层医疗机构、46万家零售药店、10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升级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线下“虚拟诊所”。
在上述计划中,全国46万家药店是乌镇互联网医院实现百万接诊点计划的重点升级对象。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平台,乌镇互联网医院将药店开放其连接的医疗资源及能力,实现资源对接和能力打通。药店通过植入乌镇互联网医院终端,便可为会员提供精准预约、远程诊疗、电子处方等服务,免费成为虚拟诊所,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药诊店”新业态,从单纯的药品销售升级为预约挂号中心、远程问诊中心、检查检验中心和电子处方中心。
就医场景模拟
乌镇互联网医院药事负责人芦子贵透露,乌镇互联网医院计划第一步与药店实现资源下沉、医药打通、能力对接。合作计划2.0实现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合作计划3.0实现会员营销、供应链合作、服务增值。以后在药店将出现这样的场景:
患者在药店终端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连接全国医生,乌镇互联网医院将电子处方下传药店,患者在店内购药;患者在药店终端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对症预约,找到匹配的医生、医院;药店利用乌镇互联网医院即将推出的全科医生工作平台,打通自身的慢病管理体系,提升会员价值和服务,共享电子病历。据了解,乌镇互联网医院为药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升级,并不参与药店的药品订单利益分成。凡是病人通过药店在乌镇互联网医院上产生的诊费,将补贴给药店5%-15%,产生的检查费补贴50%。
不得不提的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成立的乌镇互联网医院用了不到3月的时间,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社会化的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日均接诊量接近1万人次,达到了一家三甲医院的规模。
►案例
温州附二云医院
借支付宝平台实现互联网医院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云医院正式在支付宝平台上线。市民只需在手机或电脑上登录支付宝,就可以随时随地就诊开药。附二医院也成为全国首家在支付宝平台上推出云服务的医院。
“附二云医院”无须下载任何App,颠覆传统就医模式:在家中用手指在手机上轻松操作,即可完成在支付宝平台上就诊、开药、开单等原先繁琐的就医流程。
在慢病患者常规性开药、检查后病人复诊、检查预约到诊间等典型就医场景下,患者基于 “云医院”就能迅速完成在线诊断、开药缴费、预约申请等操作,有效缓解了当前“三长一短”看病难的问题。作为传统医院探索“互联网+医院”落地的范本之一,温医附二院倡导的在线医疗模式摆脱了同质化的掌上医院APP模式,基于支付宝等便民服务窗口真正与医院结算系统打通,向核心医疗体系不断延展、渗透。
“附二云医院”能为您提供怎样的就医体验?
以下为虚拟场景展示。
场景1 慢病患者的常规性开药。老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家里的药物已经吃完了,需要再次开药。原来需要到医院挂号就诊缴费等流程才能拿到药,而现在只要在支付宝“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服务窗上提供相应病历,即可完成开药收费过程,甚至可通过快递将药物送至家中。
场景2 检查后病人的复诊。李小姐周一上午到附二医院就诊,当天做的一些检查项目第二天才能拿到。现在李小姐可以直接在支付宝查询检查结果并向医生咨询,医生在“云医院”作出诊断后即可开药,通过支付宝扣款后,就可以轻松到医院药房取药,甚至也可通过快递送药上门。
场景3 检查预约到诊间。林阿姨患有乳腺疾病需要定期检查,现在可以直接在“云医院”上提出申请,“云医院”即可开出相应检查项目,林阿姨在支付宝上缴费后,即可在预约时间去指定科室作检查,无须再来医院排队。
记者手记
在互联健康生态体系中,医生、医院、制药企业、保险机构是真正的主角,好的移动医疗产品、服务平台和创新模式是激活这四个群体的关键。
我们看到,一方面,东软熙康、金蝶医疗从IT服务角度切入移动医疗,前者从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家庭、智能健康服务三方面逐步渗透,后者从擅长的软件开发能力出发,推出服务于医院医患的移动服务平台,共同致力于医疗服务痛点的解决。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也纷纷启动医疗战略:阿里健康积极推进与医院的战略合作,布局远程移动医疗;百度医疗健康板块既侧重于可穿戴设备推广,也注重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腾讯“腾爱医疗”战略则基于自身社交基因和大数据能力,旨在搭建“互联网+医疗”开放平台,为医疗产业提供互联网化的后端服务。
此外,传统医疗机构也在打破自身围墙,广州网络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模式已初见端倪,温州附二医院正式推出的“云医院”通过与支付宝合作实现了就诊、开药、开单等就医流程的简化。
这些创新案例也为互联健康生态演化描绘出一幅幅蓝图,并推动医疗产业互联网化进程不断优化、加速。
让医疗真正走进患者生活,我们未来可期。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