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核心 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寻解决办法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聚集,城市面临着诸多管理难题,比如环境污染、应急突发事件、违章停车、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等,面对这些或大或小的事件,“城市智慧中心”充分发挥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同时应用整合智慧城市多项创新能力,为政府提供了全新的治理模式,也为市民更好地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平台。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空间生产的主体由国家和集体向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转变。新型城镇化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强调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优化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城镇化的侧重点由物质空间向社会关系转移,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也正在向现代化的城市治理转型。“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和多方参与的协同互动,从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入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演进。本期,我们将为您介绍新时期智慧城市升级的七大原则。

原则一:智慧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核心

“城市即人”人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应重视三个方面,即要以所有人为本、要让人参与、要为后人着想。把人纳入到城市多元协作、协商治理的体系中,让人深度参与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可以防止数字鸿沟的拉大,促进智慧技术的人性化转型,推动人和城市共同的智慧化进步。

国家级贫困县阜平的《智慧阜平总体规划》从时空多维度出发,通过新技术手段的介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运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该规划并没有过于强调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是强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聚焦民生,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服务,为传统扶贫模式植入互联网思维,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实现社会治理的优化。

原则二:全面感知城市环境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城市传感技术的终端采集装备不断完善,智慧城市也开始逐步实现对城市环境更为直接和细致的全面感知,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能力将为优化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城市运行监测系列项目“城市数据网格计划”,通过在100m至1000m的网格中部署城市环境感知设备,形成城市环境感知网格;通过在路口和公共空间进行布设,与环境感知网格结合,形成城市行为感知网格。从硬件产品到平台应用,持续探索城市运行监测的技术方法路径,构建人流、车流和环境的综合动态数据系统与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并结合三维空间信息和可视化动态图表,对区域整体运行态势进行精细化监测与管理,极大地优化了城市存量街区的运营管理和规划建设。

原则三: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有力地提升了公众的主体意识,在由互联网引领的城市变革中,开源的软件和数据、信息共享及众包,为公众介入城市事务带来了新的途径。ICT技术可以促进电子参与,促进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进而促进基于信息平台的城市问题共同治理机制的形成,而多元共治的格局也将帮助城市形成完善、成熟的公民社会。

原则四:数据开放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开放数据有利于更好地发现城市中看不见的问题,挖掘出潜在价值。同时,数据开放也是政府体现公正透明、增进与民众互信的有力手段,这间接为更好地与民众沟通,解决城市问题创造了条件。我国需要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积极推动政务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建设统一的大数据汇聚融合平台,加快市级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向社会开放,引导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利用。

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涉及到技术问题,更涉及城市治理体系,需要多方协同参与,共同解决。城市问题解决机制的构建包括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建设城市数据集成与动态分析平台、推动城市数据运营三个方面的内容。

原则五: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成功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构建,需要更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通过公私合作与多元参与,改变政府主导的单一建设模式,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并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有助于“释放”广大市民的智慧,促进公众参与决策,体现“智慧政治”。智慧的城市规划,应当建立不同利益方信息交流的平台,对涉及多方利益的城市公共事务展开充分的讨论,鼓励各方对各自的利益进行表达,最后在综合各方诉求后得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原则六:建设城市数据集成与动态分析平台

城市数据集成与动态分析平台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由数据收集、数据挖掘分析及智慧模块组成,融合了城市地理空间尺度的GIS数据以及建筑尺度的BIM数据和城市人口数据,并对各维度、各尺度的城市数据进行整合。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不同行业和部门间的信息畅通,统筹城乡信息。当前,日益成熟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城市多源数据分析与决策过程中,使城市数据集成与动态分析平台逐渐具备了评价、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进而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

原则七:共享平台整合推动城市数据运营

如果对共享服务平台整合的海量数据缺乏深度分析,那么数据挖掘则没有意义。依靠开放数据,通过建立城市数据实验室与城市数据研究院等,可以整合智慧城市的各个系统数据,以数据挖掘、分析、研发和运营为中心,推进政策研究和科研创新的集成示范。城市数据运营将变静态、物质性、阶段性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动态、人本、全周期的智慧城市运营,对社会关系机制进行协同调控,并通过信息的双向和多向反馈,实现智慧城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

启示与建议

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转型期,内涵不断丰富、理念不断提升的智慧城市升级版,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提供开放、多元融合、全程式的服务,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越来越体现出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合理制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原则,可以从原则上保证人性化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为城市的规划、投资建设与运营设立以人为本的门槛,保障城市的智慧化发展,不断提升居民福祉。以问题为导向、数据为中心,遵循以上七大原则,将有效突破固有模式,促进创新要素的智能融合和应用,推动大众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综合治理的精细化和智慧化。

通过灵活多样的模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的一刀切、标准化的城市建设不同,应采用弹性、渐进和多元化的模式,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不拘泥于一套标准体系和项目标准,灵活多样地开展建设。通过因地制宜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多维度出发,以多元运作方式促进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管理体系与社会治理机制的动态融合,促进城市社会体制机制现代化的动态调整和管理。

通过技术集成,促进城市管理体系的复合集成

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多重技术方法的集成,通过多元多维的数据分析,构建网格化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特别是通过建设传感器网络,采用智能感知技术,提供全体居民行为与城市环境的海量数据库,为更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城市问题提供依据,帮助管理者对城市各元素进行深度分析和智能控制。

搭建多元主体交流平台,促进协同治理 智慧城市技术的重要应用即为城市开放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支持。通过开放数据竞赛,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城市数据分析和治理优化。通过SOLOMO新媒体技术等的应用,开创“多对多”机制,链接公众媒体和自媒体,使公众与政府、公众内部、政府内部能有频繁的互动,从而搭建动态化、机制化的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共治。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5-01-01 17:41:47

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核心 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寻解决办法的相关文章

中兴通讯徐明:中国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核心让信息惠民

发展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智慧城市的坚定推动者,中兴通讯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在刚刚过去的高交会"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指出,由于中国"新四化.大政府.大城市.大安全"的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更要接地气,适应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 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比国外更多,管理边界更大,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所需

智慧城市应提供优质公共品 治理城市病

智慧城市应提供优质公共品治理城市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197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8%,而截止到201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但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在12月26日举办的中国经济年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城市发展"应该从灰色化走向绿色化",要讲究凝聚性和系统性.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的基础上,用"互联网+"的理念打造智慧城市,"中西结合"才

国务院参事仇保兴:智慧城市应聚焦“公共品”属性

11月24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新华网承办的"2016国是论坛"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本届论坛聚焦"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图为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 陈杰 摄 11月24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新华网承办的"2016国是论坛"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本届论坛聚焦"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在"数字经济--引领新趋势"主题论坛圆桌讨论时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先

智慧城市应向十大要素发力

智慧城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动力,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为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今后应向十大要素发力. 一是目标融合.智慧城市体现在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特征.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型城镇化.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高度融合.不仅战略方向要融合,重点任务更要融合,不能仅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出发而形成自成一体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二是功能完善.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都表明,智慧城市的推

智慧城市应回归“人性化”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5%的地级以上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创建工作,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智慧城市试验场. 各地在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打造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6月29日,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6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暨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来自行业的多位重量级"大咖",纷纷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支招.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规划要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响应绿色建设 智慧城市应寻找低碳发展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这是国家首次就智慧城市出台全局性指导意见.意见在指导思想中重点强调了要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八字方针",走低碳绿色道路成为今后助力新型

整体性:一种看待智慧城市发展的新视角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占据着人类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城市运转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每个角落的发展变化或多或少都对这个城市产生着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推了城市的这种发展趋势,带来城市生命的进化和进步,这种变化的不断演进使城市的发展表现为更加智慧的高阶生命形态. 目前世界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66%.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交通堵塞等城市弊病不断暴露出来,如何实现城

抓协同创新 建智慧城市

以人为核心,实现智慧发展 城市的主体不是建筑,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智慧城市必须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需求开发各种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涉及民生.基础设施.政务.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但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开展的各类活动.因此智慧城市的参与者应当以人为本.协同合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全覆盖.均等化,打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态势,大幅度提高城镇的宜居.宜业水平. 协同创新产业结构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架构涵盖城乡的诸多方

设施管理是智慧城市标准地图核心板块之一

在相关城市发展报告中不止一次的强调,"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实现国家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明确的发展基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无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最令业界关注的依然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标准如何定义以及如何借机发挥出它应用的价值.本文为余涛的<设施管理是智慧城市标准创新与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