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相关性准则缘起
相关性准则——大数据时代的高效能之道
自孩提时代起,我就对学习和个人发展极感兴趣,到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对研究和学习有些上瘾。新主题会吸引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主题可能是海洋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史以及我特别喜欢的某位作家的全部小说,我会跑去当地图书馆研究这个主题。我记得自己花了无数时间在目录中翻找,先是努力找到合适的信息条目,接下来才得以实在地查阅这个主题。复杂的研究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我所检索到的第一批信息字句只会引发进一步的研究。仅仅为了入门,我就得连续几个月把每一个下午都消磨掉。如今呢?在Google上输入一条搜索字符串,就能访问到同样数量的信息,或者,至少能了解到广受好评的出版物,然后,不出半小时,我就能把这些出版物买到手(当然是通过互联网,花上几分钟,纸质、电子书、语音书均在购买之列)。
几年前,我和一位朋友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他声称,互联网将有碍人们专注学习,在互联网上冲浪让人们散漫,让人们智力浅薄,而不是让人们得到更多信息(最近我在多篇报刊文章和出版物中看到这种观点反复被人提及)。
我不同意。10年前我充满自信地认为,只有盲目使用互联网才会出现这种结果,现在我依然有此自信。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同时纯粹出于好奇,我当时决定玩一个新游戏。我将每个月选一个主题,然后每天花15分钟对其进行研究,一般从Google或维基百科开始。任何能够激起我想像的主题均在研究之列,就像我十几岁时常常做的那样。
游戏过程刚开始时,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一些与研究话题有某些关系、但对研究毫无推进的信息时不时地引离正轨。我充分理解了“在互联网上冲浪”这个用语的含义和本质,那就是沉迷于追踪某段信息,头脑中却没有特定目的,只是四处浏览,最终不知所终。每一样东西都有如此之多的相关信息,有如此之多的内容要阅读,有如此之多的电子简讯要访问,可是,到头来,大部分一眼看上去感到有趣的东西其实却简直不值一读。
我注意到自己其实是在浪费时间,而不是在学东西,有人劝我放弃。然而,我决定继续自己的探索,心里怀着一个特别的目标:我要成为这一类搜索过程的专家,要让互联网成为我的工具和乐园。为此,我必须从一开始就拿定主意:允许哪一些类型的信息引起我的关注。为了成功达到目标,我需要改进自己的关注点和注意力,这要求按照自己的目标构思清晰的远景,然后唯自己马首是瞻。设定清晰的研究目标、对此目标全神贯注、禁止自己毫无目的地游荡,掌握这样一个过程花了我一些时间。不过,最终有了回报——能够检索到的信息浩如烟海,能够收获的知识出乎我的想象。我将这个过程称为“寻求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