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12月5日,在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内一楼展厅,一幅上世纪80年代武汉铜材厂“检验工职责表”,吸引了7位古稀老人的目光。他们迟迟不愿离去,共话铜材厂当年辉煌。这7位老人,都是武汉铜材厂第一代工人,为了这次的短暂聚会,他们筹划了半年。
提起硚口区古田一路28号,汉口古田一带的人都知道,这是武汉铜材厂的领地。如今,修葺一新的铜材厂厂房,成为了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往昔铜材厂的繁盛,依旧能从保留下来的老物件上窥见一斑。
厂房是工人们加班自建的
1958年,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汉口长堤街、燕山巷等地多个钢铁小作坊合并,成立武汉曜华冶炼厂,这就是武汉铜材厂前身。
武汉铜材厂老书记易长成介绍,刚开始,曜华冶炼厂既无设备,也无厂房,生产分散在19个合作社里,全都是手工生产,只能熔炼一般的金属,生产效率十分低下。1960年,随着分散生产的弊端日益凸显,曜华冶炼厂在古田一路建设新厂房,以便集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虽然是国有企业,但新工厂的建设却在国家计划之外。” 易长成说,“工人们以簸箕、脚盆、土八卦炉为主要工具,用9条扁担,12辆手推车,靠肩挑、人扛、车拉,白天在老厂上班,晚上加班建设新厂房,硬是没花国家一分钱。”1962年,占地100多亩的新厂房,红砖红顶,在一片荒草地中特别显眼,厂房、设备和近千名工人全部从小作坊搬迁到新厂房。新厂设铜带、铸坯等7个车间,武汉铜材厂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工厂加工剩下的铜屑铝末,汽车用废了的电瓶极板,住户人家的一些破铜烂铁……这些都是铜材厂的原料。收上来的原料,先经过碾车碾压,分离出铜渣。然后工人们身穿皮靴裤,在车间淘洗乌黑的灰渣。“淘渣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学问很大,会淘的人,把盛有灰渣的木盆放在水里拨弄几下,非金属灰渣就能被水冲洗掉了,盆子底下留下的是一层沉甸甸的金属灰渣;不会淘的人,盆子在水里一转动,金属和非金属的灰渣都随水一起冲走了。”原铜材厂宣传科长、第四车间书记范纪新介绍。
“上世纪70年代厂名正式更改为武汉铜材厂。”范纪新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厂子效益逐年提升,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近2700名工人,">产品销售到湖北、湖南、江西等10多个省。1981年,武汉铜材厂生产的一批高精度铜材,结束了武汉造手表完全依靠外地供应铜材的状况。1984年,武汉铜材厂生产的铅管运用到我国首次发射的试验通讯卫星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为此均发来贺电。
老车间改造成民族工业博物馆
上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制大潮的冲击下,武汉铜材厂开始走下坡路,大批工人下岗。2007年,武汉铜材厂104亩厂房,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硚口经济开发区。如今,只剩10多名工人留守老厂区门卫室,解决遗留问题。“现在厂区在整修,哪天修到这里来,我们就没地方呆了。”一名留守人员说。
靠近丰硕路一侧的水箱铜带车间和热轧车间,现在改造成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博物馆外墙修葺一新,保留了上世纪50年代武汉铜材厂房红砖墙、红屋顶的“红色”烙印。馆内分为两层,运用现代技艺,保留或者复原了明末清初古典建筑风格,集中展示硚口古田地区从明末清初至今的优秀民族工业企业。
一台15吨冲床、一台12毫米叠剪和一台大型碾磨,静静矗立在博物馆外,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站在旁边拍照留念。范纪新说,这些机器都是当时铜材厂比较先进的设备。
在博物馆大门右前方,一座5米高的瞭望塔“傲视”整个厂区,进塔的通道已经封死。“这个塔周围原是高高的围墙。”范纪新回忆道,1982年,硚口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偷盗销赃案。1980年11月19日晚10点,6名被告人私开一辆解放牌卡车,蹿至武汉铜材厂围墙外,挖墙打洞盗窃了工业用铜1960公斤,价值13000余元,倒卖后获赃款9670多元。此后两年,武汉铜材厂又发生多起偷盗案件。1983年2月,《武汉法制报》以《多次被盗他们毫不重视,失窃严重令人触目惊心》为题,点名批评武汉铜材厂。“之后,铜材厂就在四车间旁,修建了这个瞭望塔,保安24小时在塔内值班。”
沿着老厂主干道往前走,在铜材厂旧址上翻新修建的“武汉新工厂电子商务产业园A区”已经有公司入驻,办公楼保留了老车间的红色墙体和整体结构,里面进行了重新装修。在“新工厂B区”工地内,厂房还未开始大规模改造,依稀还能看出铜材厂之前的格局。范纪新指着一根高耸的红色烟囱说,这是炼铜车间的烟囱,是全厂区制高点。烟囱旁的车间已经没了屋顶,只剩下一副空架子。几台锈迹斑斑的机器,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范纪新走到机器跟前,叹了几口气。
打造最具创意的电子商务基地
上个月,武汉铜材厂被列为武汉二级工业遗产。按照规定,二级工业遗产在严格保护建筑外观、结构、景观特征的前提下,对功能可做适应性改变,对遗产的利用必须与原有场所精神兼容,不宜作大规模的商业开发。
得知这一消息,武汉铜材厂原总工程师张正育作赋一篇,以表心中喜悦之情。“……欣闻随珠到市遗,青丝白发马蹄骄。流莺出谷声终脆,巧燕穿林态自潇。梦中同仁兰亭会,不醉无归品香醪。”
武汉苏索置业策划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艳介绍,早在去年初,硚口经济开发区与武汉苏索置业策划有限公司合作,按照北京798艺术区模式,在保留武汉铜材厂整体外观和结构的前提下,在旧址上兴建武汉新工厂电子商务产业园。
目前,新工厂A区已经有公司入驻,B区还在建设之中,整个园区预计明年正式开园。“新工厂旨在打造中国最具创意的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是华中地区首家以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为主题的创意园区。园区建设风格采用工业记忆与服务集聚区相结合,已经有1家公司入驻,10多家公司有入驻意向。”陈艳说。
本报记者 王碧涛
欣闻随珠到市遗,
青丝白发马蹄骄。
流莺出谷声终脆,
巧燕穿林态自潇。
梦中同仁兰亭会,
不醉无归品香醪。
摘自武汉铜材厂原总工程师张正育作的赋
老厂内早已人去楼空,留下来的只有陈旧的厂房。实习记者 刘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