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计划的提出,中国制造业正在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在这其中,云计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月26日,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的现场,江苏省经信委与阿里云联合启动江苏“1+30+300”工程。该工程是指推进江苏省内30家“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服务机构、300家制造企业高效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打造江苏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标杆。
无独有偶,此前不久,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浙江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7)》,指出要通过引导,让十万家企业有能力利用最新的技术来提升效率,向云要发展新动能,加速浙江向智造大省的迈进。
在我看来,江苏和浙江两地积极推动当地企业上云,不但再一次印证了中国云计算市场“冻土层”解冻的重要趋势,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和牵引作用。
江浙企业上云释放的信号
毫无疑问,江苏“1+30+300”工程以及十万浙江企业上云释放了十分积极的信号,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做观察和解读:
第一,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因此对中国智造亦高度重视。最近两年,以创新和技术为推动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及“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策略,无疑都指明了一个大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通过互联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让中国的“新经济”战略得以最终落地。
从这个角度看,江苏、浙江两地有理由也有压力充当变革和调整的“先锋部队”,这是因为以江浙为主的长三角地区聚集内大量的制造型企业。
数据显示,江苏省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作为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8。2016年,江苏省工业利润首超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此外,浙江全省的制造企业也多达25万家,如果再算上制造业工商个体户,总量可以突破100万家。
所以,江苏、浙江两地制造业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对江浙地区乃至中国其他省份实现智能制造的升级,无疑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第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过去虽然有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导,但具体到一个特定区域,或者说一家特定企业,往往又缺乏战术执行上的可操作方案。
而这次江苏、浙江则首次明确了通往中国智造的实现路径,那就是上云。我们知道,过去制造业是以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为特征的大规模生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成为了主流,但是到了今天,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和升级无疑是大势所趋,也是具体的路径选择。
第三,江浙两地大量制造企业积极上云,对阿里云这类的云计算公司无疑也是巨大的利好消息。更关键的是,阿里云目前所具备的能力,除了能提供先进的技术及计算支持之外,还能加上阿里云对制造业的经验积累、知识理解二者之间形成合力,让它可以更好地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真正发挥在制造业中的价值,最终让中国智造实现落地。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所言“消费者变了,制造业也要随之而变。”
智能制造的中国样板
在江苏“1+30+300”工程以及十万浙江企业上云启动之前,阿里云就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
其中一个“化学反应”就发生在杭州,2016年11月,阿里云ET工业大脑入驻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中策橡胶智能工厂项目,首期合作成果如今已开花结果,ET工业大脑对中策橡胶生产端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运算和分析,并给出资源最优利用的方案组合。
以轮胎生产中的主要原材料橡胶为例,中策橡胶每天从全球采购千吨量级的橡胶块,将橡胶块合成混炼胶最终进入生产线。不同胶源产地、加工厂、批次等数千个复杂因子都会影响橡胶块质量,这些因子的相亲相斥也直接影响了是否能合成优质混炼胶。
通过ET工业大脑,中策橡胶的混炼胶平均合格率有3到5个百分点的提升。比这更重要的是,中策橡胶将这一经验前置,改变了原先的全球平价采购模式,将产地和制造环节的数据打通,通过这些信息更好地布局和优化生产。
眼下,中策橡胶已和阿里云谋划更深度的合作,希望通过对轮胎属性、门店数据等信息的运算分析,对影响产品性能、购买需求的因子进行分析排序,从而对供给端进行优化改良。
再如,吉利汽车目前已将汽车模拟仿真等多个核心领域部署在阿里云上。依托阿里云的高性能计算技术,吉利能够在数千核集群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仿真测试,包括对车辆的模拟碰撞。
最典型的是汽车碰撞测试环节,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CAE)可以模拟整个碰撞过程,不同强度的材料在碰撞时的变化以及如何逐步吸收能量保护驾驶者安全,微小如伤员的骨骼碎裂等状况,对汽车的安全性加以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云HPC承担了CAE软件的计算需求,可提供突破 16 Tflops 的单精度计算能力,用户可以根据各种高性能计算场景搭建自己的计算系统,如气象预测、到金融分析、地质勘探、计算化学、动力学模拟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江苏苏州的协鑫光伏也是智能制造转型成功的代表,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切片生产商,光伏切片生产有着十分精密的工艺流程:一根仅 0.1mm 粗细的钢线不断摩擦硅锭,最终切出一片片仅 0.2mm 厚的硅片。车间的湿度、温度、砂浆上下部温度、导轮上下部温度等上千个参数在实时影响着生产。如此复杂的生产环境下,人工经验很难 100% 地保障产品质量。
为此,早在去年8月,阿里云ET工业大脑就入驻协鑫光伏生产车间,标准化所有端口数据上云,再通过智能算法,深度学习计算所有关联参数,精准分析出与良品率最相关的60个关键参数,并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 协鑫光伏已经成功提升良品率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可增加上亿利润。
实际上,中策橡胶、吉利汽车、协鑫光伏探索并不是个例,在阿里云的推动下,ET工业大脑如今已“马不停蹄”地参与到新能源、化工、环保、汽车、轻工业、重工业等不同制造领域的工作中,并广泛覆盖了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工业重省”。
由此可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确实可以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方式的效率,带动制造业生产力的迭代,也标志着制造业的生产力将迎来又一次的解放。在这种“动能”的驱动下,中国制造将加速投入到“智能化”的怀抱之中。
阿里云的势能和价值
实际上,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也是阿里云的愿景之一。今年3月,胡晓明就明确表示,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中国智造1%”的威力,中国制造业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就意味着一年可以增加上万亿的利润。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
胡晓明之所以如此表态,正是阿里云势能的一种体现,而背后的支撑就是ET工业大脑。它是阿里云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研发投入和不断技术积累的“结晶”。
关键的是,阿里云还扮演了“实干派”的角色,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演进的过程中,将ET工业大脑作为了标准化产品进行对外输出,其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ET工业大脑所提供的不只是“水煤电”般的计算服务,还提供消费数据(舆情分析、销量预测、正品溯源等)、大数据分析能力(不良率分析、设备远程运维、智能诊断等)、以及制造产业链的资源,这些都是传统制造业所看好的,也符合时下火热的柔性化生产。
据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介绍,与其他领域相比,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复杂度更高。单从数据而言,一台民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转速就能达30000转/分钟,不同型号涡轮发动机转动次数也不同,这相当于1分钟内就可以产生海量不同标准的数据。
为此,阿里云人工智能已经在流程制造的数据化控制、生产线的升级换代、工艺改良、设备故障预测等方面开展工作。ET工业大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不断吸收专业知识的“大脑”,可以指挥各种类型的工业躯体,担负各种各样的复杂工作。
其次,除了技术输出之外,阿里云还制定了完整的方案计划,将在培训、咨询、诊断、上云方案、流程改造、应用、新技术赋能、部署、升级改造等方面发挥阿里云生态的优势。
目前,阿里云的“新制造解决方案”、“新技术解决方案”、“新零售解决方案”等方案策略已经成熟,加上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安全、云市场等产品服务,已经形成了围绕制造企业上云的全周期服务。所以,在中国智造的落地过程中,有理由相信,阿里云可以成为了众多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和升级的“最佳拍档”。
全文总结,在未来,一个协同化发展,有普遍适用规则的智能制造行业,对应的是一个普遍被用户接受的技术方向、一个底层生态和每一个制造企业个性化需求相结合的全新产业模式。身处其中,能迎来的机遇和想象力将是无限的,显然阿里云为此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申耀的科技观察(微信号:shenyao),由非著名科技媒体人申耀创办、10万公里公路自驾经验老斯基,在各大自媒体平台拥有专栏,致力于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在这里读懂科技行业,知趋势,赢未来!
转自自媒体申耀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