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概念流行已久,火热程度可谓家喻户晓。再加上国家频频出台利好支持政策,使得大数据中心和处理平台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被提到政府日程“首页”,成为了各个城市建设的“标配”。
从最近的智慧城市新闻热点中也可见一斑。前几天,廊坊宣布在全国率先举办大数据产业周并建起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在河北省内率先实现城区范围内重点场所、热点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未来还将携手华为、京东、润泽等国内知名企业打造云计算产业高地。同一天,沈阳市交通部门与滴滴达成合作,以双方共建的滴滴大数据研究中心为平台,结合沈阳市海量交通数据,提升沈阳智慧城市水平,以交通大数据信息更好服务民生社会。
不仅是全国各地城市看准大数据的“大智慧”,如火如荼加紧布局,而且国家也正在推进以顶层设计为角度覆盖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每个角落。9月1日,有关部门印发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016-2018年任务分工》,其中明确指出,首先推进政务大数据应用,并着重提出了打造“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的目标,将地理信息、测绘数据服务于民,并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一片繁荣中也提醒着行业内外有关各方,大数据如何为我所用、为民所用是当今应该思考的重点,一味地追求技术的“高大上”会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结果,毕竟大数据的开发初衷仍旧是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解决城市发展“通点”。
大数据有“大智慧”
大数据可以提供海量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从毫无关联的数据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为城市建设提供新视角。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大数据”利器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节省大量人力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运行效率。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不仅仅是相互促进或渗透,而是两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相互合作运行才能发挥大数据的“大智慧”。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撑,很大程度上预测未来发展需求,事先准备预案,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规划城市,避免以往的被动处理窘境。反过来,城市建设愈加成熟、完善的今天,会催生出更多智慧需求,当人们从以往机械工作中得以解放后,会增加更多对生活体验的需求,相应市场也更具商业潜力,这都会反哺大数据行业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需求驱动力和市场动力。
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大数据手段已成为未来必然趋势,并且会不断升级提升,通过挖掘大数据的更多潜在智慧,从而把城市建为真正的“宜居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和规划,出台全局性建设指导意见才能下好“大数据棋局”,在全国各地统筹、均衡发展大数据中心,更好地为民服务。对此,我们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信息室主任姜鹏,向我们简洁明了地阐释了大数据和城市建设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数据提供了最多的可能和最大的价值,着重获取数据,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提供系统全面的数据集合。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整合分析城市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海量数据。数据提供了最多的可能和最大的价值,借助这些数据,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城市,更加科学地编制规划,指导建设和实施管理。
有什么新鲜玩法吗?
大数据的应用看似“高大上”,但本质是为人类生活服务,所以很多实际应用的案例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当我们使用地图导航时会产生位置数据,再次来到相同地点时就会收到某些商业推广信息,这是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大数据服务商业运营的一个案例。此外,当我们在外旅游时,查询景点信息时会同时关联推送天气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等各种相关消息,这是利用国家日前发文中将要建设的“时空大数据平台”完成的,这些便捷在未来会更多地走进生活。
如此一看,“大数据”似乎被玩坏了,任何民生服务都可以称是应用了大数据手段,其实不然,只有当我们把各种零散数据真正统一汇总、分析后才能得出有关“大数据”的结论,也才称得上是真正发挥了“大数据的大智慧”。
对此,姜鹏举例说道,交通大数据分析就是当前智慧交通领域的一大热点,这是直面老百姓出行“通点”的实际应用,大数据的支撑将为交通管理、决策、规划、服务带来更加有效的支持。比如,实现路口自适应以及信号配时的优化,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正在快速发展,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会实现智能共享和自适应学习,有效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未来可实现通过自动监测车辆行驶状况和驾驶员身体状态,实现自动安全控制。
城市大数据,我们并未都懂
其实,业内已形成统一认识,均认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而智慧城市建设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但是,现在少有人开始思考的问题是“大数据”的目标是什么,技术本身只是手段,而为人类服务才是终极目标。
对此,姜鹏认为,智慧城市已逐渐从营销概念演进为支持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业内也对此形成了基本共识——城市的智慧不在于技术应用本身,而在于使用新技术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大数据对智慧城市的支撑当然不仅在于技术本身,但是技术有时却可能成为现实应用中的一个挑战。对此,姜鹏举例说道,大数据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还是有些天生不足。比如,构建技术是选用Hadoop、Hive还是Spark?而且,一旦选用一种方向,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却很困难。再比如,大数据技术与其他传统技术融合不畅,实践中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支撑体系。
如果技术架构造成的服务能力不足还易于改进,那么数据收集、汇总时的数据形式是否统一目前仍是一个重大议题。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会来自多个不同城市管理部门,这些部门的数据形式和数据处理平台的接口等都有些差异,这就直接造成大数据汇总的困难。各个部门的数据如果“各行其是”,那就失去了城市大数据的意义。未来的趋势是,将数据统一汇总到综合平台并整体处理,因此十分需要各部门建立较为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便于数据综合分析,实现大数据应用。
这是数据汇总的后期问题,进一步追本溯源到数据采集的最初阶段,就会发现城市数据的“信息共享”问题是根基。这在理念层面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得到更多的“大数据”。其实,信息共享难题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存在的通点,问题解决也绝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应以民众需求作为发展出发点,一切规划和设计都应满足民众切实需求,走进民众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利器打造“智慧城市”。以民众需求作为信息共享的驱动和背景,不仅能够准确获得相应信息,而且能在信息共享中提升管理部门服务水平和公信力,让管理部门不断获得民众认可后,会反过来促进其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整体上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共享可以说间接决定着大数据的功效,也关系着城市运行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相信在未来加深对大数据理解的同时,定能够加快“信息共享”的推动步伐。
未来,任重而道远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在未来不仅会造福社会民生,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民众需求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为行业发展提供市场动力和机遇,这一切都描绘出大数据的光明前景。正因如此,可以看到各地城市建设中积极选择和优秀建设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大数据市场,盘活市场资本。
越是火热,越需要行业冷静分析当前现状。姜鹏认为,智慧城市如何下好大数据这盘棋,还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深度思考。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谋划,依托城市发展基础,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设计、模式选取与城市发展的目标、战略和路径深度结合,系统解决实际发展问题。第二,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也必须有利于大数据的收集、利用与安全,保证这部分城市公共数据可以很便利地成为推动城市转型、提升治理效能和方便市场利用的重要基础资源。第三,创新推动城市大数据资源的融合、开放,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数据的深化应用,并积极探索第三方商业服务模式,尽快建立以后期运营促建设、保收益的良性模式。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