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模型是由E.F.Codd在1970年引入到数据库领域中来的。在这之后,数据库的专家们又定义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引进了规范化的理论,提出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数据操纵语言,为数据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较为完善的关系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它很好地解决了在数据库逻辑设计中存在的如何构造一个好的数据库逻辑结构问题,并且关系数据库中的规范化理论是数据库设计中的一种理论指南,所以到目前为止,关系数据库系统已成为数据库领域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
关系数据模型是以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数据模型,以下我们将介绍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知识。
1.关系的数学定义
在这里我们应该先给出笛卡尔乘积的定义。给定一组集合D1,D2,...,Dn,则这组集合的笛卡尔乘积是集合:
这其中:笛卡尔乘积集合D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元组,n表示参与笛卡尔乘积中的集合个数,又称为笛卡尔乘积的度。
关系数据库中关系的含义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关系的含义不尽相同。在数学上,关系的定义为:笛卡尔乘积D1×D2×...×Dn的一个子集R,被称为定义在集合D1,D2,...,Dn之上的一个关系。集合D1,D2,...,Dn称为关系R的域。例如,现有集合NUMBER={9511007,95110033,9511042},集合NAME={周,刘、张},集合AGE={21,23},集合SEX={M,F},其笛卡尔乘积的一个子集如下图所示:
2.关系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是定义在E-R模型和关系的数学定义基础上的一种数据模型,它将描述实体和联系的有关属性看成是集合,而将实体和联系认为是建立在这些集合之上的关系。一个关系实际上是由若干元组所构成的。这里的关系与数学上的关系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在数学上,关系中元组值是有序的,而在关系模型中,其元组值是无序的。为了形象地描述关系数据模型中各关系,通常是用一张简单的二维表格来描述一个关系的。该二维表分成两个不同部分,一个是表头部分,它描述关系的名称,又称为表名;另一个是表格内容,它描述关系中的具体元组值。即表格中的每一行对应一个元组值,表格中的每一列对应一个属性,如下图所示:
返回“数据库基础知识ABC”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