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话题这几日我一直思考,看了刘未鹏的《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后,我决定开始动笔写下这些文字,虽然还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答案。
一、引子
上周午餐,同事突然说起一个话题,很有趣:抗日胜利后我们认为要成立联合政府,而解放战争之后却没有彻底地贯彻这一想法。一个问题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有无限的延展性和可解读性:
A、请不要用“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种逻辑来解释这一切。
因为如你所看到的史前文明史(指的是五四前后的革命思想萌芽期)和史前战争史,后来干成事儿的那些人中不少真的是些非常聪明乃至睿智的家伙,而且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或熏陶。要想让这些人认同史后的做法,是需要一套更好逻辑的。
正如让你去说服几个可以被称为“伟大”的互联网Geeker共同创业和风险投资家去投资,就必须有一套相当能自圆其说的逻辑,否则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王树彤也需要在黑暗的隧道中进行漫长的行走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B、也不要用“一言堂下沉默的大多数”来解读。
因为相当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一言堂”。
C、联合政府也不是说的多党选举制。
请看一九四五年发表的著名的《论联合政府》,仅仅是“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从这一点来看,起码在抗战胜利后,我们定的基调就不是“多党选举制”,而且史后是这么做的,确实言行一致。
这周好似被回答上周的午餐问题一样,冒出了篇《人民日报谈为何我国不能搞西方多党制》(SR上颇有一些推荐)。也正如我们对党历史的了解,在喉舌媒体上的这类文章,绝对不是为了写给小老百姓看的,因为没这个必要,像皇甫平发文一样都属于青萍之末,多半是因为党内有一些争论一些苗头,所以需要有人跳出来,这些往往事后才能知晓大风起于何处。
二、人性说
"革命家本身最初都是民主主义者,可是,如果革命家树立了一个终极目的,
而且内心里相信这个终极目的,那么,
他就不惜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
——顾准 1973年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的“1927年 悲剧之月”:
1927年发生的景象就是如此。蒋介石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革命迅速变为自身的敌人,被许诺的自由转变成父权式的专制。
。。。
在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局面,一位富有人格魅力、信念坚定的领袖人物,常常会由于一种自我崇高化的偏执个性,从而将自己的朋友、团队乃至整个国家带入一个充满伤害的世界。蒋介石就是这样一个政治家。
。。。
注解1.很多年后,思想家顾准对"革命家"有过一个精辟的论述:"革命家本身最初都是民主主义者,可是,如果革命家树立了一个终极目的,而且内心里相信这个终极目的,那么,他就不惜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见《顾准日记》1973年4月29日。
这就是所谓的“人性说”,颇有“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的神韵。日后我们读蒋介石日记,当知他虽然常常心口不一,但如我前文对袁世凯的描述一样,他还是有相当坚定的革命理想的,最起码是初期,而不会是像《金陵春梦》里所描述的那个投机的上海小混混。
1927年,当上海的大金融家们和工商人士为了彻底解决觉醒了的工人阶层,请来了蒋介石的枪炮,促成了“四·一二”白色恐怖,而之后呢?随之而来的就是蒋介石对他们的敲诈和勒索,动辄反革命罪名义绑架商人和他们的家人,而且就是从那些最大的商人开刀。真是莫大的讽刺,这种无节制的国家权力正是得由中国资产阶级的帮助才得以恢复的。
当蒋介石及其党派为了他的理想,更懂得恐怖主义,更懂得超限战手段,如笨狸在《竞争无极限,山寨永流传》中所描述的“如果蒙牛为了打击伊利,专门出品一批让人拉肚子的山寨伊利投放市场;如果尼康投放一批照片出来都是猪头的山寨佳能;如果潘石屹化妆成王石宣布房价上涨;如果猫生下了专门咬主人的山寨狗……这个乱套了的世界,已经在互联网上演出”,那么他以后会怎么做?他们是否会产生路径依赖,不断强化超限战的做法,直到彻底的失道寡助?
三、路径依赖说
路径依赖,指的是在制度变迁中,由于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即人们一旦确定了一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
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积累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
中宣部第一时间坐镇京广大厦,指挥随后的央视大火统一发新闻稿,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
在经历了连年军阀混战,在经历了无诚意的成立联合政府谈判,在经历了与王明、博古、李德等的危险折腾,在经历了与张国焘生死攸关的较量,你是否还会把政权与枪分开吗?你是否还会相信多党派选举制甚至容忍多党派分享权力?
这也正是我之所以同意《人民日报谈为何我国不能搞西方多党制》中部分观点的原因。
如费正清所说:“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到的更窄。”是的,考虑到这几百年来发生的事情,中国的选择,从微观到宏观,都相当得少。
做出了选择,之后就是强化。不断地强化。直到外力介入,才能打破这种“自得其乐”。
未完的小结
对于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是给出了一些思路。此话题还未完,留待日后多琢磨。
还是要隆重推荐这本《跌荡一百年》,仿若当年朱镕基豪情满怀踏破地雷阵时央视播出的应景之作《雍正王朝》电视剧一样,这本书,每一个字也都在借古讽今和谏今。
上周锵锵三人行做《激荡的吴晓波 跌荡的百年史》节目,窦文涛评论说:“所以人家日本叫激荡百年史,我们只能是跌荡一百年(囧)。”之所以跌荡,这期节目相当敢言,听听吧。
题外话:
一、不要无原则的“破坏”而要“建设”
当讨论到现如今的很多事儿,比如牛博网开关厂,比如豆瓣铁腕血洗小组,相当多的人只是在无原则的“破坏”,却没有“建设”。
所以我非常同意和菜头在《苦大仇深》中的说法:
这是一种无效的抗争,而且毫无任何意义。如果把用于这种无意义抗争的时间精力做别的事情,也许你已经造就了一个你理想中的新豆瓣了。说这番话不是鼓励你去做犬儒,而是要求你有自己的担当。你觉得一件事情是对的,值得去做,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响应你,那么你就应该自己去做,自己去承担。而不是站在一边跳脚大骂:你为什么不做?然后幻想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们转身离开,这个场子就彻底的砸了。
二、什么是建设性?
看看史前那些人是怎么做的:
1902年,朝廷颁布了 《钦定学堂章程》,张元济深感新式教育缺乏一套新型而统一的教科书,于是就与蔡元培一起来设计新的教育方针。两年后, 《最新教科书》国文第一册出版,一面市就销售一空。几个月内,《最新教科书》销售十余万册,成为全国各地学堂代替四书五经的惟一新式课本。到清廷灭亡的1911年,张元济出齐了各年级、各学科课本共375种,凡801册,也就是每个月要编出8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商务印书馆的经济收益自然十分惊人,它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企业。
民国成立后,张元济顺势推出113种《共和国教科书》。从1919年到1937年,他动用国内外50余家公私藏书影印出版 《四部丛刊》、 《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3种丛书共610种近2万卷,张元济几乎以一己之力留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精华,这个工作之前只有下令编著《四库全书》的乾隆大帝曾经尝试过。
为了普及新知识,他投资编辑出版大型百科全书式的低价普及系列书《万有文库》,前后出版了2000卷。他还主持编撰我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开创了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这些出版物对国民人文精神的苏醒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启蒙作用。同时,他创办编译所,编著和翻译海内外作品,到1925年时,各路专家达286人,群星璀璨,几乎囊括了当时文坛的半数豪客。
一百年了,我们居然还需要开启民智,这个工作还没有做深做透,有闲心跟豆瓣斗的这些人,还不如潜心做做些实事,能让大家今天的行动积累沉淀下去而不是现在每隔十年就要重新普及民智的实事;起码可持续发展的跌荡。不过我建议的不是牛博网的精英化和中心化路线,而是去中心化的Social Media人民战争汪洋大海路线。一百年了,这块土地的人民群众对某些事物的认识,甚至未见得超过史前革命思想萌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