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257名购房者骗贷7.5亿 开发商巨额骗贷何以突破层层防线 7.5亿元个人按揭房贷突破层层“防线”被骗出,落入北京一家开发商的口袋,最终导致银行损失贷款本金6.7亿余元。这起开发商“导演”的巨额房贷诈骗案前不久水落石出。 开发商虚构257名购房者 开发商邹庆曾担任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北京华运达经贸发展公司法定代表人、华庆时代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几年前,由于公司资金链紧张,邹庆便产生了从银行骗取按揭贷款的念头。 据邹庆公司的员工透露,2000年底开始,公司要求员工冒充购房者,来购买华运达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第一批是公司的部门经理和一些老员工,而这些按揭贷款都由公司来还。后来,公司又让员工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冒充购房者向银行按揭贷款,公司承诺给每个虚假购房人2000元的好处费。 就这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华运达房地产公司找到257名“购房者”,而这些人多数都是下岗工人和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检察机关提供的证据显示,43岁的刘某是这些“购房者”中的一员。在购房按揭的申请材料上,他是一名医药公司销售经理,月收入高达6万多元。而他的真实身份却是一名身患残疾的无业人员,每月靠领取城市低保金维持生活。 搜集到大量身份证后,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公司开始伪造购房按揭申请材料,这些材料由该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填写盖章后封装。为提防银行和律师的抽查,华运达公司还为每个虚假购房人准备了一张打印好的纸条,上面有房号、面积、贷款金额等,并要求“购房者”熟记。 法院经审理查明,通过这些虚假的购房者和购房合同,邹庆从银行共计骗取个人按揭贷款7.5亿元,造成银行损失贷款本金6.7亿余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近期一审判处邹庆无期徒刑。 层层防线何以形同虚设 那么,这7.5亿元的巨额贷款又是怎么突破层层“防线”从银行被骗出? 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首先要过律师这一关。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与律师事务所签订的《委托协议》规定:律师“对借款人提供的借款申请资料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法律见证,对借款人的信誉、资质状况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向银行方面出具法律
意见书”。 而法院审理发现,负责贷款申请人资格调查的律师孔卫东和战军在办理业务中却存在严重失职。据孔卫东和战军二人供述,他们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只是对申贷人提交相关资料和文件进行审阅,然后就进行面签。如果他们不在,就由他们的助理或者其他律师代为办理。而对于发现的问题,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尽管迈过了律师这一关,邹庆等人炮制的虚假个人按揭贷款申请还要面临银行的严格审查。然而,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零售业务处原副处长徐维联在审批、发放个人按揭贷款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严重失职、没有严格执行银行信贷制度的行为。 该行的信贷员在审查中发现,有的申贷人年纪轻,学历不高,但收入却很高。此外,在电话查访中,一些申贷人还否认自己买房。于是,信贷员将问题反映给徐维联,但他却表示可以继续放贷,甚至说“只要公司是真实的,房子在,就可以贷”。 2007年,法院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判处孔卫东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判处战军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刑1年6个月;以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判处徐维联有期徒刑5年。 “制度”不能只写在纸上 负责审理此案的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谭劲松说,从表面上看,邹庆能够顺利地从银行骗出巨额贷款就是因为律师和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但本质上却反映出当前银行个人按揭贷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谭劲松说,银行委托律师对贷款申请人的资质进行调查,理当支付相应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的强势地位,这部分费用往往转嫁到申贷人身上。这样,申贷人就成为律师的客户,而律师也变成为申贷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拿到报酬,律师往往就会对申贷人的资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发现问题也不说,导致一些不具备资格的申贷人蒙混过关。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各银行都把个人住房贷款视为“优质业务”。加上有房屋作抵押,在“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心理之下,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就放松了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审查,同时也放松了对各种风险的防范。 在这起骗贷案中,由于华运达公司开发的项目还没有封顶,因此银行没有把该项目拿来抵押。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依然对个人按揭贷款进行放贷,这无疑使得自身面临巨大风险。同时,银行本应该对保证金账户中的资金进行严格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华运达房地产公司却可以随意支配保证金,甚至用来支付个人按揭贷款。正是银行多重“保险”的共同失效,最终给自身带来巨大损失。 一些金融专家表示,这起巨额骗贷案的发生,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为应对危机,我国银行机构今年上半年集中投放了7.3万亿元的巨额信贷,这为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保障,但也给
银行监管提出了新要求。银行在注重“量”的扩张时,同样应该注重“质”的提升,如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信审查,让各道“防线”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对冒充购房者、提供虚假证明的单位如何适用法律作出制度安排,从而严厉打击合伙骗贷的行为。 据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开发商虚构257名购房者骗贷7.5亿
时间: 2024-10-02 21:50:31
开发商虚构257名购房者骗贷7.5亿的相关文章
北京最大骗贷烂尾楼高价上市明年6月建成
"京城最大骗贷烂尾楼"更名后的朝阳首府将以每平方米3.3万至3.5万元的均价上市出售.记者上午了解到,该项目将于明年6月份竣工.10月份入住,成为本市"十大烂尾楼"中首个重生的项目. 朝阳首府前身即为"京城最大骗贷烂尾楼"森豪公寓,该项目位于东二环朝阳门内.该项目于1997年左右开始断断续续施工,2002年进行到装修阶段时突然停顿. 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律师.银行职员,虚构257名购房者,采用签订虚假商品房买卖合同.楼宇按揭担保借款合同的方法,向银行
北京农商行8高管陷7亿骗贷案 受贿近千万元
10月11日,据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23365.html">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下称农商行)商务中心区支行原行长田军等8人,伙同北京华鼎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毅及其员工,通过虚构二手房房贷手续.小企业贷款手续,里应外合骗贷7.08亿元. 据悉,北京市高院对这起本市最大的银行骗贷案进行宣判,终审判决田军有期徒刑20年,胡毅无期徒刑,另外16名涉案者则被判处3年至17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现年32岁的胡毅是北京人,20
京城第一烂尾楼开发商骗贷6亿5亿未归还被判无期
黄洁 实习生吴萌 记者今天获悉,因骗贷6亿多元用于个人消费,"京城第一烂尾楼"---东华金座的开发商华尔森实业集团法定代表人谢根荣,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贷款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为其发放贷款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原行长与原副行长,分别获刑20年与19年,该行3名业务人员也分别获刑. 法院审理后认定,谢根荣利用"东华金座"项目,骗取贷款6.63亿元,至今尚有5.48亿元贷款没有归还.
公安局称唐骏骗贷门或是新型犯罪手段
一位国内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一家三流的乡镇房地产公司,一家上市银行,三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个体,却被一栋闲置的商业地产联系到了一起.在"骗贷门"被 曝光后,唐骏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博京大厦真的充当了骗贷工具的角色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事件的发生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试图解开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疑云.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吴江市检察院得到的一份<不起诉决定书>(副本)中获悉,经苏州市公安局直属分局侦查后认为, 2009年3月至7月间博京置业前
“骗贷门”牵出唐骏公安局称是新型犯罪手段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周洲 发自盛泽.吴江 一位国内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一家三流的乡镇房地产公司,一家上市银行,三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个体,却被一栋闲置的商业地产联系到了一起.在"骗贷门"被 曝光后,唐骏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博京大厦真的充当了骗贷工具的角色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事件的发生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试图解开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疑云.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吴江市检察院得到的一份 <不起诉决定书>(副本)中获悉,经苏州市公安局直属分局侦
骗贷门牵出唐骏公安局称是新型犯罪手段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周洲 发自盛泽.吴江 一位国内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一家三流的乡镇房地产公司,一家上市银行,三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个体,却被一栋闲置的商业地产联系到了一起.在"骗贷门"被 曝光后,唐骏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博京大厦真的充当了骗贷工具的角色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事件的发生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试图解开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疑云.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吴江市检察院得到的一份 <不起诉决定书>(副本)中获悉,经苏州市公安局直属分局侦
爱多VCD创始人涉嫌骗贷或建行内鬼合谋
总资产仅为55万的企业,如何从银行获得0.4亿的贷款?千禧年前,曾叱咤一时的爱多VCD的创始人之一,陈天南做到了.这位经常出现在MBA失败商业案例分析课上的悲情角色,绝不会想到,自己在公众前的再次"复出",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通过虚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招标文件,伪造财务报表,骗取第三方担保,陈天南在这起"骗贷"事件中,似乎在展示自己在"爱 多时期",被另一位创始人胡志标压制着的"商业才能".建行广东省分行方面表示,"
爱多VCD创始人陈天南涉嫌骗贷:建行“内鬼”可能合谋
总资产仅为55万的企业,如何从银行获得0.4亿的贷款? 千禧年前,曾叱咤一时的爱多VCD的创始人之一,陈天南做到了. 这位经常出现在MBA失败商业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7734.html">案例分析课上的悲情角色,绝不会想到,自己在公众前的再次"复出",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 通过虚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招标文件,伪造财务报表,骗取第三方担保,陈天南在这起"骗贷"事件中,似乎在展示自己在&quo
青岛港融资骗贷追踪:“德正系”大起底
6月11日,青岛崂山区大雨倾盆,处于"青岛港融资骗贷案"漩涡中的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德正资源)的办公楼,看起来却异常平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看到,该公司三层的办公楼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人.接待记者采访的两位人士自称是"奉命从外地公司赶过来维持公司正常运营的". 德正资源的人士证实,公司正在协助相关方面调查,不过对于具体的原因及涉案金额.涉及银行等信息均不愿透露."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了,我们就等结果出来吧,要说对公司没有影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