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智能终端行业来说,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就在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把自家的智能终端新品亮了出来:三星“Note 3”、“Note 10.1”和智能腕表“Galaxy Gear”,索尼“Xperia Z1”和两款镜头式照相机“QX100”、“QX10”,华为“荣耀3”和互联网电视播放器“MediaQ M310”,小米3和小米电视,步步高“VIVO X3”,魅族“MX3”……
眼花缭乱了吧?其实远不止这些。如果再加上本周即将发布的苹果新一代iPhone,以及刚刚获得工信部入网许可证的国内首批四款4G手机:三星“Galaxy Note II N7108D(GT-N7108D)”、索尼“Xperia SP M35t(M35t)”、中兴“Grand Memo LTE(U9815)”、华为“D2(6079)”,年底的智能手机营销大战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了。
这么多新品摆在你面前,有没有一款让你心动的?恐怕不少人只会摇摇头。这就是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尴尬境地——消费者已经被这个市场培养得越来越专业了,但厂商们的创新脚步却显得跟不上趟了。
除了那些甩不掉的硬件参数比拼、毫无新意的营销大战之外,智能终端产品的下一个竞争点究竟在哪?谁能从同质化竞争中抽身,成为市场新贵?
甩不掉的硬件比拼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最近两周里发布的智能手机新品,它们基本都是各自品类里的“第三代产品”:三星Note 3、华为荣耀3、小米3、VIVO X3、魅族MX3。这也许只是一个巧合,但看看这些新品的型号,大约就可以看出这些厂商几乎雷同的市场节奏了。
事实上,雷同的不仅仅是市场节奏,还有为更严重的硬件参数比拼。
大约是从第二代、第三代千元智能机火热销售的时候开始,大多数手机厂商就陷入了“军备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外手机厂商推出的智能手机新品,无不在强调各自的硬件配置,比如更多的CPU核数、更大的屏幕尺寸、更高的摄像头像素、更薄的机身厚度。
这场争抢“最快”、“最大”、“最薄”甚至是“拍照神器”名头的军备竞赛,让手机厂商们疲惫不堪,却很难因此获利。更为严峻的是,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多,厂商们仍然难以从中抽身,去寻找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
最新发布的这批智能手机新品,就是手机厂商们创新乏力的例证——各个新品的卖点仍然离不开老套的这些词:多核、三防、超长待机、超大屏幕,超薄机身。就连如日中天的三星也不能免俗。最新发布的Galaxy Note 3相比此前产品的升级之处,只在于屏幕尺寸加大、机身重量减少、电池容量增加,唯一的卖点就是加入了“笔触”的菜单,除此之外并无惊喜。
“硬件配置的确重要,但它并不等同于手机的品质,手机厂商应该摒弃这种简单的硬件比拼。”酷派副总裁苏峰在此前的采访中曾多次强调。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既有销量又不愁利润的三星、正在试图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国产四强“中华酷联”、自成一派的受年轻女性追捧的VIVO,还是定位于发烧用户的小米和魅族,大大小小的厂商们似乎都打不出一张王牌了。
无新意的营销大战
客观上来说,虽然产品创新乏力,但主流手机厂商的一些技术和工艺水平还是值得称赞的。以这批新产品中的华为荣耀3为例,据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介绍,这款手机的整机防水点多达16处,不仅可以直接用清水清洁,即使掉进了1米深水中浸泡半小时,捞出来之后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这一技术并不是所有手机厂商都可以做到的,不过,这种“防水”、“可湿手操作”的卖点似乎并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很快就被淹没在营销大战的潮水中。
“它的营销着力点还不够精准。”一位不愿具名的长期跟踪手机行业的分析人士说,华为手机的防水技术,并不是同行业里“绝无仅有”的创新技术,即使有过人之处,这种功能也无法像当年的诺基亚“砸核桃”手机一样被人们津津乐道——因为人们可能会经常摔落手机,但很少会把手机掉进水里甚至是长时间浸泡。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同于以往了,他们已经被这个市场培养得越来越专业了,他们更需要的是“看着漂亮的、使用流畅的、操控舒服的”智能手机,而不只是营销宣传里的多核、大屏、超薄或者三防标签。
像华为一样找不准营销“着力点”的手机厂商并不在少数。就连以“饥饿营销”红极一时的小米,在这一轮的手机营销大战中也没了新意。
在小米3的发布会上,小米CEO雷军声称要让这款新产品告别备受诟病的“期货”模式——在召开发布会的下一周就开始出售“工程机”。主流手机厂商的高管们听到雷军的这句话,一定会哭笑不得,因为除了小米之外,几乎没有哪家厂商会堂而皇之地出售工程机,而且还以此号称“同步发售”。显然,除了期货模式和“说法不同的口号”之外,小米还找不到新的玩法。
下一个竞争点在哪
强调硬件配置、工艺水平,显然已经是毫无新意的营销手段了。智能手机的下一个竞争点在哪,厂商们的出路又在哪?上述分析人士认为,索尼上周在柏林和北京同步发布的镜头式照相机,也许能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思路。
索尼当时发布的两款镜头式照相机“QX100”和“QX10”,与其说它们是照相机,倒不如说是设计新颖的手机拍照配件——这两款外形酷似相机镜头的照相机,既可以单独使用、完成照片拍摄,也可以通过卡口夹或手机壳配件与智能手机组合、当镜头来使用,而且它们可以兼容Android和iOS设备。
从某种程度上说,索尼的这两款产品延长了智能手机的使用边界,而它自身也可以成为智能终端的新兴品类。眼下的状况是,诺基亚已经把手机摄像头的像素提高到了4100万,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超越这个标杆,所以与其单纯地比拼摄像头像素,倒不如想索尼这样从产品使用方式上去寻找延伸。
既然索尼可以借用自己的拍照优势找到智能终端的新品类,那么三星、华为以及其他更多手机厂商,都可以借用各自不同的优势技术来拓展智能终端的新品类,或者在真正意义上改善手机的用户体验。
但整体来看,在触摸屏、大屏幕手机、高开放程度的操作系统成为主流之后,智能手机本身的进化速度无疑在放缓,下一个竞争点可能就超越了智能手机本身,至少在硬件上延展出去,就如同近期最热的智能穿戴行业。
无论是HTC之前发布的蝴蝶子母机的概念,还是三星上周发布的Gear手表通过连接和Note 3数据对接,智能手机的角色成为了一个移动的计算中心,而无论是眼镜、手表、手环的概念都会成为感应和数据的延伸,这个模式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竞争点。
另一个可扩展的硬件基础就是电池,电动车和智能手机如此火爆,但电池这个短板依然长期没有本质上的进化,但也有一些报道在宣传实验中的高电量模型,只是还不够稳定。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去尝试“颠覆传统概念”,做出一些产品品类上的创新,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产品体验。
我们无从知晓智能手机下一个竞争点在哪儿,但一个更有把握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在厂商充分的竞争下,单一厂商很难再单骑绝尘得领先行业而获得额外利润,苹果2007年iPhone闯出的那个角色恐怕是后继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