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了《演讲之禅》三分之一的时候,先后参加了中国开发者大会和阿里嘉年华,在这两个大会上刻意地观摩了大师们的演讲。然后再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此书总结得实在精辟。提升演讲技巧是需要实践的,反复练习才会有进步。http://blog.csdn.net/hursing 摘录下我觉得非常有用的东西。
处理这些尴尬场面的方法就是,设想除你本人之外的每一个人都会很快忘记这些事情,别人才不会在乎那么多呢。
听演讲的大多数人都期望演讲能尽快结束,这就是他们所想的。他们不会如你所期盼的那样认真地分析讲座,因为他们不会十分在意你的演讲。
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不要追求完美。
听众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就这些口误更正了。只要意思表达到位了,很多细节都可以忽略不计。
在表演的时候,一味追求完美会产生审美疲劳。只在乎实用,适宜和表达心声。
一方面要努力熟悉演讲材料,另一方面也要记住完美是不可能的。这样,当一些小错误发生时,你就不会猝不及防。
你怎么对待错误,听众就会怎样对待错误。
不仅没有人在乎,而且根本就没有人发觉我的失误——记住这一切的只有我自己。演讲结束后,演讲大师常常会发现自己的演讲有4个版本:一个是他们所发表的,一个是他们准备要讲的,一个是报纸报道的,一个是讲完之后反思的。
我们的大脑认为以下4点会危及生命:独自站立,在没有地方躲避的空旷地域,手无寸铁,在一群人的注视下。对于所有的生物而言,当以上4种情况并存时,的确会造成威胁,因为这意味着你被袭击或被吃掉的可能性极大。我们的祖先在历经这些威胁后生存下来,同时也将这种恐惧遗传给我们。
开心和有趣总是与恐惧结伴而行。正是这份恐惧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预防失败的发生。他们也可能成为你实现自身价值、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契机。
身体不在乎你需要能量的原因是好是坏,它只知道要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准备。如果你假装对演讲毫无畏惧,那你就拒绝了你自身提供的能量。
当你正式演讲时会出现许多难以控制的情况,而对此心存畏惧是很正常的,也无甚大碍。但是在演讲之前的几天甚至几小时,你都可以做充分的准备,控制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并不是因为追求完美而练习,我也不会刻意去背诵要讲的内容。如果那样做,那么看起来我会像个机器人,而这正是听众避之唯恐不及的。我只是想要将演讲内容烂熟于心,到时候可以信手拈来。我的目的是自信,而不是完美。
幻灯片不能代表整个表演:演讲者本人才是表演的主体。
联系带来的自信能让我自由应对一些意外情况。当你对自己的演讲材料胸有成竹时,你就能避免很多恐惧和差错。
无论你准备得多好,身体都会用古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也不能说你是个胆小鬼,只是说明你的身体在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你。
由于紧张而产生的能量尽量多地释放出来,以期在上台前能消耗多余的能量。
绕讲台走一圈,这样你的身体会在室内感觉安全。
在观众席上亲身感受一下,了解从观众的角度能看到什么。
在开始之前和听众聊聊天。
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熟悉环境,这样就能减少恐惧感。
这些听起来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在细节上下工夫,才能从容应对演讲中的各种突发情况。
如果你在熟悉的人面前能谈吐自如,那么你就具备了给陌生人演讲所需的技巧。
控制紧张,即使只是心理上的。有一些自我暗示。
解决听众少这个难题以及演讲场所导致的许多其他问题的关键在于演讲时观众的密度。你要尽可能地让听众坐得紧密并靠近讲台。
当你手握麦克风的时候,这里就是你的地盘,由你来指挥,以激发听众的热情。
要想感染观众,我首先得以身作则。如果我想让他们得到快乐,首先我自己要快乐;如果我想让他们笑,首先我自己要笑。
不友善的听众即使讨厌你,他们也是在关注你的演讲之后做出这种反应的。与默然的听众相比,不友善的听众给予你的关注更多。
如果你越早发现他们在意的是什么,那么你就越有可能和他们建立起沟通。找出你们共同关注的事物,并将其讲出来。他们对你的厌恶就会转化为尊敬。在经历过千百次演讲后,我发现听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演讲者的不诚实。挑明那些让他们气愤的事情,或者和他们倾心交谈,这些都能给你加分。
卡耐基面对他写的书的批评所做的演讲:
“我知道对我这本书的批评很多,说我写得不够深刻,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上毫无新意可言。我承认这些说法没错。在座的各位,我可从未说过我发表了什么新观点。当然,我只是讲出来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我之所以将它提出来,一遍一遍地重申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因为人们需要的正是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人们最需要的正是与人的相处之道。我们总以为人们本来就应该了解这些,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人告诉我,你们是很难应付的听众,我只想说这不代表我的想法。我的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不是自己的。我借鉴了苏格拉底、彻斯特菲尔德以及耶稣的名言,并将它们收录到我的书中。如果你们连他们的真理都不喜欢,那你们还能参考谁的?我倒要好好听听。”
有时候不论你怎么做,都有人不喜欢你。就算我能够取悦他,也可能因此让别的人不高兴。我并不介意别人讨厌我,因为我也会不喜欢某些人和事。
只有5个听众虽然不尽如人意,却总好过50个一心想要离场却又坐在那里不动的听众。
满足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希望能学到知识;希望受到激励;希望获得快乐;希望你能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希望结识同样对某个主题感兴趣的人;希望能与他人有共同的积极经历;被他人所迫,如老板、父母、老师或者配偶;被拷在座位上,好几天都没有离开过演讲厅。
及早地结束演讲,让听众满意而归。
定好一个吸引人的主题。主题的名字可以多花点心思考究一下(参考原书)
与观众互动:通过观众的举手情况判断背景;针对演讲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要求观众回答;给观众一些小挑战
我们一直都在表演。每当你开口讲话,希望他人倾听时,你都会表现得与自己独处时不一样。承认这一事实不会表明你虚伪,反而证明了你是一个诚实的人。
你总有一个目的,不论是表达一种思想,问一个问题或者发表一种言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你会不知不觉中有所表现。听众越多,你就要越强势,声音要更加洪亮,手势要更加富有激情,节奏要更加明晰。
能够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成自己平时熟悉的单纯而又休闲的环境。
在你的心中,一定有一次愉快的演讲经历。当事情的发展有所偏差时,每个演讲者的心中都会有一套处理策略,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生活在继续,许多人根本就不在乎你说的话。
人们都不擅长反馈。我们通常只关注一些表面现象,或者自己的观点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左右。
我相信听众给予了注意,这就意味着你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但是把这些价值弄清楚却并非易事。
甚至有时候这些反馈都不是针对你的——你只是一个靶子,有时候,观众将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委屈发泄到了你的身上。
我们之所以不会完全说出真心话,一个原因是我们都不想表现得粗鲁。
对授课的价值评估涉及许多不同的因素,显而易见的有:授课者的教育、社交背景、对课题的知识积累、经验以及人品。如果演讲者在这些及其他方面出色,那他的演讲就会收到欢迎。然后,纵然演讲者能够集这些于于一身,也只能说明他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却并不表示他有足够的教育意义。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其实并不苛刻。在听讲座时,只要能够心情愉快,人们就会高兴(人们觉得娱乐常常比学知识更重要)。演讲者即使讲不出什么实质内容,但只要能给听众带来快乐,他就能满足许多观众的要求。
优秀的老师会将娱乐作为授课的一种工具。
信任来自于主持人;表面上的东西也很重要,面貌、举止、动作和态度;演讲需要激情。以一种热情的态度来讲,观众就会越关心我的演讲。富有激情的演讲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也带来了成功的机会。
对于教学而言,人数越少越好。
演讲者都喜欢在演讲结束时问听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给人的感觉就是,其他人都懂了,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就相当于当众出丑。(应该问:我还有什么需要解释得更清楚些的吗?)
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环境为中心的模式。
首先要求教师不只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中心地位而教书。
当人们处于核心地位时,他们就不会厌倦了。
教师和学者往往都是热爱学习的人,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要求自己的学生多学知识,即使学习某些知识的最好方法是实践,他们也会要求学生从理论学起。
动手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关联不大。
要想体现自我价值,不一定要是某个观点的首创者。演讲者将古人的话运用到新的环境中,或者以业内人士无法传达的一种方式教授给听众,那么他们同样在创造价值。
有时候我不穿内裤演讲。如果我知道一些听众不知道的东西,我就能拥有优势,不论这些优势会多么可笑,只要我自己开心就好。我的确觉得某些事情很有趣,能让我开心,这样我就能做好演讲。
语气、声调、停顿很重要。
最好的眼神交流是在不同的时间看不同的地方,扫视观众以达到自然的效果。
还有一些演讲现场的介绍,演讲词的技巧都需领会,笔记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