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交换技术

综述

本备忘录状况

本文是一份Internet草案。Internet草案是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工作文档及其涉及的领域与工作组。请注意,其它工作组也可发布工作文档作为Internet草案。

Internet草案的有效期最长为6个月,这是一个有可能随时被其它文档修改、替代或废止的草案文档。使用Internet草案作为参考材料或不以"进行中的工作"的方式来引用它们都是不恰当的。

若想了解任意一份Internet草案的当前状况,请查阅包含在ftp.is.co.za(非洲),nic.nordu.net(欧洲),munnari.oz.au(环太平洋地区),ds.internic.net(美国东海岸)或ftp.isi.edu(美国西海岸)上,Internet-Drafts Shadow目录中的"lid-abstracts.txt"文件。

摘要

本文概括介绍了一种称为标记交换的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用于网络层信息包转发的新方法。本文主要描述这种标记交换体系结构的两个主要部件:转发与控制。转发通过应用简单的标签交换技术来完成实施,而现有的网络层路由协议则与联编和分配标记的机制一同进行用于控制。标记交换能够保持IP的扩展属性,并有助于提高IP网的伸缩能力。标记交换并不依赖于ATM,它能直接应用于ATM交换机。本文同时还介绍了一系列标记交换的应用与部署场合。

引言

Internet的持续发展日益要求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s)提供更高带宽。不过,Internet的发展并不是更高带宽的唯一驱动因素─对更高带宽的需求,还来源于日渐蓬勃发展的多媒体应用。

而更高带宽的需求又要求:路由器对多播与单播流量都具有更高的转发性能(每秒信息包数)。

Internet的发展也要求Internet路由系统改善其扩展性能。由单个路由器维护大量路由信息的能力与建立一个路由知识层的能力对支持一个高质量、可扩展的路由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已经意识到有必要改善转发性能,同时,增加路由功能支持多点广播,从而能够更灵活地控制流量路由,并提供建立一个路由知识层的能力。不仅如此,拥有一个能支持适度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的路由系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标记交换是针对这些挑战而提供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标记交换可以将网络层路由的灵活性及丰富功能与标签交换转发模式的简易性紧密融合在一起。标记交换转发模式(标签交换)的简易性改进了转发性能,同时保持了极具竞争力的性能价格比。通过将大范围的转发粒度与标记联系起来,同一转发模式可以用于支持各种各样的路由功能,比如:基于目的地的路由,多点广播,路由知识层与灵活的路由控制。最后,在保持同样转发模式的情况下把简单的转发,大范围的转发粒度与发展路由功能的能力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可以确保适度发展以适应新涌现需求的路由系统。

本文档其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2节介绍标记交换的主要组成部件─转发与控制。第3节阐述转发部件。第4节阐述控制部件。第5节阐述标记交换如何与ATM并用。第6节阐述标记交换协助提供一系列服务质量的用途。第7节简单地阐述了可能的配置场合。第8节结论。

标记交换部件

标记交换包括两个部件:转发与控制。转发部件运用信息包所携带的标记信息(tags)和标记交换机所维护的标记转发信息来完成信息包的转发。控制部件负责在一组互连的标记交换机中维护正确的标记转发信息。

转发部件

标记交换所用的基本转发模式是以标签交换的构想为基础的。当一个带有标记的信息包被标记交换机收到时,该交换机用这个标记作为其Tag Information Base(TIB)中的一个索引。TIB的每一个项都包括一个进站标记,一个或多个表单子项(出站标记、出站接口、出站链路级信息)。如果交换机发现一个项的进站标记与该信息包所携带的标记相同,那么交换机就会对该项的每个子项(出站标记,出站接口、出站链路级信息)进行处理,即用出站标记替换信息包中的标记,用出站链路级信息替换信息包中的链路级信息(如:MAC地址)。并通过出站接口,将此信息包转发出去。

从以上对转发部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点:第一,转发决策是以精确匹配算法为基础的,该算法用一个固定长度、相当短的标记作为索引。相对于传统的用于网络层的最长匹配转发而言,它使用了一个简化的转发过程。

反过来,这确保了更高的转发性能(每秒更多的信息包数)。这个转发过程,简单到足以允许直接的硬件实施。第二点发现是:转发决策与标记的转发粒度无关。例如,同一转发算法适用于多路广播与单路广播─一个单路广播项只会有一个单一的(出站标记、出站接口,出站链路级信息)子项,而一个多路广播会有一个或许多个(出站标记,出站接口,出站链路级信息)子项。(对于多访问链路,在这种状况下,出站链路级信息将包括一个多路广播MAC地址)。这就说明了同一转发模式是如何运用标记交换来支持不同的路由功能的(如多路广播、单路广播、等等)。

这一简单的转发过程必须与标记交换的控制部件不相耦合。新的路由(控制)功能可以被方便地部署,而无需干扰转发模式。这就意味着:当增添新的路由功能时,没必要重新优化转发性能(通过修改硬件或软件)。

时间: 2024-10-02 16:22:34

标记交换技术的相关文章

标记交换技术详解

综述 本备忘录状况 本文是一份Internet草案.Internet草案是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工作文档及其涉及的领域与工作组.请注意,其它工作组也可发布工作文档作为Internet草案. Internet草案的有效期最长为6个月,这是一个有可能随时被其它文档修改.替代或废止的草案文档.使用Internet草案作为参考材料或不以"进行中的工作"的方式来引用它们都是不恰当的. 若想了解任意一份Internet草案的当前状况,请查阅包含

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VPN技术说明

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VPN.它实现了安全的高质量的VPN解决方案,尤其适合于在IP环境下使用,用MPLS建立的VPN能提供完全的可扩展性和高度的灵活性.MPLS利用标记,而不是IP的目标地址传递数据包,类似于邮政编码,其传输效率很高.与IP通道和虚电路体系结构不同,基于MPLS的VPN能够支持在每个VPN中的无连接路由选择.在MPLS-VPN中有两个关键技术: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和MPLS-VPN(多协议标记交换虚拟专业网技术). MPLS技术 MPLS是一个基于Cisco

奔向“塔尖”的交换技术

多层交换技术必将带动网络的发展,作为未来网络的一个核心技术,也会为用户未来多种应用的可扩展解决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据交换技术从简单的电路交换发展到二层交换,从二层交换又逐渐发展到今天较成熟的三层交换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而紧跟这第三层交换之后,第四层交换.第七层交换等概念更是接踵而至,交换技术的发展已经跑到了"塔尖"(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七层).计算机网络加速度式的迅猛发展势头,实在快得令人吃惊. 三层交换让数据包高速转发 二层交换技术从网桥发展到VLAN(虚拟局域网),

什么是多层交换技术

多层交换 最初听到第三层交换这个词时不免已有一些费解,接踵而来的第四层交换.第七层交换等概念更是让人费思量.其实严格说来,交换意味着源与目的地址之间的连接,在第二层以上的任何技术都不能说是交换技术.负载均衡一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第四层交换一词,正像应用认知一词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第七层交换一样.但是,恐怕第三层交换一词将永远这样称呼下去了. 当然,说法只是说法,关键是认识到这些技术在提高网络性能上所带来的益处,所以,本文仍沿用"第几层交换"这种叫法. 第三层交换 第三层交换技术也称为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工作原理

运营商们正在通过整合IP与光网络技术,力求提高服务效率和开发高级服务.然而,首先他们需要克服极其复杂的多层架构.即从第三层的IP一直延伸到第一层的光传输层.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旨在满足上述需要,采用的方式就是:在统一的控制平面下,让网络智能通过网络核心再延伸到网络边缘. GMPLS的工作原理 GMPLS是一项拟议中的IETF标准,仍在开发当中,预计一两年内不可能得到大规模部署.但这项技术并不是全新技术,因为它依赖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开发与标准化所取得的诸多成果.MPLS取

基于第四层交换技术的负载均衡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第四层交换技术的概念,技术原理以及如何使用第四层交换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服务器负载均衡. 1 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对网络速度及带宽的要求不断上升.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许多高速交换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第二层交换实现局域网内主机间的快速信息交流,第三层交换可以说是交换技术与路由技术的完美结合,而下文要详细介绍的第四层交换技术则可以为网络应用资源提供最优分配,实现应用服务的负载均衡. 2 第四层交换技术 2.1

二、三、四层交换的区别/四层交换技术简介

随着宽带的普及,各种网络应用的深入,我们的局域网络正在承担着繁重的业务流量.网络系统中的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的传输量充斥着占用带宽,我们不得不为这些数据流量提供差别化的服务,让时延敏感性的和重要的数据优先通过,这就不得不考虑第四层交换,以满足基于策略调度.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服务的需求. 二.三.四层交换的区别 第二层交换实现局域网内主机间的快速信息交流,第三层交换可以说是交换技术与路由技术的完美结合,而第四层交换技术则可以为网络应用资源提供最优分配

第四层交换技术-向服务要质量的典型

随着宽带的普及,各种网络应用的深入,我们的局域网络正在承担着繁重的业务流量.网络系统中的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的传输量充斥着占用带宽,我们不得不为这些数据流量提供差别化的服务,让时延敏感性的和重要的数据优先通过,这就不得不考虑第四层交换,以满足基于策略调度.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服务的需求. 二.三.四层交换的区别 第二层交换实现局域网内主机间的快速信息交流,第三层交换可以说是交换技术与路由技术的完美结合,而第四层交换技术则可以为网络应用资源提供最优分配

多层交换技术的发展走势

目前,以太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网络应用的各个角落,其优势在于应用多年.为用户所熟悉.业务指配时间短.以太网是一种成熟的标准化技术,互换互操作性好,具有广泛的软硬件支持,成本低.在以太网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极进公司认为,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以太网交换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在第三层交换技术走向成熟的基础上,第四到第七层交换技术也开始逐步被接受,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了应用. 第三层交换技术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等特点,并可以通过智能化带宽控制技术来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极进网络的第三层交换技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