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写了不少关于新股发行改革的稿子,一方面借此有很多思考,另一方面,通过采访和万能的微博,也听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给我的反馈。这里想简要记述一下,作为自己的备忘,同时也希望依次厘清问题症结,为更有效的讨论提供一点基础。
一、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
听懂对方的意思,同时自己清楚地表达,这是有效讨论的基础。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年以来的一些谈话被误读,在这些误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自然没有意义。
我也有被误读的体验,这可能是对方没有看明白我想讲的意思,也可能是我自己没讲清楚。我所供职的《第一财经日报》仍然是一个最传统的纸质媒体,版面空间非常有限;每天采访、写稿都是在跟时间赛跑,错漏或者表达欠准确的地方的确存在。
有投行的朋友对我提出批评和质疑,我详细询问了他们不同意我写的哪篇文章、哪一个观点、哪一句话,然后再解释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很大。其实未必是11545.html">我们有根本的分歧,而是我们各自有各自观察的角度,同时一线投行人员的微观视野也是我所欠缺的。
总之,如果我们不需要用随意的质疑和空洞的口号遮掩自己真实的意图或诉求的话,那么开诚布公地表达、认真地聆听,将为新股发行改革营造一个包容各种声音、富于建设性的舆论环境。
二、新股发行改革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我想很严肃地强调: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把“价值判断”还给市场,从而提高新股的定价效率。它应当以完善市场的体制和机制为第一要义,而不应当纠结于短期内会损害了谁的既得利益,或者伤害了谁的感情。
发行人、投行、PE,这些群体是现有高估值发行中的最大既得利益者,自然毋庸讳言。但是,利益受损者也可能因为情绪上面的因素反对改革。
不客气地说,中小投资者作为一个群体,可能未必对市场化的改革抱有好感。他们强调自己炒新、炒小、炒差的权利,但却不愿意承认在信息和资金上完全没有优势。他们对于短期内的政策保护难以割舍,不愿意忍受改革的阵痛。
在市场下跌的时候,普通投资者最容易受到类似“停发新股”言论的蛊惑。这就好像在一个菜场里面,只允许原有的摊主高价卖白菜,不允许别人拿便宜的白菜进来卖一样,是一种反市场的逻辑。通过改革促进新股合理定价,这才是对投资者利益的真正保护。
证监会过去的一些改革之所以进入死胡同,与改革目标不明确不无关系。比如为了照顾中小投资者打新,而提高网上申购的比例,造成网下的机构配售量不足,难以形成真实有效的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