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互联网在建立情感联系方面经历了艰难的起步。能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亲联络 是非常了不起的,但这些发明最初只是为了满足学术的需要,这确实很枯燥。当商业先驱们发现了“水源”的时候,互联网很快变成了各种互联网泡沫的滋生地。我还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在为自己的个人网站编写介绍文字的时候,使用的是颇有气势的“我们”,因为我想要给别人传达一个印象,我是一家大企业,尽管这些措辞的背后只不过是一个穿着馊味儿睡衣、在卧室里与HTML搏斗的家伙。那时,我并不想成为我自己——我努力想要成为与这个行业里面那些大佬一样的人物。
但是一些事情的发生,使这一发展趋势并没有维持多久。那些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失业或被解雇的人要么开了新公司,要么回到卧室继续穿着睡衣编写新的网站和应用。
也许是因为没有老板的指手画脚,也许是因为他们需要做些提神的东西,这些新网站的声音确实更有个性了。
在这期间,Flickr发布了著名的耳熟能详又讨人喜爱的新的网站形式,为许多人带来了欢笑。Facebook和Twitter浮出水面,改变和影响了互联网的声音。这些新的社交工具让用户可以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这些听起来可能并不够意味深远,但它代表了在互联网上交流方式的重大改变。然而,也许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我们的专业弱化了我们的交流,现在的对话方式更接近于和朋友的闲谈。当然,一点点的调整有时候也是合理的(图1.1)。
图1.1 Dear Rainn Wilson,TMI
大幕已经拉开,我们的幽默、暴戾、关心、紧张以及我们日常感受到的所有其他情绪都暴露无遗。就如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读到的一样,这些真实,正慢慢融入我们为产品所塑造的个性,而我们的用户也正在期待他们所访问的网站和Web应用可以与自己产生共鸣。
在本篇中,包含了许多情感化设计案例,它们饱含人性、个性、务实——同时也谨记商业目标。对此你或许还有一些担忧,不知道该如何在不让老板血液喷张的情况下实施情感化设计的技巧。我们将会看到实用的、真实的设计案例,这些案例将会启发和支持你在下一个项目中运用情感化设计。我甚至还会分享一大堆的数据以帮助组织情感化设计的经验案例。
请记住,永远不要忽视人类的需求。通过设计我们可以看见其他人的存在,并与之发生联系。
那我们从何开始呢?和任何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一样,我们从了解用户需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