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翻译, 阅读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这句话被放在译言网首页最醒目的位置上,优雅而准确地概括出译言网的价值。
2007年4月,三名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合力创建出这个开放的社区翻译平台。译言的译者们把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内容翻译成中文,发布到网站上,致力于把译言建设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内容提供方和译者活动社区。
作为一个以协作翻译、知识分享为主题的社区,译言网在用户发展和社区建设方面遇到重重艰难。从试水译者版税制到借力大社区平台,每一步每一环的飘忽不定都在挑战着译言的毅力和耐心。
“我会真心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只有这种"不确定"才会催生创新。”译言网CEO赵嘉敏平静而精彩地概括出译言应有的态度,也是译言最好的态度。
问:译言网与外媒合作的尝试效果怎么样?您对译言网以后的路径有什么预想吗?
赵嘉敏: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样能够和大的平台去合作。小的社区应该借助大的平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现在很多外媒筹划或者正在实施进入中国的战略。可以说机会还是有的,但很多人都在盯着这块蛋糕,包括国内的一些大媒体、正规媒体,所以对于与外媒的合作,我同样不是很乐观。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越来越清楚:译言作为一个社区,更像一片土壤。这上面能长出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给它多种多样的期待,不一定非要在短期内让它进入到很固定的流程和模式里。我很期待,这片土壤里未来能长出什么新奇、好玩儿的东西。
在我眼里,我们要真心拥抱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会催生创新。在不确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害怕、焦虑,而是要充分自信,设定规则让好的走向浮现出来,并加以引导。
问:“众包”是近来十分热门的创新模式,也是译言网的理念内核。您怎么看待“众包”这种模式?
赵嘉敏:“众包”是2006年美国的《连线》杂志提出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把传统上由组织或机构所做的工作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一群没有清晰界限、没有明确组织的人去做。而这项“工作”在译言就体现为翻译一本书籍。
众包的确是一个创新点。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创新点一定要有自己的纵深。现在的许多创新点都很肤浅,更像是一种时尚。众包这种模式如何拥有自己的纵深呢?
以前我们形容众包用的一句话是“当专业不再专业”。比如我们需要一些高质量的图片,不需要专门寻找专业的摄影师来做,而是邀请海量的摄影爱好者来做。但现在,我们需要用另一句话来形容“众包”“专业的还是专业”,即专业的工作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例如这次我们组织翻译《乔布斯传》,就是从400多个网民中挑选出5位译者。这5位译者包括香港大学的博士,北外英语系的研究生,澳大利亚的留学生……背景都很专业。
如果按照传统的众包模式,把一项工作广撒网式地、不加选择地交给很多人做,的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选择成本。真正有意义的众包应当是利用技术、专业手段去挑选参与工作的人,实现一种专业的集聚方式,使有专业素养的人有效浮现、聚拢。可以说,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有层级架构的“众包”,而非单一层面海量的“众包”,这种层级架构的功能就是“有效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