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关闭Waledac僵尸网络域名引争议

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微软公司有效关闭了一个每天可发送15亿垃圾信息的“僵尸网络”的做法,计算机安全专家们评价不一。

微软公司成功游说美国司法部签发法院令让277个与Waledac僵尸网络相关的域名停止运作。

僵尸网络通常通过劫持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个人电脑来发送垃圾信息。

微软公司数字犯罪部门(Microsoft's digital crime unit)的主管理查德·博斯克维克(Richard Boscovich)声称:“我们希望通过对僵尸网络采取先发制人的做法来保护互联网的安全。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我们客户的安全和微软品牌。我们希望此举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促进大家采用类似的方法有效抵制僵尸网络。”

微软公司声称,众所周知Waledac僵尸网络非常具有破坏性。在12月份一个为期18天的时间段中,这个僵尸网络向Hotmail用户发送了6.5亿封垃圾电子邮件,其内容颇为繁杂,包括在线药房、假冒名牌商品、工作信息等等。博斯克维克说:“这是一个世界领域内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微软公司获得了极大成功。”

正在微软公司为自己的成功喝彩之际,有些计算机安全专家却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Waledac僵尸网络并不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但也有一些计算机专家支持微软公司的行动。

电子数据安全技术大会(RSA Conference)的总经理桑德拉·汤姆斯(Sandra Toms LaPedis)声称:“微软公司已经对僵尸网络问题采取了大胆积极的行动,关注该事件的发展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微软公司宣称,为关闭Waledac僵尸网络,微软公司采用了“一个带有审判和法律性质的战略”。

美国法庭在听取微软公司单方面的诉讼要求后就秘密同意微软公司关闭277个与Waledac僵尸网络相关的域名。这在民事案件审理中非常罕见(民事案件审理中通常传召各方当事人并召开听证会后判决)。博斯克维克声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代号为“B49行动”成功打击Waledac僵尸网络。博斯克维克说:“如果Waledac僵尸网络的背后组织得知我们要采取关闭他们域名的行动,其背后组织会转移域名后继续危害互联网。我们劝说美国法庭,目前微软公司的客户及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公司因为Waledac僵尸网络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并且如果公开关闭,那么Waledac僵尸网络的‘背后祖师’极有可能将现存的证据销毁。微软公司采取的这种做法是处理21世纪互联网问题的唯一途径。”

微软公司声称,此举“迅速而有效地切断了Waledac僵尸网络数以千计的链接。但有些计算机专家对微软公司的这种说法不以为然。

安全软件企业Imperva公司的首席技术官阿米海·舒尔曼(Amichai Shulman)声称:“微软公司的做法并未完全消除僵尸网络问题,而仅仅使僵尸网络问题得到缓解。在短期内,其他僵尸网络背后组织将填补Waledac 僵尸网络的空白,Waledac僵尸网络的背后组织也会重新开始他们的运作。”

网络安全公司Arbor网络公司的安全专家何赛·扎里奥(Jose Nazario)声称,微软公司关闭的277个域名仅仅是目前僵尸网络的部分域名而已。目前互联网中存在的僵尸网络还有很多。

另外一些计算机安全专家声称,相比较而言Waledac僵尸网络还算不上垃圾信息多产的僵尸网络,对整个互联网而言,微软公司关闭Waledac僵尸网络域名的做法收效甚微。

提供反垃圾信息服务的Spamhaus公司首席信息官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Cox)声称:“我们并没有发现微软公司关闭Waledac僵尸网络域名对垃圾信息总量的影响有多大。Waledac僵尸网络的垃圾信息产量仅占互联网整体垃圾信息总量的1%的左右。”

微软公司声称,尽管微软公司已经有效关闭了Waledac僵尸网络,但数千台个人电脑目前已经感染恶意病毒。微软公司建议Windows用户使用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安全补丁。

据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预计,目前互联网中的垃圾邮件有80%来自于僵尸网络。

时间: 2024-07-30 20:23:25

微软关闭Waledac僵尸网络域名引争议的相关文章

微软关闭277个Waledac僵尸网络相关域名引争议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2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微软公司有效关闭了一个每天可发送15亿垃圾信息的"僵尸网络"的做法,计算机安全专家们评价不一. 微软公司成功游说美国司法部签发法院令让277个与Waledac僵尸网络相关的域名停止运作. 僵尸网络通常通过劫持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个人电脑来发送垃圾信息. 微软公司数字犯罪部门(Microsoft's digital crime unit)的主管理查德·博斯克维克(Richard Boscovich)

隔行如隔山,雷军一句“mi.com是最贵域名”引争议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3721.html">2014年4月22日,小米官网正式启用mi.com域名之后,业界出现了各种声音,有祝贺的声音.有质疑是否有必要的.而小米CEO雷军在微博中发表以及回复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有网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感觉mi.com还不如xiaomi.com好记?"雷军的回答是"关键是xiaom

域名引争议 Intel惹官司成被告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作为一代经典,Pentium(奔腾)的名字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但近日又让Intel因此被告上了法庭,原告是一家名叫"Pentium Fund Limited"(PFL)的公司. 该公司于本月12日向弗吉尼亚州东区地方法院递交诉状,希望法庭能裁定自己才是pentiumfund.com.pentiumfund.org两个域名的合

一周新闻回顾:APP日益泛滥 微信收费引争议

中介交易 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1.微信收费引争议 商业化不明朗 3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通信运营商向微信收费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工信部正在协调此事.同一天,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参加IT领袖峰会再谈微信时表示"今天的免费是为了明天的收费".微信的出现可以说颠覆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短信电话业务.但是这一点给运营商也带来了重磅一击!所以运营商提出来希望收费的说法,当收费二字的出现时,铺天盖地的收费新闻开始充斥着互联网.很多用户站在

微软称任何僵尸网络都可以被瓦解

卡巴斯基之前连发警告称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一个名叫TDL-4的僵尸网络,号称"坚不可摧"它的最大特点是恶意程序感染反病毒软件难以企及的地方,并用于传播垃圾邮件和协调网络攻击.而微软数字安全部门的高级律师表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任何僵尸网络都可以被瓦解. Richard Boscovich在谈论到TDL-4僵尸网络时说道,人们在抱怨坏人更聪明的同时不能低估了好人的能力. 不过显然,对付一个迄今为止已经感染450万台个人电脑,把恶意代码深藏在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Rookit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苹果“补税案”引争议 欧美经贸关系蒙阴影

爱尔兰议会众议院7日晚通过动议,支持爱尔兰政府就欧盟委员会(欧委会)苹果"补税案"进行上诉.这起风波的源头,是欧委会裁定爱尔兰政府对苹果公司的税收政策违反欧盟补贴规定,苹果需补交最高达130亿欧元(约145亿美元)的税款及利息. 苹果"补税案"不是孤例.欧盟对成员国反垄断.非法国家补贴的调查案件涉及谷歌.亚马逊.微软.脸谱等多家美国科技巨头.在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进展不利的当下,欧盟和成员国在这类案件上的"争执

一周新闻回顾:腾讯整合电商 Cookie安全隐患引争议

中介交易 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1.腾讯电商做减法QQ网购.QQ商城合二为一 站长网(www.admin5.com)3月25日消息,腾讯电商旗下电商网站QQ网购.QQ商城将于3月26日合二为一,正式完成品牌升级,新平台将统一以QQ网购的品牌出现. 腾讯旗下拥有易迅.拍拍.QQ商城.QQ网购等多个品牌.虽然有腾讯这棵大树做靠山,但是与京东.天猫.淘宝相比显然过的不如意.在电商战场硝烟四起之际,腾讯却一直按兵不动.有分析认为腾讯无意发展电子商务,甚至有人称腾讯缺乏电商基因.很

朋友圈广告引争议,微信商业化之路更进一步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条内测广告的发布,开启了微信朋友圈的商业化大幕. 1月21日,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广告悄然亮相,部分用户刷朋友圈时会收到一条来自微信团队的推广信息--微信即将推出的朋友圈广告.微信朋友圈广告一出,便引来用户的极大争议.支持者认为,此举可为腾讯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微信商业化的重要一步:反对者则担心此举会对个人造成骚扰,也使得微信朋友圈背离了创立的初衷,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微信的发展.但无论怎样,微信将目标瞄向拥有较高浏览量的朋友圈这座"钻石矿&quo

微软关闭5国MSN服务引发互联网信息“自主可控”担忧

本报记者 胡唯元 北美东部时间5月30日中午,微软在公司网站发布一则消息:微软公司已经切断了古巴.朝鲜.叙利亚.伊朗和苏丹等5个国家的MSN服务.微软公司表示,此决定是为了遵守美国政府制裁这些国家的禁令. MSN是微软在全球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借助于这种软件,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外界交流沟通.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MSN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软的这则公告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担忧. 信息服务应"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