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曾经介绍过一款正在美国、特别是校园里流行的陌生人社交软件:Tinder。它于2012年10月上线。
该应用会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在50英里的范围内进行“撒网”,每天为用户推荐一定距离内的四个对象,并根据在 Facebook 上面的共同好友数量、兴趣和关系网来给推荐者打分。假如用户喜欢的推荐人对用户同样有好感,那么就可以互发消息、在 Facebook 上互相关注,甚至是组织线下见面。
Tinder不愿公布下载数据,但声称已经匹配了5800万对,照片评价次数达到58亿次。联合创始人兼CEO肖恩•雷德表示,他听说有20对男女因为使用这项服务而订婚。
与中国的陌陌(它于2011年8月上线)一样,Tinder其实也是属于(移动)互联网上从属于“约会服务”的一项产品。而同样跟陌陌一样,Tinder也想把打在自己创立之初身上的某个标签去掉,变得更主流、阳光化一些。
“按照我的经验来看,我在Tinder上与女生聊天时,我们双方都十分清楚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纽约的25岁学生马修说。他估计,他已经把在这款应用上认识的70%女性带回了家。“没人会非常严肃地看待它,这就是它令人满意的地方。”
但Tinder CEO雷德可不愿别人只是把Tinder定位于“连接”应用。同样,陌陌创始人唐岩也不愿说别人说陌陌就是一款约炮神器。
那,怎么转型呢?
我们来看下Tinder与陌陌不约而同的转型努力。
Tinder
增添新功能
据《财富》中文网,如今,Tinder正试图增添新的功能。首先,其最新的升级包括Matchmaker。它使用户通过个人简介与好友实现连接,然后他们可以在应用内聊天。
Tinder希望它也能被用于谈情说爱以外的目的。
不久后的另一个更新将提供约会交友部分的复制版,但却是以商务的名义。用户还会继续看到照片,但他们评价的是那个人是否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商务联系。因此,用户会看到那个人的照片,以及有关其工作背景的简要介绍。他有可能是麦肯锡的咨询师。点击他的照片就会出现关于他工作经历的更多介绍。
雷德坚称,他并不把Tinder称为约会应用,从来都没有这样想过。他说,这款应用的长期愿景始终是,“让你用Tinder来找到陌生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知道有些人对Tinder的看法,但他认为,这款应用是什么完全取决于用户用它来干什么。“有的人只想找性伴侣,有的人则有意无意地想找个老婆。我们所做的只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雷德说,人们将不只是为了约会或者做生意才使用Tinder,还会为了获得各种方便,例如寻找网球伙伴的时候。“60岁的老大爷将来会使用Tinder吗?我认为答案可归结于他的朋友是否在那上面找到了网球伙伴。”
障碍
这种转变面临的一个障碍是年龄。Tinder普通用户的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很多人是大学在校生或刚刚毕业的人,目前对商务联系没有什么兴趣。
Tinder来自于IAC公司的研发部门,而IAC公司旗下Match.com和OkCupid的CEO萨姆•亚根说,“目前,我们知道Tinder是出色的约会工具,”他说,“它是否能成长为远超约会范畴的东西呢?当然有这个可能。但我对肖恩的建议是,‘专注于你已经挖到的金矿。如果你能让它变得更大更好,感谢上帝,但这是以后的事情。’”
Tinder还没有赚到钱,但雷德相信,通过提供付费的“额外内容”(他说绝不会有广告),Tinder能够实现盈利。
陌陌
升级,去“约炮”标签
2012年下半年,陌陌2.0推出了群组概念与功能,后面的3.0又把产品形态转向“基于地点的社区”,增加了留言板和个人动态、商家POI,极力想洗脱陌生人社交概念。
陌陌运营总监王力表示,“陌生人交友的概念比较狭隘,而且让人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而且把方向定的比较死,对产品来说将越做越窄。”为了抛开“陌生人交友”概念、塑造全新品牌形象,王力甚至在几个月前表示,陌陌未来有可能改名字。
用移动社交平台 “许愿树”创始人蒋旻宸的话说:“陌陌一开始很直接,后来就变得越来越阳春白雪,越来越委婉。它最初的功能都是为约炮设计的,用户的确也是为约炮而来,标签都贴好了,它又不认了。”“它实际上是去标签化,从约炮神器慢慢地向熟人的社交做转移,沉淀朋友关系。”
障碍
在《创业邦》的报道中,蒋旻宸认为,陌陌做熟人社交会面临跟微信的正面竞争,重合度太高,再往下做很难。商铺有大众点评,也是很强的竞争对手。
由于陌陌给自己添加了这样一些功能,反而让自己变得可被替代。
移动社交平台友加创始人胡铸韬建议:
对陌陌或者友加这类陌生人交友应用来说,用户是因为男女情愫进来的,所以当你去转化这些需求的时候,在第二、第三甚至第四阶段的产品里面,至少要跟男女情愫有一些结合,满足他们一些延伸的需求……这个步子不能太大,不能把用户的需求做硬性的转化。比如从一个约炮工具到O2O,肯定是一步不能完全迈过去的,硬做,用户也不这么用。
综上
能看到,在Tinder与陌陌这样出色的陌生人交友软件案例里,其创始团队都并不想满足于对产品陌生人约会的定位,都有更大的野心,想把自己的应用不带暗示意味的工具化,变成普适性的社交工具。但初期强烈的标签化与功能感,妨碍了用户对它们的认知、预期与定位。在旁观者看来,类陌陌软件与其急着洗白、摘下“陌生人社交”标签、不如沿着陌生人社交的需求小步走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