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6年开始就已经有界面设计准则,而到现在网络上也到处充斥着“表单设计十忌”,“注册的N种设计方式”等等等等类似的文章,看得少还好,看得多了难免会迷惑:有些准则,禁忌甚至是冲突的。就好像时间一样,你有一块表,问你几点了你知道,如果你有两块时间不一样的表,你知道几点了吗?
最近读到一本书更底层的角度来诠释设计准则,让你了解设计准则是由于什么原因推导出的,究其本质,还是回归到人类的心理,视觉,生理等方面的习惯,方式,本能等因素。而掌握这些因素,会让你更深入了解设计准则的意义和目的,甚至归纳自己的设计准则。
我们感知自己的期望
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不是完全真实的描述,很大程度是我们“期望”感知到的,也会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过去:我们的经验
●现在:当前的环境
●将来:我们的目标
再举下例子
被经验影响:看看下面这样随手泼墨的画,第一感觉就是各种无序的墨点构成
而如果告诉你这是一只花园里的斑点狗,你看出来了吗?因为你对场景和主体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概念,即有了自己的理解。
被环境影响:
同样的一个不完整的字母,放到不同的场景下,第一个会被认为是H,第二个会认为是A
类似的还有海底捞的一个说法:在接受到的服务很好的情况下,客人会觉得味道也很好~
被目标影响:
这个例子更简单和直接了:新浪微博大家都用,顶部导航的第三个是什么?有印象吗?如果不是那个频道的目标用户,基本都不会有什么印象,因为我们的目标明确,不会关注其他的;这是目标影响视觉的例子。同时这个也是“网页为扫描而不是为阅读设计”的理论支持。
对于设计这些意味着什么?
●避免歧义:避免显示有歧义的信息,并通过测试确认所有用户对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
●保持一致:在一致的位置摆放信息和控件。这样的一致性能让用户很快的找到和识别
●理解目标:用户去用一个系统是有目标的。在一次交互的每个点上,确保提供了用户需要的信息,并非常清晰的对应到一个可能的用户目标,是用户能够注意到并使用这些信息。
为观察结构优化我们的视觉
20世纪早期,一个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他们观察了许多重要的视觉现象并对它们编订了目录。其中最基础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这些理论统称为“格式塔”原理,其中包括以下几条
●接近性: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们是否以及如何组织在一起
●相似性:如果其他因素相同,那么相似的物体看起来归属于一组
●连续性:我们的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而不是离散的碎片
●封闭性: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尝试将敞开的图形关闭起来,从而将其感知为完整的物体而不是分散的碎片
●对称性:我们倾向于分解复杂的场景来降低复杂度
●主体/背景:我们的大脑将区域分为主体和背景,主体包括一个场景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的则是背景
●共同命运:针对运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物体被感知为属于一组或者是彼此相关的
●格式塔原理可以综合
看看上面这个界面,可以用格式塔原理去解释中间很多设计方式和方法,比如位置,背景,相似性,接近性等等。
对于设计这些意味着什么?
我们平时做设计可能会导致无意产生的视觉关系。而为了能够满足这些人类视觉的特点,推荐的办法是在设计一个界面之后,使用每个格式塔原理,来考量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复核设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