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网讯 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至大众,手机应用逐渐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创业的热点也已转向移动互联网,无论是BAT,还是中型互联网公司,各色创业者都投身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这几年下来,我认为第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已基本结束,谁还穿着裤衩,谁在裸泳已见分晓。
我觉得在移动应用市场(不算游戏),APP会分成两个明显的极端,一种是入口型应用,有足够多的用户,已具备资产价值,成为巨头们抢夺和瓜分的对象,地图、天气、社交等等。今年开始陆续爆出很多家APP被巨头们收购,当然巨头们自己动手抢“船票”的事也不少。
另外一个极端是那么有装机量没用户,有需求没盈利模式,有盈利模式没用户,有产品迅速被人抄袭等,总之这一极端代表着失败的大多数,最终结果就是要么淘汰,要么还在坚持,或者转型做下一个APP。
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已经显示出很多明显的行业特点:
第一,马太效应,寡头垄断。在互联网上,一种模式的网站可以出现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甚至第三四梯队,WEB流量非常分散,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局面。但是在手机上,入口非常单一,苹果就是Appstore排名,安卓就是主流这几家市场,同一模式的应用,对用户而言保留1-2就足够了,对于APP公司而言,花钱抢入口就等于把竞争对手逼死,逐渐变成各个榜单上显示的就是那批做的早,砸的狠,抢的快的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有第一甚至就不会有第二。
第二,用户成本将成门槛。今年各家推广渠道的刊例已是去年的翻倍,部分人家每个季度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涨幅,刷榜也在涨,刷机也在涨,用户成本将成为创业者之痛,今天IOS每用户的获取成本已在5-10元,安卓2-5元。再优秀的APP,没有预算等同于为他人做产品经理,想靠自然增长靠口碑成长壮大可能性几乎为零。用户的成本已成为极高的创业门槛,算下你要实现的用户量,大致知道你需要多少钱,而这个成本只会越来越高,明年一定是今年的翻倍。
第三,盈利模式之困。手机屏幕有限,互联网有的盈利模式在手机上未必能实现,但凡内嵌广告条的APP大多被我抛弃,我想大多用户亦是如此。APP应用付费,更是中国应用市场之痛。即使是和电商有关的导购应用,虽有收入但规模有限,再价值电商类应用获取用户成本极高,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能够赚钱的实在是屈指可数。
总结而言,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结束,基础建设与核心资产的布局已经完成,只是看最终花落谁家而已,对于普通创业者还希望以量取胜,做一件显而易见的市场,基本是没有机会的。
那么反观下来移动的机会还有什么?
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第一阶段,更多是普及了大众如何使用智能手机,随着移动应用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实需求,将成为真正移动应用的核心,也许这些应用都不会特别大的量级,也未必会成为VC青睐的对象,但他们却可以实实在在解决用户生活中的痛点,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他们也会实实在在赚到真金白银,成为小而美的公司,成为在这一领域行业巨头并购的对象。
至少我个人会比较关注两个方向:
1. 媒体营销相关。至少我知道很多4A和品牌主都在找寻移动投放方向,同时找寻优质的应用媒体,我所讲的不是广告联盟的广告条,而更像一个Campaign,利用手机的特性(比如LBS)来结合,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社区型应用。
2. O2O相关。昨天火了吃饭APP,今天火了打车APP。O2O不仅仅是大众点评、微信、打车,其实生活中有大量的需求存在,有找保姆的,找家政的,学车的,拍亲子照的,结婚的,装修的,生小孩的,养宠物,甚至搬家,修理马桶等等等等,今天你能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大多还是国外活啥我们抄啥,真正的需求就在你身边,你能解决生活的一个痛点,这就会是门好生意。
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第二波浪潮将会是垂直的机会,大的玩家看不上,小的玩家看谁更敏锐,看谁能做的更好,解决生活痛点的生意一定是好生意。一个APP要有真实的用户需求,才有存在的价值,而对于创业者而言,少听那些改变世界的言论了,还是踏踏实实的满足你身边的切实需求,如果你让某个生活需求提高了10%的效率,你有可能已经在改变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