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CTO罗仁权:机器人强化靠深度学习,人类不想被取代靠终身学习

似乎每个人都对机器人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样的憧憬大多来自于美国大片中描画的“未来世界”。而近两年来,随着科技飞跃式的更迭和发展,机器人产业爆发,“钢铁侠”、“变形金刚”、“机器猫”开始从荧幕走进了现实生活。

今年,近150家全球知名机器人企业亮相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参会及参观者,其中不少是家长携带孩子前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和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内,机器人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大发展热点,同时也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华硕集团技术长、台湾大学讲座教授罗仁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近几年内,机器人发展曲线还将全面上升,未来,我们要让机器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工业生产、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得到普及,走进日常生活。

华硕集团技术长、台湾大学讲座教授罗仁权

中低阶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

美国大片中许多机器人的角色被定义为“终结者”,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开始集结,意欲取代人类统治地球甚至宇宙。而当下,在工作场景中,“角色取代”也正在发生。

“未来10年,人类1/3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其中,更容易被取代的是中低阶的工作”。罗仁权说道,“低阶工作由于其细致性因而难度较大,现有的机器人技术还不容易触及。而高阶工作更多地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因此机器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还多数停留在辅助阶段,需要发挥人机的协同合作。”

同时,随着许多工作被取代,也将有新的工作机会被创造。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催生出新的产业,企业需要更多的新型人才。“想要捕多少鱼,就要撒多大网。对于从业者来说,终身学习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不提升自己,最终将被机器人取代。”罗仁权表示。

让机器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早在1956年就已经被提出,但是发展之路跌宕曲折,曾经很火,但又一时跌入低谷。而近两年来,随着机器人产业的爆发,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也迎来了其黄金时代。

罗仁权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市场和企业必须要做,但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也要跟上。要让机器人创造更大的价值,就要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罗仁权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从人机协同到人机互动。除了加强机器人的避障能力,提高人与机器的交互性也非常重要。“要培养人与机器、机器与人的默契度,让他们相互了解,可以预测彼此的行为,让机器人与环境实现共融,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除了工业机器人之外,服务型机器人应该说离我们的生活更近,应用范围也更广。但是,相较于工业机器人来说,其智能化要求也更高,系统更为复杂。因此,不断加强机器人的深度学习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只有让机器人像人类大脑一样搜集信息,读懂语言背后的含义,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相应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这是机器人技术发展中最困难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言翻译等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罗仁权表示。

机器人产业化和普及化需要多方“出力”

据罗仁权介绍,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机器人的数量累计不超过50万只。而中国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机器人的产业化和普及化需要政府、学术界、技术、市场、资本等多方面的共同“出力”。

“首先,从目前来看,政府政策的力度还不够,连续性差。因此政府要有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决心,学会用人,发挥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树立道德标准。此外,学术和技术界要把握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点,综合考虑运行速度、精密度、安全性、成本等,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掌握。”“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政府资金以及资本市场的支持。”

与此同时,在罗仁权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要发展,不能仅靠内需,而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其中掌握主导权,而这有赖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产业的发展重心,是设计、产品、商业模式的交集部分。总的来说,企业要利用核心技术,遵循机器产品合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路线,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设计并生产出一款能够触动使用者的产品。通过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带来效益。”

原文发布时间为: 2016年10月25日

本文作者:高玉娴

时间: 2024-10-25 17:08:29

华硕CTO罗仁权:机器人强化靠深度学习,人类不想被取代靠终身学习的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机器人玩转电子游戏,超越人类成最厉害玩家

2月25日,<自然>杂志刊登了谷歌DeepMind团队关于其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玩转电子游戏的文章.文章称该智能机器人在<钓鱼德比>.<高速公路>.<机器人坦克>.<功夫大师>等29项游戏中表现突出.其中在<星际炮手>和<疯狂的登山者>等十几项游戏中超越了最牛人类玩家.该系统在设计上融合了深度神经网络和增强学习运算两种脑启发智能,因此被称为"非凡的人造特工". 机器人发明者DeepMind公司Hassa

看美军如何培训机器人士兵用于未来无人类战场?

也许你甚至还未意识到,机器人神枪手可能很快就会接替士兵的工作.现代传感器比人类看得更远,而电子电路拉动扳机发射的速度远比神经和肌肉快.人类相较于武装机器人的优势在于,了解射击目标,然而美国陆军投资的一项新研究也许很快就能缩小这种差距. DCS Corp和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人类脑电波的数据集传输给神经网络(一类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学会识别人类制定目标决策的状态.研究人员于5月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年度智能用户接口大会介绍了他们的研究论文. 机器的局限在于不能像人类一样根据变化快速构建数据 这

诺基亚CTO:有权但没必要修改WP7用户界面

北京时间2月17日凌晨消息,诺基亚CTO里奇·格林(Rich Green)周三表示,诺基亚有权修改Windows Phone 7(以下简称"WP7")手机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但该公司并不打算这样做. 格林说:"我们有权修改用户界面,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表示,始终如一的用户体验是WP7的主要特性之一. 诺基亚上周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许多分析人士指出,诺基亚无法对Windows Phone平台实现差异化,其销售额可能受到拖累.(彦飞)

转型!华硕年内或推物联网机器人产品

华硕董事长施崇棠上周日表示,公司的物联网机器人开发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今年就会推出新产品. 目前华硕正在开发一些新产品,包括可穿戴设备,如ZenWatch和机器人,支持物联网技术的机器人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在华硕年终庆典中,施崇棠透露了上述消息.他还说备受期待的机器人将于今年推出,他让大家等着看.去年10月时,施崇棠曾表示不希望机器人像人一样聪明.他现在是华硕专用机器人部门的主管,他认为最终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服务人类. 施崇棠还认为,2016年是华硕的关键一年,今年公司有几个目标,当中一个就是让智能

机器人进入决策层,与人类具有相同决策权

机器人抢人类饭碗已经不是新闻,机器人开始抢占公司决策职位.对公司管理决策指手画脚也成为现实.香港一家风投公司的投资委员会近日任命一种人工智能工具任投资委员,还称它将与其他人类投资委员一样得到"平等"待遇. 研究生物科技与再生医学的英国公司Aging Analytics今年5月宣布,将启用一款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名叫VITAL,并将授权香港的风投公司Deep Knowledge Ventures将该工具用作该公司投资委员. Aging Analytics声明称,VITAL在投资委员会和其他

途家CEO罗军:融资不等于烧钱 创业只想挣钱走不远

途家CEO罗军 在百度上搜索"短租",结果页首屏几乎被广告铺满--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显然这是一种信号,房屋短租的需求似乎正迫切等待着对接. 这种热情也反映在资本市场.2月26日,"短租"关键字的购买者之一.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419.html">度假公寓预订平台途家再次宣布融资,这家2011年12月上线的公司,在一年里先后获得两轮总计4亿元的风投.投资方包括携程.GGV.光速.Home

谈判机器人或将亮相?人类智商还够用吗

人工智能到底有多"恐怖"?暂且不提科幻电影中毁天灭地绝人类的人工智能,单单是前段时间将人类围棋大神打得一败涂地的"阿尔法狗"就足以让人为之心惊.如果说"阿尔法狗"还是将围棋算法推演只究极境界,那么在接下来或将亮相的谈判机器人,或许将真正跨出人工智能迈向"情绪化"的一步. 据悉,近日在墨尔本举行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上,来自荷兰.英国和美国的4名科学家发表一篇题为<谈判智能体何时能取代我们?>的文章,深入剖析谈判机器

Facebook训练机器人讨价还价 教它们与人类谈判

随着亚马逊Echo和谷歌(微博)Home 的走红,智能语音机器人越来越受到欢迎.但眼下,Facebook已经不满足于研发一款可以聊天的智能语音助手,而是要训练机器人与人类进行谈判. 6月15日,据科技博客Techcrunch报道,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所(Faceboo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简称FAIR)的研究人员已经创建了人工智能模型,它们被赋予了与人类谈判的能力,可以与人讨价还价. 目前FAIR的研究人员已经开放了该模型的源代码,并发表论

科学家试图教会机器人感觉疼痛以保护人类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德国研究人员正在教机器人来感觉疼痛.来自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的Johannes Kuehn和Sami Haddadin正在探索研发一种人造神经系统,它能够用于帮助机器人体验到疼痛感. 这一项目能让机器人探测周围能够带给它们伤害的物体.比如说,如果一个机器手臂被一台设备压住,疼痛感会让它试图抽回手臂,同样人类也会本能的让他们的手远离锋利的物体. 参与这个项目的Johannes Kuehn称:"疼痛是一种能够保护我们的机制,当我们逃避疼痛的源头时,就能帮助我们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