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智能与综合集成系统》目录—导读

内容提要
社会智能与综合集成系统
本书是沿着钱学森先生的学术思想,作者多年从事认知(思维)科学、人—机结合的智能科学以及社会智能科学研究,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资助下所完成的项目成果的总结。本书介绍了把钱学森先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构思发展成为“信息空间”研讨体系的过程,构建了当代科学决策的可操作平台,并探讨了“网络空间”及“信息空间”条件下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发展。
本书总共分为12章,分别叙述了认知、思维与智能以及社会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概况,系统介绍了综合集成研讨的理论基础及信息科学等技术手段,着重介绍了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实践,以及信息空间研讨体系的构建过程,最后对其发展进行了探讨。

本书可供认知(思维)科学、系统科学、智能自动化与应用领域以及从事科学决策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辅助教材。

导读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及其实践
社会智能与综合集成系统
引 言
钱学森先生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1938~1955年,在美国工作期间,曾为美国科技领域和空军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55年10月,钱学森先生回到祖国,归国后绘制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蓝图,成为“两弹一星”元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进行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的开创性研究,晚年对我国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见证了还原论的局限,验证了整体论的不足,并开创性地建立了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统一的系统论,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得到融合;他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CGS)理论,而且还提炼出处理这类的问题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这是中国科学家原创的理论和成功实践。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归结几十年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及其经验,于1994年提出“人—机结合的智能科学”,其后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认识到群体智慧涌现所显现的社会智能,于2006年提出了“社会智能科学”。对智能研究领域的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化,主要是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在本书中再次对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进行研究,并从实践角度认识其发展前景及深远意义。

作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的体现,本书论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概括来说,它的发展过程由浅入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形成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相关问题的方法论。

第二阶段——作为方法论实践形式,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第三阶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功构建基于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Cyberspace -based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具体如下。

(1)钱学森主持长达两年的系统学讨论班,形成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最初使用了“综合集成”一词。从历史发展来看,美国系统的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夫茹丝特尔等人有过类似提法。但是钱学森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提出了Metasynthesis,并从系统研究的角度来认识Analysis和Synthesis。中国系统的科学研究不仅把Analysis上升到Synthesis,并且还不断把OCGS的研究工作加以深入和推广、归结,从而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这个阶段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2)由于钱学森多年主持“两弹一星”工作,对OCGS的研究不便发表成果,因此仅仅是在给王寿云、汪成为、戴汝为的信中提出“集成研讨厅”的观点。更多的在内部的发挥和研讨,因为历史的原因,都没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但是钱学森对综合集成研讨厅进行了重点概述,并已经表明了研讨厅的整体结构,论述了研讨厅的各个骨干部分。上述工作在军科院出版的书中有所引用和论述。

1996年1月14日,钱学森在给王寿云等6人的信中对《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进行了评论,其中提到“丛书的第一册就把一切智能系统都放在我们说的综合智慧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中来思考,从而把我们的理论和第五次产业革命连在一起……”。这也是对综合集成研讨厅从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进行了框架的构建。

(3)现代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Cyberspace-based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在前两个阶段,钱学森把方法论从Metasynthesis提高扩大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而第三个阶段则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由本书作者等人组织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团队把“厅”提高到“信息空间”,成功构建基于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并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如经济发展、社会研究、国防建设等,分别推出领域的专家系统、在线研讨方式和反复验证程序,以实现所要求功能的信息空间综合集成研讨体系。

当代社会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人文研究和科学技术交融,这种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科学交叉研究的思想。美国科学家维纳在1948年发表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中已经初现端倪:据记载,维纳曾经于1935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和电机系做过访问教授,所以有人认为《控制论》的思想可能是维纳在中国清华大学时开始的。英文版《工程控制论》是继《控制论》后钱学森对控制和制导方面进行的创造性论述的专著。中国科学家成为了推动《控制论》科学的思想和多科学交叉发展的重要代表人。时间进入20世纪70、80年代,钱学森提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交叉发展的思路,并在东西方哲学思想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形成系统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学说和处理这类问题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以及成功实践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解决当代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各种重大问题方面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操作的科学平台,从而使中国在多科学交叉自然和社会交融、发展的征程上走向国际前列。

《工程控制论》和系统论
《工程控制论》原序中昭示了它的巨大意义:“这门新科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性就是完全不考虑能量、热量和效率等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在其他各门自然学科中却是很重要的。《控制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一个系统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定性性质以及整个系统的总运动状态”,其中引出了系统的特性,成为开拓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宣言。钱学森在系统科学领域是以技术科学层次开创,在实践中不断地拓广工程应用,在这种深厚的技术和工程背景下发展到系统学的基础层次:创立了系统论,从而对系统的科学的三个层次上做出了全面的贡献。

总的来说,系统研究是从简单的系统到复杂的系统。现实生活中,系统之所以能够适应环境的行为,是由许多部件交互作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系统总的行为即涌现。研制一个具有智能的系统,自然要问系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运行,也就是说,系统和环境是不可分的。系统复杂性不只体现在系统自身,也与环境息息相关。智能系统研究从以前强调知识表示、逻辑推理等方面转向现场、具体化和涌现性等层面,人们把这转变称为传统人工智能转向现场人工智能,现阶段又发展到自适应人工智能,研究策略也从以前的自上而下改变成自下而上。如再考察到人的社会,这种系统实际上就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也是“系统论”的重要内涵之一。钱学森从《工程控制论》开始,在进一步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这里需要作出说明的是,1990年提出的综合集成法,当时表示为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后来经过讨论,于1991年从认识论的高度将其上升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这样就从方法论上完善了系统论,使处理开放的巨型系统这类问题进入可操作的科学领域。从一开始,像人体系统、地理系统等这样一些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开放属性,就受到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关注。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概念,是在不断地讨论、归结、提炼中逐步形成的,从而在《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中确切地论述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和诸多特性。目前人们所关心的许多问题,如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以达到持续发展问题等,都涉及多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间的互相作用。如果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角度来理解、研究这些问题,则有利于人们认清问题的本质;如果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来处理这类的问题,就可以获得较好的解决途径和科学决策方案。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今天,人们在许多场合可以听到“综合集成”的概念,但是却不一定了解其形成过程,也就更谈不上理解其深刻内涵了。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为读者讲解这段重要的历史。

1986年,钱学森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软科学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后来钱学森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方法,并在1990年发表的论文中确切地论述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同时还把研究这类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论述为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但是他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方法。1991年,在多次学术讨论的基础上,钱学森建议在《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两篇论文:《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将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发展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从而强调了思维的动态和辨证特性。其中从定性到定量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的、不全面的感性认识到综合定量的理性认识,这种论述和认识论的观点相一致。在这种改变过程中应该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法”即工程技术,是综合智慧工程,而综合智慧工程则隶属于思维科学的工程技术层次,是思维科学的一项应用技术。

从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看起来似乎仅仅是文字上的区别,而事实上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思路。从科学的发展过程来看,方法论是把还原论和整体论结合起来,它超越了还原论也发展了整体论,是系统学的一种新的方法论,被称为系统论。系统论的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和数学,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实践基础是系统工程的实际应用。

以人为主、人—机结合是综合集成的中心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核心是什么?从一开始,钱学森就对之有明确的说法,而不是什么方方面面泛泛的综合集成。他说:“这里我们强调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综合集成,需要把人的心智和计算机的高性能两者结合起来。”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针对当时计算机发展的需要从学术思想上提高认识时,他归结了在思维科学和计算机研究有关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看法:“我不认为能够制造出没有人及时参加的智能计算机而是人—机结合的智能计算机体系!”如前所述,他把人的心智概括为性智和量智两个部分,并从智慧的角度对人—机结合做了精辟的诠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性智是一种从定性的宏观的角度,从总的方面巧妙地加以把握的智慧,它与人的经验累积和形象思维有紧密联系,是人们通过文学、艺术活动、不成文的实践感受形成的;量智是一种定量的、微观的分析、概括和判断的智慧,它与人的严格训练和抽象思维有紧密联系,是人们通过科学技术领域的实践和练形成的。人—机结合是以人为主,机不是代替人而是协助人。而这正是综合集成论点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集成的丰富内涵
综合集成具有多层次含义,从钱学森将其英语定义为Metasynthesis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合成的概念,所以我们先从分析和理解Metasynthesis的意义谈起。

Meta一般翻译为“元”,但是意思并不确切,这里有必要讲解一些关于Meta的解释。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imon在主持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委员会环境技师研究组工作时,提出:技术改变是知识的改变而不是事物的改变。关于技术自身及其在社会意义上的知识(技术发明、选择和评价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一类知识,称为Metatechnology。另外一位在机器人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日本机器人专家金出武雄对Meta的解释是:在逻辑学中,Meta是“关于那个的,更加高层次”的意思,例如数学(Mathematics)是一种学问,加上Meta后的Metamathematics就是高层次的数理哲学。由以上的解释可见,从社会意义上讲,Metasynthesis的学问要比Synthesis高一层次。

从系统研究的历史来看,在对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作用:一种是重点对已经设计归结的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到系统具有什么特性,如系统是否稳定、运行起来特性如何等,这种作用称为系统分析;另外一种是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系统的最佳构建方式,以及通过组合哪些部件可以使系统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能够运行起来并且性能达到或者接近设计者估计的要求,这种作用称为系统综合。简单来说,Synthesis的过程对系统的设计和组成较为灵活,它能够发挥设计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所完成的系统又可以满足运行要求。对于Analysis和Synthesis两者的区别,从事系统工程的研究的人员均有所了解。

上面谈到了Meta的意义,在Meta后面加上Synthesis后形成Metasynthesis,它可以解释为“综合的,更加高的层次”,如果死板地翻译成“元综合”则会让人费解。归结起来理解,应该说它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和更加高层次的社会性的意思,所以钱学森把综合集成定名为Metasynthesis。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理论框架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提出,是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交叉发展的产物,它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论述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相关问题应该采用的思路。沿着这种思路进一步探求实践形式,钱学森在1992年又提出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构思,要吸取下面的成功经验。

(1)几十年来世界学术讨论的讨论班

(2)C3/I和作战模拟

(3)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4)信息情报技术

(5)第五次产业革命

(6)人工智能

(7)灵境技术(现在一般翻译为“虚拟现实”)

(8)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

(9)系统学等

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构思是把人集成在系统中,实现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技术路线,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研讨的集体在讨论问题时互相启发、互相激活,以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还可以把现代世界上千百万人的聪明智慧和古人的智慧(通过书的记载,以知识工程中的专家系统来体现)统统综合集成起来,以得出完备的思想和结论。这个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不但具有知识采集、存储、传送、共享、调用、分析和综合等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具有产生新知识的功能,是知识的生产系统,也是人—机结合精神生产力的一种形式。

钱学森在1992年曾经说过:“我们的目的是建成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是把专家和知识库信息系统、各种人工智能系统、几十亿次/秒的巨型计算机,像作战指挥演示厅那样组织起来,成为巨型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组织”二字代表了逻辑、理性,而专家和各种人工智能系统则代表了非逻辑、非理性的智能。所以这个厅是21世纪的民主集中工作厅,是辨证思维的体现!自20世纪初以来,发达国家中成功的科学研究的中心,都有所谓的讨论班。我在加州理工大学就有幸参加过这种活动,印象很深,这真是民主集中!”

钱学森对构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给予很大的关注和各个方面的指导,在1992~1999年间,他在给本书其中一位作者的几十封信中,多次提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关键和特性,并且对之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如谈到:辨证思维、社会的思维、泛化的形象思维、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同时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所以是创造思维的好例子;人—机结合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就是知识发现技术方面等,从而形成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理论框架。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构建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从事人工智能的领域结合系统论研究,进行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以及模拟智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如何构建综合集成研讨厅方面具有了一定技术累积,并受到钱学森先生的肯定。199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作者和所在研究集体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继续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创建。通过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知识工程应用、人—机结合理论实践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软件、硬件的开发和具体环境构建等阶段,现在已经成功研制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可使用版本,并且已经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并得到优级评价。这种综合集成研讨的实际应用版本已经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演示并且已经在经济、救灾和军事领域得到应用。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和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第一个确切提出的研究系统复杂性的方法论和操作的平台,它从思维科学的高度,论述、归结如何发挥专家集体智慧、计算机的高性能和知识、信息的流动,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是处理那些应用传统办法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的方法论,是中国科学家对发展复杂性科学的又一重大贡献。现在实际应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已经成功构建,这表明这个理论框架已经基本上具体化、实际应用化。具体来说,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实践和应用体现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密不可分。

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
Cyberspace的兴起和展望*
今天,Cyberspace的兴起,为我们在物理空间之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活动天地,更为下一场产业变革奠定了基础,势必将引发一场关于智能的革命。

过去20年,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传感网络、计算网格,还有方兴未艾的普适通信、普适计算、普适智能空间、万维科学、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物联网、物联社会网(CPSS)等,扩展成为即将到来的复合空间:Cyberspace的应用也将使许多以前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得到新的解决方案,进而为设计、构建、分析、控制、管理各类复杂系统指明革命性的新途径。Cyberspace的出现,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和空间,并将催生社会的巨大变革,改变传统的安全与效益的观念。

如在Cyberspace应用中,人工智能、计算智能已成为虚拟空间的智能土著主体,从信息化、自动化到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Cyberspace,发展智能产业,进而从农业、工业迈向智能,更是人类社会形态演化之必然。

从“厅”到“信息空间”
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概念中,厅的意义在于:它是专家、计算机以及信息资料情报系统一起工作的场所,是把专家和知识库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几十亿次/秒的巨型计算机,像作战指挥演示厅那样组织起来,成为巨型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其最早的构思类似于综合上面各种系统的大会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普及应用的条件下对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构建,产生了从厅到信息空间的跨越。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并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层面,信息空间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使参加者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就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互相交流和讨论,并且可以随时应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和各种资源,无论这些信息和资源是本地的,还是远程的。信息技术的这种发展形式,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形式,是对传统厅的一种扩大。所以,可以说这是基于信息空间的社会智能工程,即Cyberspace-based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Social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是信息社会条件下对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一种具体化,这一方面意味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速猛发展,为实现这个巨型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和工作空间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切实可用的方案,需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构建一个分布式系统,从而实现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

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特性
(1)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人始终起着指导作用,让应用者回到现实社会人和人的交流中。

(2)面向网络。提供现代最可靠的和容易应用的基于Web的协同工作平台,可应用于需要广泛交流沟通的所有企业、机关、研究单位等。

(3)资源共享。实现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知识共享。

(4)即时跨平台协作。从Window延伸到Mac、SunOS和Linux,做到“同步研讨”巨型智能系统的体系无所不在。

(5)多媒体接口设计。可以应用即时语音交流、手写汉字识别、指纹识别(用于身份认证)、视频会议等多媒体手段。

(6)结合知识管理。体现知识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实现民主集中的工作空间。

在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信息系统中,人和信息系统的交互作用是通过各种感知手段、多个信息通道,以多维信息的方式进行的。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上面论述的多通道组成的交互信息系统:首先是多通道的物理实现,对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视觉设计三维的显示器,它们将成为组成灵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是多通道信息的集成和融合问题,输入、输出通道的融合并且激活、集成、融合为需要的信息。通过多个通道互相弥补信息的融合,提高感知确切性,灵境技术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这对于人的创造,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方面,都有极其关键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建立虚拟现实的环境,起到虚拟和现实互相弥补的作用。

信息时代的交互与发展
随着当代信息物理系统的迅速发展,我们正全速迈向一个崭新的信息物理社会,未来融合人、物、机器智能的信息服务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憧憬和期待。

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对“语义”进行过研究,提出了“语义、句法模式识别”。当前从系统的角度讨论语义的产生,对于研究面向未来信息物理社会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长期以来,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搜索可以让计算机具有或部分具有人及其他生命具备的智能的方法。从符号逻辑、神经网络到统计学习,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模型、算法以解决分类、识别、推理、搜索、控制、规划、创造等各种智能计算问题,并在很多领域得到实际应用。智能计算的中心目标是能够让机器理解人赋予对象的语义。当我们赋予对象的语义可以应用模型来清楚地表达时,机器做得很不错,甚至超过了人的能力。

但是当代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问题,需要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力求涌现“社会智能”,这种“社会智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互。交互是智能生命系统的一个广泛存在的重要特征。交互是信息传送的过程,是系统演化的基础。交互过程是开放的,不但包括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还包括反馈。交互过程是对等的,系统任何一方都可以发起交互。交互过程是局部的,由系统某个部分的节点参与,不能够保证获得全局信息。交互过程是动态的,交互中会有节点退出或新的节点加入。交互过程还可以有其他许多特性,如因果关系、并发关系等。虽然还不能够确定交互到底在系统的演化和智能浮现中起到何种作用,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交互是自然智能系统的一个显著功能*。

社会分工越来越趋于细化,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交互来获得更加高效、更好的信息。当系统变得很大时,通常会超过单个个体的掌控能力,系统将分化、分裂,子系统间的交互也成为必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单个个体的智能是有限的,交互是个体智能的扩展,是社会智能涌现的重要过程。

从系统的角度探索交互计算,是探索信息传送的开放性、对等性、局部性、动态性等特性与系统的计算能力、计算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是探索信息物理社会构建大规模分布智能信息系统的可行构建方法。这种方法体现在现代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构建之中,这也正是综合集成研讨体系能够成为当代科学决策的根本特性。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可操作平台
方法论是一个理论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之学说。科学方法论是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从认识论上其适用范畴更加广泛,从功能性上应该有可操作性,从作用上能够达到所要求的目的。在人类发展史上,西方世界的科学、工程、技术以迪卡儿、牛顿为代表,创立并且实践了培根式的还原论,追求基本性定律,所以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在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还原论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原论方法只适用于自上而下分解,研究会越来越细,但是自下而上却回不来,回答不了整体问题,尤其是解决不了自下而上作为系统关键特性的“涌现”问题,正如一些科学家,如李政道、贝尔塔兰菲认识的,最终要整体统一,强调从系统的整体上来进行问题的研究。正是钱学森在世纪之交,以雄厚的技术、工程实践基础和多科学交叉研究的前瞻性学术思想,提出了系统论,进一步发展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及其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进而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可操作平台,并在我国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上发挥着科学决策作用。这一事实表明,源自系统的科学、智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面对社会经济、国防建设和应对灾害的要求,在吸取相应自然和人文信息和变量的基础上,为解决这些自然和社会问题服务。这里我们可以告慰钱学森先生,他的学术思想和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着先生崇高的理想。

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

目录
引言
第1章 认知、思维和智能
1.1 认知科学的发展
1.2 有关思维研究
1.3 飘扬起独一面旗帜
1.4 人—机结合智能的科学
1.5 集体智慧和社会智能
1.6 智慧涌现
参考文献
第2章 机器智能的发展和应用
2.1 机器智能的发展
2.2 机器智能和控制系统
2.3 机器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
2.4 智能系统及其应用
2.5 以人为主的计算机识别
参考文献
第3章 非结构化问题处理和概念系统结构
第4章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第5章 基于Cyberspace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第6章 面向社会智能的知识交互
第7章 面向研讨环境的非结构化Web信息处理
第8章 综合态势分析与群体决策
第9章 人—机结合的社会智能
第10章 基于Cyberspace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支撑环境及其设计
第11章 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实践
第12章 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学术影响及发展展望
附录 司马贺(Simon)教授致钱学森教授的信
后 记

时间: 2024-10-24 23:02:58

《社会智能与综合集成系统》目录—导读的相关文章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导读

目 录前 言 第1章 Android简介1.1节Android的发展历史1.2节Android系统进化史1.3节Android和iOS系统对比第2章 Android地下产业链分析 2.1节钱从哪里来2.2节安全的发展趋势第3章 理解Android系统第4章 Root你的设备第5章 APK静态分析第6章 ARM汇编速成第7章 APK动态分析第8章 动态注入技术 第9章 应用加固与渗透测试第10章 系统安全措施第11章 内核攻击与防护附录A ARM指令集附录B ARM伪指令集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目录—导读

作者简介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 周圣韬,曾任职于金山.360公司做Android开发.安全审计工作,现在为百度手机助手客户端高级开发工程师. 专业书评 出一本安卓系统安全方面的书,挺不简单的!360是做安全的,周圣韬从360出来还能做安全方面的事儿,说明他跟360还有缘分.这本书我仔细看了一下,挺全的,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 --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知名天使投资人,周鸿祎 本书卖点 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知名天使投资人,周鸿祎推荐 36个功防案例的实战演示,详细剖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8章8.节什么是Hook技术

第8章 动态注入技术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 我们在讨论动态注入技术的时候,APIHook的技术由来已久,在操作系统未能提供所需功能的情况下,利用APIHook的手段来实现某种必需的功能也算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在Windows平台下开发电子词典的光标取词功能,这项功能就是利用Hook API的技术把系统的字符串输出函数替换成了电子词典中的函数,从而能得到屏幕上任何位置的字符串.无论是16位的Windows95,还是32位的Windws NT,都有办法向整个系统或特定的目标进程中"注入&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2章2.1节钱从哪里来

第2章 Android地下产业链分析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 目前Android设备已经遍布全球,人们就会想着各种方法从这海量的用户里面捞取利益.创业者们会想着如何做出一款让大家都喜欢的.解决大家实际问题的 App:游戏开发商们想着如何让Android用户将自己的碎片时间都用在玩自己所开发的手机游戏上:手机制造商们想着如何让自己所生产的Android手机销量更好:而黑客们,却想着怎么样用自己的技术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利益. 如果你还认为黑客们的手段就是拨打欺诈电话.发送欺诈短信,那你就落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2章,第2.1节钱从哪里来

第2章 Android地下产业链分析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 目前Android设备已经遍布全球,人们就会想着各种方法从这海量的用户里面捞取利益.创业者们会想着如何做出一款让大家都喜欢的.解决大家实际问题的 App:游戏开发商们想着如何让Android用户将自己的碎片时间都用在玩自己所开发的手机游戏上:手机制造商们想着如何让自己所生产的Android手机销量更好:而黑客们,却想着怎么样用自己的技术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利益. 如果你还认为黑客们的手段就是拨打欺诈电话.发送欺诈短信,那你就落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1章1.1节Android的发展历史

第1章 Android简介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近年来我们对"Android"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Android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今Android不仅仅意味着一台手机.一部平板电脑,也可能是一台电视.一只手表.一部智能汽车.一副眼镜.然而,在一个生态系统形成的同时,总会有一群人希望通过一些不常规的手段谋取利益. 本章主要从Android黑色产业链与破解人员的动机来分析Android的安全问题. 1.1 Android的发展历史And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1.1节Android的发展历史

第1章 Android简介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近年来我们对"Android"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Android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今Android不仅仅意味着一台手机.一部平板电脑,也可能是一台电视.一只手表.一部智能汽车.一副眼镜.然而,在一个生态系统形成的同时,总会有一群人希望通过一些不常规的手段谋取利益. 本章主要从Android黑色产业链与破解人员的动机来分析Android的安全问题. 1.1 Android的发展历史And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1章,第1.1节Android的发展历史

第1章 Android简介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近年来我们对"Android"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Android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今Android不仅仅意味着一台手机.一部平板电脑,也可能是一台电视.一只手表.一部智能汽车.一副眼镜.然而,在一个生态系统形成的同时,总会有一群人希望通过一些不常规的手段谋取利益. 本章主要从Android黑色产业链与破解人员的动机来分析Android的安全问题. 1.1 Android的发展历史And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2.1节Android应用程序概览

2.1 Android应用程序概览 Android开发秘籍(第2版) Android应用程序包含的功能五花八门,比如编辑文本.播放音乐.启动闹钟或是打开通讯录等.这些功能可以被分类对应到4类Android组件之中,如表2-1所示,每一类都对应一个Java基本类. 每个应用程序都由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组件组成.当要用到某个组件时,Android操作系统就会将其初始化.其他应用程序在指定的权限内也可以使用它们. 随着在操作系统中展现多种功能(有些功能甚至与预期的应用程序无关,如呼入电话),每个组件经历了

《Android安全技术揭秘与防范》—第8章8.3节HookAndroid应用

8.3 HookAndroid应用 前面我们介绍过Cydiasubstrate框架提供在Java层Hook的能力,其中主要是提供了三个比较重要的方法,MS.hookClassLoad.MS.hookMethod.MS.moveUnderClassLoader.三个方法的具体介绍如表8-2所示. 几个方法的具体参数与返回值,我们可以看如下的方法具体定义. * Hook一个指定的Class * * @paramname Class的包名+类名,如android.content.res.Resou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