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15日,我有幸出席了在首都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简写为BRF)”。有关论坛的盛况和意义,已有大量报道。作为从事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与众不同的感受。
令人格外兴奋的是,高峰论坛内外人们的所思所想,竟然是如此和谐合拍!这里报道出来,也算是会内会外的一种相互激励吧。由此也不难看出:“一带一路的倡议”真是赢了天时、地利、人和!
人工智能受到高度关注
我参加的是高峰论坛的“智库交流”主题。这一主题的发言者之中,大都是各国的高层政要,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捷克前总理帕鲁贝克,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主席桑顿,欧盟-亚洲中心主任卡梅论,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基图伊,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等,总之几乎没有一张熟悉的科技同行面孔。
可是,在许多发言中,人们都情不自禁地谈到了“人工智能”话题。他们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要充分注意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作用,要把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现代化的体系,才能帮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此前曾有提案指出:人工智能不同于那些“只具备局部功能”的技术,它是“全面模拟人类思维和操作能力”的技术(虽然目前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它是当代最先进最通用的社会生产工具体系,它与高素质水平的劳动者及各种劳动对象一起,构成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将全面彻底改变国家的科技、经济、社会、民生和国防的面貌,这就是“智能化”。因此,只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安排一个人工智能科技专项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升为国家的根本性全局战略。我国应当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启动“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国家战略。
当前,社会上对于人工智能存在很多误解,认为人工智能很快就会全面超越人类,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其实,这些观点更多的是想象,缺乏科学的依据。实际上,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工具,是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我们应当毫不犹疑地推进智能化战略。
实施“智能化国家战略”,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智能科学技术特别是它的基础理论,实现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时一定要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就要大力抓紧对于在岗人员的文化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提升的培训。这样,正如马克思所期待的那样:在人工智能机器取代部分人类工作岗位的时候,人们就能顺利转移到“更需创造性、因而更适合人类”的新的工作岗位。这个观点,受到智库交流现场的高度重视。
在BRF智库交流的会议现场,人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球广大智库同行确实与我们同声相祈,同气相求,令人鼓舞!
教育和安全成为重要话题
智库交流的话题原则上没有明确的边界,凡是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问题全都进入了智库的视野。其中,涉及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教育”。发言者普遍认为:伟大的建设事业需要伟大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大军来支持,因此,大力改革现行的教育,更有效地培育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基础。智库交流所讨论的教育问题大体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现行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改革问题,一是利用信息与智能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总之,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教育信息化”问题。
恰好,借此参加BRF智库交流之机,我受北京邮电大学的委托,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组织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承接一带一路网上人才培训任务的申报函”,表示:北京邮电大学是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都有雄厚的实力和积累,愿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网上教育”的先进方式培训各类人才。其实,这不只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意愿,也是广大教育工作的期待。挂靠在北京大学的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就一直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他们都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大批有用的人才。
关于教育观念和理念的改革方面,此前也收到林建祥、马劲松、孟世敏等多位同事的建议。他们一直在潜心探索和亲身实践教育教学的改革,一方面深入研究“认知科学”的基本规律,同时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措施,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努力与智库交流现场的讨论,形成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的交响乐章。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方面,智库交流的相关表达方式是“一带一路建设工程的质量”。当然,安全不仅涉及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涉及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不过,工程质量依然是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会前,北京智慧城市产业商学院的张展先生托我提交一份相关的提案,正好响应了智库交流的这种需求。
国际合作是智库交流的主旋律
智库交流过程中人们不断指出:“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域概念,相反,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框架,随着建设不断取得成功,一带一路建设完全可能扩展到全世界。因此,如何确立国际合作的规则,如何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火伴是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令人高兴的是,就在高峰论坛开幕前夕,我收到“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长李怡章先生的电子邮件,希望我代表他向论坛组委会提交“希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紧密合作伙伴”的意愿函。
什么是“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众所周知,联合国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千年奋斗目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脱贫)”2015年届满到期。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达到目标。于是,联合国又制定了2016-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少有识之士发出倡议:要加大对发展中世界的科技力量投入。于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机构、注册在马来西亚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STIC)”为基础,面向世界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筹建了“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ing World, AETDEW)”,仍然在马来西亚注册。可以看出,“发展中世界”与“一带一路”在地域上高度吻合,因此,能够得到“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的紧密合作,将从科技力量投入上大大强化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保障。
14日下午,当我把这个“合作意向函”提交给会议组织者的时候,他们表示了真诚而热烈的欢迎!
我想,这真是“人心所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造化,它吸引着一切积极的有生力量都互相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投入这场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事业。作为个人,我们能够为这项伟大事业的成功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那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
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文发表时间" 2017-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