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看好中移动充当4G急先锋

中移动在香港启动LTE融合商用网络,迈出了“加速推动TD-LTE产业成熟及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步,但后续的路该如何走仍是一个未知数

香港LTE融合商用网络的启动,意味着中国移动这家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正决心在4G领域展开一次冒险之旅。

2012年12月18日,中移动联合通信设备厂商爱立信、中兴通讯,通过LTE TDD/FDD融合组网的方式,在香港正式启动TD-LTE商用网络。这是香港地区第一个TD-LTE网络,也是全球首个TD-LTE/LTE FDD融合网络。中移动采用这一组网方式,被业界认为它将成为内地TD-LTE快速发展的样本,将加速推动这一制式的产业成熟以及国际化进程。

然而,中移动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香港4G市场证明自己?现在还存有疑问。目前,香港的4G市场上,已有5家电信运营商展开竞争。中移动要想延续自己的梦想,就必须在对手面前证明自己。


 

不轻松的4G之旅

中移动在香港的TD-LTE网络正式投入商用,预示着其经过多年的准备后,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移动觊觎4G已有多年。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移动全面启动4G网络建设。2013年,中移动将在国内100个城市进行TD-LTE设备采购,计划建立超过20万个4G基站,投资总额约1800亿元。

作为中移动的全资子公司,中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于2009年2月开始了4G之旅。当年2月,它通过竞拍获得了FDD-LTE频谱。2012年2月,它又竞拍获得TD-LTE频谱。

出于对4G的眷顾,中移动此后丝毫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2012年4月25日,中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推出4G服务,为客户提供高速移动数据业务,最高下载速率可达100Mbps.2012年6月,它演示了全球首次TD-LTE和FDD-LTE(内地-香港)两地漫游,并展示了融合网络的技术方案。

经过无数次实验尝试后,中国移动最终下定决心采用融合组网的方案,由中兴通讯和爱立信共同承建TD-LTE网络,与2012年4月商用的LTE-FDD网络一道构建融合LTE网络,初期基站数量超1000个左右。据中移动香港公司LTE网络建设计划,到2012年年底,LTE网络室外覆盖可达现有GSM网络的100%覆盖水平,室内覆盖率可达80%水平。

虽然中移动很早就发力4G,但在香港这个竞争趋于激烈的市场上,它似乎没有多大胜算。据了解,目前在香港提供LTE商用服务的共有5家运营商,分别是CSL(旗下品牌:1010、One2Free及新世界传动网)、数码通(旗下品牌:SmarTone)、和记电信(旗下品牌:3HK)、电信盈科(旗下品牌:PCCW mobile)和中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Peoples).

其中,CSL 旗下服务品牌One2Free,是香港第一家推出LTE服务的运营商,它于2011年推出数据卡上网服务。CSL旗下品牌另外一个品牌"1010"于2012 年2 月发布,与HTC合作,在香港推出首部支持4G 网络的智能手机。

据了解,中移动与这些运营商相比的唯一优势是便宜的资费,但最大的问题是网络覆盖差。中移动想要在短期内打响自己的品牌,任重艰巨。毕竟,如果没有网络支持,便宜的资费也很难吸引消费者。

融合组网的背后

作为一个坚定的TD-LTE的推动者和支持者,中移动为何采用融合组网的方案?

在4G技术的演进上,有FDD(频分双工)、TDD(时分双工)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于中移动采用融合组网的方案,中国移动研究院的专家认为,通过融合组网的方式推动TD-LTE网络的规模商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TD-LTE的技术能力得到国外主流运营商的认可。

在他看来,通过融合组网方式的示范作用,将有力地促进国际主流运营商对TD-LTE的使用。目前,国外主流运营商普遍都在建设FDD-LTE网络,如果网络设备共平台、漫游切换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那么TD-LTE与FDD-LTE可以完全以一张网络的形式存在,这将加速TD-LTE在全球的发展。

《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移动在香港启动LTE融合商用网络之前,国际上已有多家运营商开通了LTE融合网络或两张网络的融合运营。从发展趋势来看,融合组网似乎已成为全球移动宽带的重要演进方向。

据了解,欧洲Hi3G公司已在瑞典、丹麦部署并商用了融合网络;日本软银公司在已经商用TD-LTE的基础上同样启动了FDD-LTE商用网络,开始融合经营两张独立的LTE网络;欧洲的沃达丰和E-Plus等公司也都同时拥有TDD和FDD频率,并开通了融合测试网络。

而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近日证实,日本软银正与其谈判,计划以超过1万亿日元的价格收购Sprint约70%的股份。若收购成功,软银通过Sprint实现对Clearwire的间接控制,将推动TD-LTE在美国加快部署,助力TD-LTE在全球市场的部署。日本软银是全球最早大规模部署TD-LTE的运营商之一。

中国移动为了摆脱在TD时代的孤军奋战和产业链形单影只的经营困境,一直期盼在国内能有更多的运营商加入TD-LTE阵营。2011年,中国移动联合日本软银、欧洲沃达丰、印度Bharti、美国Clearwrie等亚、欧、美运营商共同发起成立GTI论坛,商讨4G发展大计。据ABIResearch预计,全球TD-LTE的用户量将从2012年年底的100万增加到2017年的1.39亿。

对于中移动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据悉,融合组网已基本实现了从标准、平台到产品的全面融合。华为、中兴、大唐、爱立信、诺西、阿朗等通信设备厂商都推出了TDD/FDD的共平台产品,TDD/FDD共芯片的产品也成为国内外芯片厂商的研发方向。

在2012年12月18日的发布会上,中兴通讯首次展示了4.5英寸高清大屏TD-LTE智能手机--Grand Era LTE,这是一款同时支持TD-LTE和FDD-LTE的双模手机。
 


 

逆境反击

中移动的4G热情是被逼出来的。业内知情者透露,TD-SCDMA的先天不足,中移动已成为3G时代的失意者。这对一向强势的中移动来说,显然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

为了不让自己沦为配角,中移动只得将赌注押在4G建设上,希望通过提前发力,从而赢得用户认可。TD-SCDMA并没有获得多数用户的认可,这也给了中移动足够的压力去推动4G的发展。希望通过先发优势,保持中移动在行业中的地位,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

据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介绍,公司目前已将TD-LTE的试验城市从7个扩展到14个。2012年年底将建成2万个TD-LTE基站,估计到2013年能建成20万个TD-LTE基站。

2011年10月,中移动为显示自己打造4G网络的决心,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标。针对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青岛、天津、沈阳、宁波、成都、福州等13个城市的TD-LTE无线网络设备进行招标。

随着运营商语音数据化、各类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移动网络视频的兴起等趋势,运营商面临越来越大的无线流量压力。据思科预测,到2015年年末,全球IP流量将会达到泽字节(ZettaByte)的门槛(1ZB=10244GB,10万亿亿字节).而ABIResearch预计,2011年全球LTE基站设备投资额为32.5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有望变成82.5亿美元,2013年将变成147.6亿美元,到2014年将达到236.3亿美元,复合增速高达94%.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移动作为全球TD产业的主导者,建设LTE的动力十分强劲。一方面是自身3G建设落后于国内其他运营商,迫切需要上马4G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另一方面是这次4G建设国外和国内几乎同步,TD产业链有望利用其频谱效率优势获得全球更多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加盟,从而增强TDD与全球FDD抗衡的力量。

对此,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TD-LTE是中国支持的标准,各个部委都大力支持。在他看来,4G和3G的唯一不同就是网速,而且成本也比3G低,这是为何全球争相发展4G的原因。"TD-LTE与FDD-LTE可以共同发展,TD-LTE有节约频谱资源的优势,全球四五十家运营商都在考虑使用。" 李跃说,"它在全世界都将成功。"

据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GSA)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有68家运营商推出了商用LTE服务,全球商用LTE总数达96个。GSA预计,到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会达到152个,并指出104个国家的347家电信运营商已承诺推出LTE.在当前运行的96个LTE网络中,有11个是基于TD-LTE技术。

为应对即将而来的4G浪潮,中移动目前正在排兵布阵。据中移动介绍,公司在2013年的目标是,希望TD-LTE终端的销售达到1亿个,其中智能手机将占到85%.

中移动意欲通过TD-LTE走出3G窘境,在4G市场能否"先下手为强",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一制式的信号穿透力较差,对基站的覆盖密度要求较高,对基站的部署难度较大,对运营商而言成本也较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移动的加入,4G市场将迎来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

时间: 2024-08-30 14:12:06

我不看好中移动充当4G急先锋的相关文章

中联通宣布4G商用后,联通在北京、广东等地开办4G业务

摘要: 自3月18日中联通宣布4G商用后,联通在北京.广东等地开办4G业务.广东联通表示,第一周广东联通收到网上预约约10万人,预约成功后自5月1日起生效. 1.4G/3G一体化资费套餐具体分为 自3月18日中联通宣布4G商用后,联通在北京.广东等地开办4G业务.广东联通表示,第一周广东联通收到网上预约约10万人,预约成功后自5月1日起生效. 1."4G/3G一体化资费套餐"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新用户可直接购买4G号卡,另一种是老用户可预约变更为"4G/3G一体化资费套餐

奚国华:中移动年底4G用户将达7000万基站70万

奚国华:中移动年底4G用户将达7000万 基站70万新浪科技讯 11月13日 下午消息,据香港<信报>报道,中国移动在香港将军澳的环球网络中心今日拉开帷幕,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集团已于9月底完成兴建50万个4G基站,有信心今年底建成70万个.目前集团资本开支可控,基站快速增长,增加4G网络覆盖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中国移动目前4G用户已达5000万户,有信心年底增至7000万户.香港只靠航运及物流业的发展是不够的,经济及社会正在转型至数据及信息化产业,他对香港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奚国华指出,中移

中移动降低4G芯片规格 内地智能机厂商或收益

网易科技讯 12月8日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来自行业消息来源称,为了让中国大陆本土芯片供应商有机会进入4G供应链,国内电信运营商计划降低芯片集规格,因此这将让大陆本土智能手机销售商在推销4G LTE产品时继续享受着在3G智能手机销售时所具有的优势.中移动最初要求芯片集销售商提供的芯片要支持5种模式,并且还要具有10个可使用频段.这5种模式包括LTE/LTE FDD.TD-LTE.TD-SCDMA.WCDMA和GSM.消息来源称,按照这一要求,高通将会从中移动获得TD- LTE芯片大部分订单,而中

中移动借4G谋变 多地抢跑开卖4G手机

未等4G正式发牌,中移动在开展4G业务上的脚步越走越快.11月6日,北京移动在营业厅正式开始销售TD-LTE手机,让人们对4G的关注度再度提升.根据北京移动的计划,消费者在10家指定营业厅购买4G手机,就能更换SIM卡,不需换号就能体验4G网络.事实上,早在北京移动开售4G手机之前,浙江移动.广东移动都已经有所动作.其中浙江移动更是早在今年9月28日就开始在杭州.宁波.温州三地发售4款4G手机.另外广东移动也于近日开启了4G免费体验活动.中移动多地"抢跑"背后,反映的是其急于向消费者普

中移动吃着碗里的4G 看着锅里的固网宽带

文/搜狐IT记者 毛启盈"中移动将获得固网牌照,肯定对电信和联通宽带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位电信员工在与笔者谈起移动插手宽带,显得非常不 平静------土豪来了!据该员工的说法,一旦中移动获得固网牌照,将直接产生两个影响:其一.原本就不赚钱的固网市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价格战".现在中移动就是再不赚钱,前三季的利润估计也在千亿以上(官方数据915亿元有保留成份)有战争的底气:其二.通过宽带夺取他们的用户.电信和联通采用的是宽带捆绑移动号码,中移动正好相反,采用移

中电信加速4G布局:明年资本投入升至457亿元

中电信加速4G布局( 腾讯科技配图)腾讯科技 郭晓峰 11月22日报道随着近日政府和监管部门对TDD频谱规划的确定,4G大战一触即发.目前三家运营商面对4G的态度却颇为微妙.中国移动(微博)在TD-LTE频谱上一家独大,推广4G可谓是不惜余力:中国联通(微博)则显得极为淡定,观望态度十分明显:而中国电信(微博)则显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味.据腾讯科技从相关渠道获悉,在完善4G终端的同时,中电信已开始加大投资力度,今年还将从3G投资里转移50亿元建设4G实验网,使中国电信今年4G投资达到100亿元.

55.5%的网友认为中移动的4G流量套餐不适用

凤凰科技讯 10月16日消息,在凤凰科技推出的"您认为中移动的4G流量套餐是否适用"的调查中,有约55.5%的 网友表示"不适用,我不需要那么多流量",有约35%的网友表示"适用,我需要那么多流量 ",另有9.5%的网友认为"不清楚".截止目前,本次调查共有6736名网友参加.

中移动今年4G投资将超2400亿

网易科技讯 6月11日消息,移动互联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在这一点上,从中国移动对4G的投资就能看出.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今天在出席"2014年亚洲移动通信大会"时透露,今年中国移动将建成50万个4G基站,4G整体投资将超过2400亿元. 这一投资数字,相当于中国移动去年全年营收的38%.按照中国移动的财报数据,该公司去年营收为6302亿元,净利润为1217亿元. 在中国乃至全球,移动互联网的范畴越发宽泛,新的形态往往涵盖三个特性: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比如支付宝.余额宝等等.

中电信明年4G建网将投资457亿 盈利能力下降

[搜狐IT消息](文/毛启盈)近日,投行预测明年中电信的资本开支最大,可达850亿元,其中4G建网费用457亿元,因为竞争对手中移动的数据网络大幅改善,中电信可能被迫要增加4G网络的密度,即建设发放更高频率的网络.而在今年,中国电信的资本开支预计750亿元.在中电信开始首期4G招标后,投行们纷纷预测中电信将在明年大增资本开支以便建设4G,将使得明年至后年的资本开支分别提升11%及14%,使得中国电信盈利能力下降.此前今年9月,中电信向10家电信设备商发出了LTE招标书,正式启动4G建设招标规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