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标陷阱”到“低价圈套”,从“糖衣炮弹”到“偷梁换柱”,某些IT厂商在">信息化建设中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正在令全行业“自食苦果”。本报本期大力推出的3·15专题,
深入采访了数十位不同行业的CIO,总结出IT厂商的“七宗罪”,以敲响信息化建设的“警钟”。
合同陷阱?中标就是中招
罪状一: 瞒天过海
中标=中招?许多CIO在听到这句话时,都会陷入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复杂的合同书面前,CIO要打起万分的精神来,否则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招标陷阱”。
在IT厂商们风风光光地宣传自己又中了一个多么大、多么有意义的标时,可能有些人会看到他们的辉煌,然而,褪去浮华,看看招标对象,鲜有感觉良好的。信息化对一家企业的CEO来说不过是一种工具,但对CIO来说,却是其工作的全部,稍有不慎,CIO们就会跌入信息化的“炼狱”,无法自拔。
老吴是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的CIO。2000年时的老吴还只是公司信息科的一个小主任,手底下没几个人,他们除了检修全公司的IT设备之外,还需要维护和完善一套DOS版的开票程序。尽管后来又找了几个技术人员开发了一个小型的票据软件,但随着企业越做越大,业务越来越多,自行开发的小软件已无力支持。
老吴决定引进商业ERP软件来彻底改变局面。在向公司老总痛陈信息化利害以后,老总很受触动,当下拍板决定由老吴具体负责,在国内进行商业软件招标。
在陪同老总考察了一个多月以后,一家民营公司以其贴切的软件功能、效果不错的样板用户及合适的价格和付款方式“一举夺魁”。
在软件公司销售经理“善解人意”的劝说下,又了解到合同付款采用“10%、20%、30%、30%、10%”的方式,即分别在“一期交付软件,一期、二期、三期实施完成和最后验收”时付款,雄心万丈的老吴一下子签下了3期、总价值500多万元的软件合同。然而,让老吴没想到的是,从在合同上签字的那一瞬间起,他就踏上了一段备受煎熬、身心俱疲的历程。
项目在开始运转时并没有什么异样,那家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带着6个技术工程师,很快就进驻到了老吴他们公司的现场。在安排好办公场所和布置完网络环境之后,项目正式启动了。
开始的工作是调研。老吴和自己的兵开始分头陪对方人员到各个部门去调研。然而让老吴感到奇怪的是,对方人员除了项目经理外,其他几个人很少能问出比较符合食品企业业务的问题来。在经历了一周枯燥的调研之后,项目经理告诉老吴: “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你们的业务状况,以后的工作是撰写实施方案,这阶段我们会回公司完成。”接着,他拿出两张光盘,说: “公司已经让我带来了你们软件的授权和所有安装套件,但是希望您先交纳首期款”。“什么?”老吴一下子愣住了,“50万元,在这样没头没脑的情况下就出手了?”
“我们不是要收到第一期现成的软件才会付款吗?”老吴有点坐不住了。“是这样的,软件交付一期是指一个基本成型的产品,但并非完全和贵公司业务匹配的产品,那些还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配置。这一点合同上是早已说明的。”在项目经理的指点下,老吴重新审视了自己所签的合同,顿时,老吴觉得头开始涨大—“中招了,真是防不胜防啊!”
这是几年前的往事了,但谈起来老吴依然是那样激动。如今,经过几年的打拼和摸索后,老吴所在公司的信息化已经做到了同行业的前沿。总结“中标就是中招”的经验教训时,老吴深切地感到,“招标并不是简单地签署合同,签合同只是项目本身‘万里长征’路的开始,CIO们不仅要具备技术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招标经验,前期仔细地考察投标商,之后细细地审查合同,都是为以后项目的成功奠定基础。”
低价高质?超值产品是“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