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继去年发出技术泡沫令初创企业承受太多风险警告之后,Benchmark的合伙人Bill Gurley又在上周高盛举办的技术会议上再度发声,称传统公开市场的投资者涌入私有市场会带来风险,令所谓
继去年发出技术泡沫令初创企业承受太多风险警告之后,Benchmark的合伙人Bill Gurley又在上周高盛举办的技术会议上再度发声,称传统公开市场的投资者涌入私有市场会带来风险,令所谓的独角兽公司“私募IPO”定价扭曲。
去年Bill Gurley提出泡沫论的依据是初创企业融资额度越来越大,烧钱速度越来越快,还带动了周边产业价格的飞涨。现在他的关注点则更加具体地放在了两个角色上面:初创企业中的独角兽公司和传统VC新的对手—共同基金、对冲基金以及投行。
传统上共同基金等往往是公开市场的投资者,但是在技术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这些资金开始进入私募市场。而担心错失机会的情绪又使得更多的资金涌入,别人都投,你投不投?难道就这么袖手旁观?
这种害怕错失机会的情绪可以理解,正是由于这股情绪导致了众多独角兽的诞生。2014年的独角兽俱乐部成员达到了创纪录的68家(华尔街日报的数据是73家),其中包括19家中国公司。而2013年这个数据是38家(华尔街日报数据为41家),1年时间将近翻番。
Gurley称,许多投资者已经把超级独角兽当作上市公司来对待,甚至动用通常为购买IPO股份保留的款项来进行投资。对冲基金、共同基金、银行开始成为新的投资主力,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数据,29家投资了5家以上独角兽公司的投资者当中,只有一半是传统的VC,其余都是TGM(投资了12家独角兽公司)之类的机构投资者或者英特尔、Google之类的战略投资者。对于传统公开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进入这个市场属于在IPO之前更早介入;而传统的VC也更多地介入了这些更晚期阶段的投资,从而诞生了一个所谓的“私募IPO”市场。
此前对业界不理性行为提出质疑的Gurley对众多投资者挤进“私募IPO”市场感到非常担心—他担心共同基金等新进入者不熟悉该市场,无法正确权衡这些独角兽公司的风险,未能意识到独角兽未必就能保证取得成功。根据Cowboy Ventures的统计,独角兽公司平均需7年以上才会发生“套现事件”,当时分析的公司中还有1/3者仍未上市。成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冲刺—变现之路漫漫。
Benchmark的策略是更早寻找机会,逐步削减规模。这是通过自己实践做出的判断—Benchmark 1999年募集的9亿美元资金用了大概10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正回报。2006年,该VC决定今后要把投资仅限于A、B轮这些早期阶段。随后又逐步削减了基金额度,去年的融资额已降到4.25亿美元。
当然,Gurley知道,在目前的市场氛围下,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派。真理是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呢?也许只有到了泡沫破裂的时候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