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杜燕)中国宇航员已漫步太空,那么,普通人何时可以“遨游太空”?北京市政协委员陈善广24日透露,中国预计十年内完成空间站建设,届时,普通游客将可登上空间站,实施私人太空旅游。
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24日在北京“两会”上表示,通过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施,中国目前已基本掌握近地轨道的关键技术,包括多人多天飞行技术、天地往返技术、交会对接技术、出舱活动技术等。在2018年开始建设空间站之前,中国将通过空间实验室计划,重点解决人的中、长期驻留的关键技术问题。
他指出,中国预计十年内完成空间站建设,这样,中国将拥有一个长期在近地轨道运行的空间站,不但可以广泛开展空间的实验,包括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空间物理等实验,普通大众也将有机会作为游客,造访空间站。
谈到探索宇宙,他说,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目前资源紧缺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要寻找空间资源,获得新的能源、新的技术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各国都在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
他称,中国在建设好空间站后,将实施多项空间实验,比如晶体生长、新材料、特殊加工、工艺,新的资源为人类所用。另外,空间站也是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实验站,为深空探测提供了一个中继性的实验平台。因为宇宙的其他天体上有很多不可估量的资源,像氦3是核聚变发电的主要原料,在地球上分布极少,据保守估计月球上至少有上百万吨,可保证地球一万年的能源供应。
过往人们说“造导弹的不如卖鸭蛋的”,陈善广称,现在国家很重视航天事业发展,该领域科研保障、人员物质待遇等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也聚集了多领域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这是今后航天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他指出,一些航天大国的航天事业近年出现衰退,与人才流失、投入减少有关,这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今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稳定的人才队伍,仍需要加大科研投入,但是目前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性研究投入量仍比较少,而是过多偏向成果转化方面、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
谈到神舟十号,陈善广表示,目前任务的各项准备,包括航天员选拨以及训练进展顺利。
对于日前荷兰公开招募4名志愿者作为人类先遣队于2023年登陆火星,且不包括把人送回地球,陈善广表示,各个国家对火星感兴趣,是因为火星与地球结构和环境比较接近,有可能具备生物生长的条件。因此,探测火星表面、火星是否适合人类生存,均需要研究和试验。
不过,他指出,火星探测挑战依然巨大,需要人类在地球-火星的运输往返、辐射防护等诸多空间技术以及人的生存和生活保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即便有些志愿者愿意“不回来”,这表达了人类对未知探索的理念,但作为科学家,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人安全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