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易趣真的败了。
易趣败了,最大的赢家是淘宝。
据正望咨询日前发布的《2007年中国网上购物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网购市场,淘宝的份额高达74.7%,拍拍为3.7%,当当为2.9%,易趣为2.1%,卓越为1.8%.而就在此前,易趣的老东家eBay的新任掌门人也正式承认,eBay在华投资已经失败。
短短五年时间,易趣由顶峰跌入低谷,而淘宝则居来居来,成为网购市场新的王者,绝对的王者。这一升一降,也是五年来我国网购市场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
易趣败了,败得真的很惨。而淘宝胜了,胜得也是光彩夺目。这场较量,与其说这是易趣与淘宝的较量,还不如说这是各自东家之间的对垒,是阿里巴巴与eBay之间的争峰。
五年前,易趣先入为主,是我国刚刚起步的网购市场的领军人物。而淘宝则是一个新兵,一个追随者。2002年,eBay向易趣网战略投资">3000万美元获得其33%股份。2003年又投资1.5亿美元,收购易趣(美国)公司的剩余股份,完全控股。2005年,eBay又宣布向中国市场投资1亿美元,用于诚信及安全的建设。由此看出,易趣在这些年花钱不少,但却是屡加屡败,市场份额不断下滑。2006年,无奈之下的易趣与TOM成立合资公司TOM易趣,试图止住颓势。
但是,狠铁不成钢,越是努力,易趣就败得越快,败得越惨。这是为什么?
其实,从当年eBay入主易趣,邵亦波下课的那时起,易趣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在2004年,成立不到一年的淘宝网就就在流量、CISI网络人气指数等多项指标上超过了易趣。
易趣的失败,不是其不努力,易趣其它比谁都努力,比淘宝也更努力。易趣投入的资金也是一笔接一笔,比任何一个对手都大方。拨开乌云,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易趣的失败根源在其运营模式,败在其水土不服,败在其管理不利等方面。
从eBay入主易趣那一刻起,易趣就开始变味,变得没有中国味了,变得过于美国味了。eBay在美国的收费模式,到了中国市场却是应者廖廖,无人喝彩。与其同时,淘宝网高举免费大旗,采用了“免费+贴近本土用户”的运营方针,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卖家与买家,在人气、流量、品牌知名度方面迅速超过易趣。免费更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适合网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对这一点的理解,易趣似乎有点过晚。4月14日,易趣宣布承认淘宝卖家的信用等级和记录,并承诺将提供“免费VIP客服、免费开店、免费推广”,向后者的网上店主们发出“搬家号召。
易趣效仿淘宝,承认淘宝的服务模式,也就是在宣布自己运营模式的失败。
惠特曼接管易趣以来,不是把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交给熟悉中国市场的本地管理人才,而是动辄插手干预,几年内频繁换将。从邵亦波到郑锡贵,到吴世难,再到王雷雷,易趣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管理层,因此也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战略规划,在与对手淘宝、当当的比拼中,易趣自然是缺乏长远之计,习惯于使用权宜之计。
另外,易趣的失败,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就是eBay品牌对易趣的不利因素,按理说,易趣依靠eBay这颗大树,应该会沾大光。但实事却恰恰相反,ebay强大的光环,使易趣暗淡无光,缺乏自我品牌感召力,使用户只有有eBay,不知有易趣。另外,这些年eBay也是屡屡失手,在与亚马逊的比拼中,市场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今非昔比,无暇顾及水深火热之中的易趣。
易趣,无疑是败了,败给了淘宝,败给了曾经的追随者。易趣,能否死而复生,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