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云不止一次说过阿里巴巴从来不会做银行,只会用互联网的方式弥补银行的不足。但据《中国经营报》的消息,阿里金融已经正式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交成立网络银行的申请。而相关部
马云不止一次说过阿里巴巴从来不会做银行,只会用互联网的方式弥补银行的不足。但据《中国经营报》的消息,阿里金融已经正式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交成立网络银行的申请。而相关部门已经听取阿里金融的回报,开始着手研究“网络银行”。
据相关人士透露,网络银行其实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银行,没有线下的实体服务网点,也没有总分支组织机构,所有业务全部基于互联网技术展开。此次拟成立的阿里网络银行注册资本为10亿元,提供小微金融服务,业务范围涉及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
事实上,阿里金融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完全有能力通过数据和技术能力,处理大规模的金融行为。基于于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网站客户留下的大量交易数据,阿里金融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完成银行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贷款业务。为此马云曾表示,“阿里会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
我们在《阿里巴巴金融二三事》曾经提到过,回归当前的监管环境,阿里小贷确实是不大可能做银行。主要的依据是《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贷款调查应以实地调查为主、间接调查为辅,采取现场核实、电话查问以及信息咨询等途径和方法。”这样等于是扼杀了阿里大数据的优势。被除去武器后赤手空拳的阿里,即使申请了银行牌照,也很难和其他大银行一决高低。
由于没有银行牌照,阿里金融就不能够吸储,这注定它无法将盘子做得很大,只能利用资本金进行放贷。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阿里金融目前面临的最大发展障碍是金融制度。不过一旦金融制度改革,阿里拿到吸收存款的资质,那么其和银行就没有根本性的差别了,唯一的巨大差别或许就是阿里是站在数据云端做生意,拥有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
不过网络银行和虚拟运营商一样,基本都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前景并不明朗。
附:阿里金融发展史
阿里小贷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数据积累期、经验积累期以及独立发展期。

数据积累期(2002~2007年):阿里巴巴通过“诚信通”、淘宝等产品积累原始商户数据,为小贷风险管理打好基础。
阿里巴巴在2002年3月推出了“诚信通”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会员的国内贸易。阿里雇了第三方,对注册会员评估了下,把评估结果连同会员在阿里巴巴的交易诚信记录展示在网上,帮助诚信通会员获得采购方的信任。在2004年3月份,阿里巴巴又推出了“诚信通”指数,用以衡量会员信用状况,这也成为了阿里巴巴信用评核模型的基础。同时在B2C端,淘宝规模大幅增长(至07年时交易量已超过400亿),这也为阿里巴巴累积了大量数据。
经验积累期(2007~2010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深入合作放贷,同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数据库以及一系列风控机制。
2007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合作先后分别推出“e贷通”及“易融通”贷款产品,主要服务于中小电商企业。阿里巴巴相当于银行的销售渠道及信息提供商,帮助银行评估信用风险的同时也拉了一堆潜在借贷者,同时也想着帮助电商企业融资得以进一步成长。但是小电商们大多还是达不到银行的门槛,据说建行和工行也没有从阿里这边拉到特别多的大单。
而后2008年阿里巴巴又推出网商融资平台,云集来自400多家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2000多名风险投资人。
这些都是它在贷款领域的初步尝试。
独立发展期(2010年至今):2010年阿里巴巴开始自建小额贷款公司,以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阿里巴巴于2011年正式中断与建行、工行的贷款合作,独立发展。
阿里巴巴于2010年及2011年先后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6亿及10亿元。阿里小贷正式成立,开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宝或阿里巴巴上的电商企业放贷。
其后阿里小贷进行了多轮资产证券化项目,扩充了它的贷款额度。12年嘉实基金子公司等参加了阿里小贷证券化的项目。13年7月阿里与万家基金子公司的证券化项目借助诺亚财富完成募集。同月,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证券化项目获批,将在交易所挂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