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见习记者 熊野
互联网不仅是造就富豪的摇篮,也是诸多经济运行模式创新的重要平台。如今,在欧美盛行的RTB(实时竞价)广告模式,开始在国内起步。
不过,虽然这种新兴互联网广告模式逐渐被业界认可,但是由于其获取用户信息的方式是跟踪网民网络浏览数据,“窃取个人隐私”的质疑也正在逐渐发酵。
网购达人刘曳(化名),平时上网时间多在淘宝溜达。最近,她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当她在淘宝上购买甚至仅仅搜索了一项商品如女性内衣后,接下来,无论是上网看电影还是打游戏,甚至浏览网页,旁边的广告框中显现的都是刚刚搜索的女性内衣广告。
“为什么会出现明显针对我的广告,难道我电脑被追踪了?”刘曳说,她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常常遭遇类似的情况。
被跟踪了
网购后同类广告缠身
刘曳是否真的被跟踪了?
为一探究竟,商报记者登录优酷、迅播等视频网站和新浪、雅虎等门户网站,发现其广告栏中的广告不一而足,有网游、女装、化妆品等。不过,当记者在淘宝网输入“男鞋”、“汽车”等字眼浏览2分钟后,再次登录上述网站却发现,在同样的广告位置,广告内容已变成了记者浏览过的男鞋和汽车坐垫、汽车内饰等广告。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当记者向优酷、新浪等网站客服咨询时,对方均表示不清楚这种情况。
“其实,这是RTB广告模式的一种应用形式。”某上市公司IT技术人员刘健告诉商报记者,RTB,中文翻译为实时竞价,是一项新兴的广告推广技术。当我们在网上购买或搜索某项商品后,谷歌等互联网企业的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可通过跟踪、分析网民电脑中的cookie文件获得这一信息,并向各DSP(需求方平台)发送广告需求,DSP通过平台实时竞价,价高者即可获得广告推送权利。紧接着,该平台会继续跟踪你的网络行为,在你接下来的浏览过程中,适时地将DSP的对应广告推送到你眼前。
“过程看似复杂,其实整个过程都是通过软件自动完成,一次流程仅需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刘健说。
市场很大
网络巨头纷纷抢占RTB
“这是一种很精准的广告推送。”刘健说,精准掌控网购者的需求意向,让商家有的放矢。
国内最大DSP服务商之一品友互动CEO黄晓南也撰文指出,对互联网广告而言,数据将会推动RTB更加快速地发展,数据营销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广告主具体的营销方案中,并逐渐替代传统的网络营销方法。
诚然,RTB广告模式已在欧美市场风行。据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广告客户用于RTB广告的费用超过3.5亿美元,去年则高达8.23亿美元。据IDC预计,到2015年,基于RTB的展示型广告数额将快速增长,美国将达71%、德国达99%、法国达103%、英国达114%。
IDC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RTB展示广告市场规模达2000万美元,2013年,中国的RTB购买支出将增长300%,达到8300万美元。而在互联网分析师谢文看来,这个规模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他说:“现在RTB模式在中国才刚起步。”
2012年,淘宝的Tanx广告交易平台已逐步形成规模,谷歌、腾讯等也开始踏入广告交易平台市场。有消息称,百度也计划2013年推出广告交易平台。不过,百度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宋广苹在回复记者时表示,并不清楚这一情况。
遭遇质疑
牟利方式泄露个人隐私
市场很大,RTB模式看起来前景广阔。然而,这个商业价值看起来不错的模式,其获取网民信息的方式却遭遇质疑:跟踪用户网络浏览数据,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我们去过什么网站,呆了多长时间,浏览了什么内容,发表了什么文字,一切信息,都被记录在Cookie当中。”刘健告诉记者,广告交易平台就是通过对网民电脑中的Cookie文件进行跟踪与分析,获取了网民的信息。
“不能保证广告交易平台仅仅是获取了用户数据,还有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都可通过Cookie得到。”刘健说,更重要的是浏览器的数据记录是全程连续、不中断的。从网民打开网页到离开网络,所有的过程Cookie都有详细的记录。这种方式,就好比在日常生活中,有个人暗地用摄像机记录下你每一分每一秒的动作,并展示到一个对你感兴趣的人面前。
“如果广告交易平台在没有征得网民同意,利用技术手段收集网民的消费数据,了解其消费倾向、消费爱好,这就涉嫌侵犯网民的个人隐私。”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吴春燕认为,RTB广告模式确有侵犯网民个人隐私的嫌疑。
“现在互联网界,确实存在买卖用户数据的现象。”易观国际互联网分析师张帆告诉记者,不过,RTB模式针对的是一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而非个人。“不能绝对地说,跟踪用户网络浏览数据就是侵犯隐私。”互联网分析师谢文也表示,广告交易平台对用户数据的跟踪是由电脑自动完成,相关文件仅是一份提供给电脑分析的数据。“它是一种统计方式,只有机器才知道你是谁”。
但某DSP公司曾公开表示,在其人群数据库中,仅人口属性标签,又可按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学历、关键人生阶段等6个维度进一步细分,而这些维度还可进一步细分,可达7层之多。
纵深
RTB在生存与
隐私泄露间走钢丝
一边是业界颇为看好的新兴互联网广告模式,一边是网民对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担忧,RTB广告模式面临多重挑战,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现在,已经有互联网公司向用户提出了对跟踪Cookie的选择,用户可选择被记录或者不被记录,这是对用户的尊重,值得提倡。”谢文认为,消除网民对RTB模式的疑虑,更多还需要整个行业的自律。
目前,绝大多数浏览器也推出了类似“清除浏览历史”、“清除用户数据”等功能,以有效避免“被跟踪”。
2011年,苹果在新版safari浏览器中增加了反跟踪隐私保护工具。
2012年,微软宣布,在IE10浏览器中,将“禁止跟踪”作为默认设置,并自动清除能用于追踪的Cookie信息。
随后,360、火狐浏览器也推出了“禁止跟踪”、“隐私浏览”、“清除当前历史”等功能。
RTB广告模式不仅面临浏览器“反跟踪”的遏制,政府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严厉,也让其运转可能遭遇限制。
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已颁布法令,禁止第三方广告平台使用Cookie获取用户信息。
在国内,2013年2月1日起,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式实施,对个人敏感信息,相关单位在收集和利用前,必须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的授权。
重庆浩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喻光明告诉商报记者,虽然指南仅是个指导性意见,不是法律法规,不具备强制力,对打击利用个人信息犯罪还不具有威慑性,但是对将来的立法有借鉴指导作用。
“现在类似于RTB模式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不胜枚举,比如买房、买车、办理银行卡等都有个人信息登记,目前这些渠道才是泄露个人隐私的重灾区。”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分析师无奈地表示,RTB广告模式在中国刚起步,说它侵犯隐私“帽子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