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能够帮您轻松删除一切网络负面信息!”随着“3·15”这个特殊的日子的临近,一部分企业在为投诉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些号称能轻松删帖的“专业删帖公司(他们自称为网络公关公司)”生意明显火爆了起来。(人民网,3月13日)
随着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各种“删除负面信息”的生意日渐红火,“删帖”价格也水涨船高。报道指出,负责“删帖”的所谓网络公关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标题或网页中含有“3·15”的普通负面帖子已经升格到2000元起价,而平日即使删除知名网站的同类帖子也就千元左右。看来在“消费者权益日”的重要节点上,商家还是挺在意自身产品和公司的“美誉度”的,这从“删帖”公司生意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商家需要消除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删帖公司”则具备“网络公关”删帖的巨大能量,供求双方一拍即合,“删帖”生意的火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殊不知,一方“花钱消灾”,一方“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把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践踏在泥淖中,这才是最自私和残忍的。
然而,“删帖”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的万灵丹。删除“负面消息”只是暂时把不利于企业的消息捂住了,“删帖”其实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删除帖子而非提升产品质量,首先是欺别人不知情,不过是在欺骗消费者权益、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路上再蹒跚几步而已,最根本的则是自欺,终会把自家企业一步步送往倒闭的深渊。对于商家来说,服务或者产品的质量是立足之本。商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质量差,即使把那些“负面”的帖子通过强力删除,蛮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消费者对服务或商品质量有切身的感受。删除不利于商家的帖子,虽说可以暂时欺瞒部分消费者,商家又不致力于切实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早晚会被消费者抛弃。某品牌火腿肠屡遭消费者投诉,不是积极回应并提升产品质量,而是致力于网络删帖;某网络商城出售商品以次充好,无视消费者利益诉求;个别政府部门面对群众的“质疑帖子”不但不积极回应反而暴力删除甚至开展所谓“跨省追捕”,这些都陷入了自欺欺人的泥淖。
“删帖”陷入自欺欺人的困境,与报喜不报忧的定式思维有关,与家丑不可外扬的自卑有关,更是侵犯公众知情权的粗暴行为,归根结底则是没有社会担当精神的表现。其实不管对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来讲,威信都源自公开透明,源自具有社会担当精神。不可否认,网络上的“负面消息”帖子,有些是谣言,有些则是实情。但不管什么性质,都不能依靠单纯的“围堵删”战略,毕竟悠悠之口难以堵塞。就如治理洪水,也是堵不如疏。对于谣言类帖子,主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推动信息公开透明,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态舆论环境,谣言不攻自破。对于属实的“丑闻”帖子,虽说让当事者难堪,但从实事求是和责任担当的角度来看,勇敢地承认不足并积极加以改正,不论对自身发展还是对公众冀望,都是负责任之举。有缺点和不足并不可怕,只要能够积极面对并加以改正,可怕的是死不认错,错误只会越抹越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暂时的烟雾蒙蔽不了群众睿智的心灵;群众的心胸又是宽阔的,对于改正错误积极向善者是赞许和支持的。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局来讲,“删帖”的权宜之计不可取。只有直面各种帖子和信息,积极主动回应公众质疑和诉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是根本之策。
(文/凌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