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农国际现任董事长兼CEO马承榕于2004年3月从种植西兰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这位超大现代(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农业集团)前高管看到了超大超额的利润率(年均毛利70%,净利40%左右)后终于决定出来自己干。
三个月后的2004年7月,马承榕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了三个西兰花生产基地;在开始大面积种植的同时马承榕开始思考一个许多企业家都想做但之前都没有做好的事情----农业生产工厂化;就是用工业流程化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把农产品的研发、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作为一个工业流程进行细分管理,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出品质和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拆解每个品种每一个种植工序,而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季节又有不同的操作,所以总的流程规范标准就是“品种*工序*地域*季节”的量级的工作,这是一项异常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马承榕执着地追求着!
2005年4月,利农国际从单一种植西兰花扩展到了多个品种,并开始扩展自己的种植面积;但蔬菜生产的成本和土地租金及相关设施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刚发展一年的利农国际肯定不能靠自身的积累实现快速扩张。幸运的是之前一直从事科技投资的红杉资本关注到了利农的生产模式,并且非常认可马承榕的做法;所以利农国际拿到了500万美元,成了红杉资本投资的第一个非科技项目。
有了资金后的利农国际开始了第一轮扩张,将蔬菜种植基地扩展到了靠近消费市场的福建、广东重点城市的周边,如深圳周边的惠州、厦门旁边的漳州泉州和福州旁边的宁德等地。在扩张的过程中,租地又是个难办而重要的环节。在中国政府没有明确土地政策,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没有契约意思的环境下;马承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做法。,先跟乡镇、村委会中比较有威望的人接洽,再通过他跟农民沟通;然后跟每个自愿出租的农户签约,并由干部作证;同时确保每一个农场都有一个从农民成长起来的老总,专门负责跟乡镇、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以确保种植基地的稳定发展和运作。
在做好了蔬菜高质量稳定供应之后,还有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要把种出来的蔬菜买个好价钱。马承榕通过建立互联网信息中心,将各主要地区的大型批发市场的蔬菜价格信息汇总在一起,研究出一年四季各个时期什么时候哪些蔬菜更好卖,什么时候价格最高;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推算在什么时间种哪个品种的蔬菜,种多大量;然后通过标准化的蔬菜种植流程,在该品种蔬菜价格最高的时候推向市场。通过这样的信息中心,还可以辅助决策哪些地区可以继续新增种植面积,哪些地区需要调整种植品种等。
之后的2007年和2008年,红杉资本又对利农国际进行了两次注资,2008年更是携手海纳亚洲投资了3000万美元。通过6年时间的发展,利农国际已经发展成了拥有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河北、浙江等省市的15个农场,共计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并且已经通过温室大棚种植初步实现了蔬菜生产的工业化切割;做好了快速扩张的基础工作。马承榕表示希望今后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提升公司规模。
2010年10月9日利农国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在美首次公开发售(IPO)申请F-1文件,拟以“GAGA”为股票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交易,融资1亿美元。按马承榕持有公司30%的股份计算,利农国际上市后其身价将超过一亿美元,跨入亿万富翁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