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媒体首秀:危机流露还是战略自信?

文/王如晨泛滥的信息与碎片化趋势,导致任何话题的生命周期都只像一阵风。人们顾不得驻足片刻,然后就裹挟上前。随后,过往的问题一再重现。任正非的媒体首秀,就遭遇这样一种尴尬:先是一轮正面追捧,接着一轮质疑轰炸,然后总结一堆概念,走向阴谋论。看似普通的逻辑,言论的深度与维度,跟过去几年几乎没差异。比如,一种流行观点是,任正非出来见媒体,是因为华为军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我的体会恰恰相反。多年来,任正非与华为虽然对外传递很多信心,尤其是多篇重磅文章,引发业界瞩目,但在我卡那里,没有一篇的内涵比这次传递的信心与自豪更多。我要说,这是一次战略与文化自信,它也包含着任正非个人的理想。在我看来,任正非战略与文化的自信,其来有自:1、华为产业地位、业务模式;2、任正非与华为的商业理念、价值观及文化自信。让我来说说第一部分。可能你觉得我在溢美。比如,这次任正非一上来就明显谈了危机,说前段时间公司挺骄傲,以为行业领先,但经过沙盘推演后发现,全球重大机会点,华为未来可能占不到10%,顿时没了优越感。他其实透着骄傲。注意后一句:
这不是危机,而是假设,假设未来的方向。画外音是:华为有能力预判产业变迁。不是在吹牛。继续体会下一句:为什么我们能行业领先呢?就是我们率先提出管道这个概念,这也是个假设,当时我们还归纳不出大数据这个词。这比别人对管道认识早几年。管道说法已泛滥。它已成运营商的梦魇。OTT模式过了
它们的顶。华为也难免,它业务分三块,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营收占比达70%。这么大比例,OTT模式未来会让它难受。但要说OTT来了,别做这块了,很荒唐。管道化危机不在市占规模,而在业务模式。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仍在持续增长,受益于去IOE化,
中国市场增幅甚至更明显。任正非心里其实很自豪。他说将这块业务视为信息互联管道的铁皮生意,目前,全球能做这铁皮的也就只有两三家,华为处在优势地位,不要老羡慕别人。我都体会到他在得瑟了。我认同他的看法。一种商业模式被OTT,无法延续暴利,但往往会促成巨大整合机会,给后发者若拥有持续的原始创新能力,反而比早期的领头羊更能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我认为这就是华为的战略地位。爱立信、思科的管道化危机其实更深。它们还比华为多两重压力:一是上市公司追求短期效益,微利生意会被所谓投资人视为负资产;二是中国去IOE影响。华为其实迎来许多增长机会。无论任何时候,基础的服务设施都不可或缺。华为这业务已是全球老二,没
有理由弱化自己的优势。OTT虽美,你还是要嫁接在铁皮生意之上。任正非说它是铁皮生意,其实是一种钝感力的战略自信。我这可不是否认华为存在管道化危机,坐守运营商网络业务就能一劳永逸,而是说,首先你必须看到它的战略地位,然后再考虑开脱新的业务模式。任正非早就意识到了。2011年,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独立,后来提出云、管、端发展模式,都是他的意思。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华为做出的危机响应。这个响应很容易被人误解。当华为手机大卖时,外界以为它会成为苹果了。去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570亿,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在我看来,它根本算不上驱动华为成长的核心力量。这跟华为战略定位有关,云管端里,终端固然不可或缺,能创造庞大营收,增加消费接触面,放大品牌影响力,强化入口布局,但它不过华为技术与服务集成的输出窗口,短期只能带来规模效应,缺少利润贡献。而任正非根本就不是一个崇尚规模的人,他在意的是华为的技术立身基石与健康的体质。驱动华为增长的核心力量,我以为是目前的小不点企业业务。2013年,它的营收是152亿,占比不到8%。但是,上周现场访问后,我感受到了一个拥有核心技术、加速渗入政府与关键行业、
贴近民生的华为,未来,它会更像IBM、GE、西门子式的企业,绝不会是苹果。这业务是任正非变革华为的信号,也是他的战略自信的新基点。几年前,他觉察到通信与IT技术的融合趋势,会影响到华为的生存,决意转型。若说当年《华为的冬天》侧重的是管理之道,这次可是从战略高度定义公司命运的。任正非说,未来关键市场领域,华为占比可能不超过10%,有危机,我觉得风险就在于企业业务急需壮大。看一下数据,你会明白。调研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全球企业业务规模将达1.4万亿美元,消费者业务只有2700亿美元,运营商网络业务只有1500亿美元。难怪华为企业业务BG CEO徐文伟说,刚进这块市场时,就像走进非洲大草原,兴奋啊,到处都是猎物。翻2013年年报,华为企业业务占比虽然还小,不过连续三年,同比增幅都接近40%,飞一样成长。我认为,这是华为聚焦核心主业的同时,化解管道化危机的关键途径。要明白,运营商网络业务是总包概念,根本不掌握细分市场,但这次不同,华为开始根据需求定义市场,主动性更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概念,给它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带来许多集成机会。再看一组数据,你会更明白华为企业业务要独立。截至2013年底,华为中国专利达44168项,国际PCT专利14555项,外围专利18791项,储备不逊国际巨头。守着专利不转化,可浪费哦。你可能不知道,截至目前,华为服务器、路由器、数据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在全球市场已有许多斩获,各类行业解决方案,储备已经很深,许多关键产品大幅领先爱立信与思科。呵呵,前几天,浪潮信息因某部门建议银行不要用IBM服务器,股价立马
涨停。其实,华为服务器才是国产老大。企业业务促使华为聚焦拥有庞大企业群的
区域市场。中国大陆当然首当其冲了。东亚、欧洲等地也是如此。仔细想想,任正非为啥这时会见本土媒体,除了开放驱动,那是因为:华为必须进一步聚焦中国,这里有全球最大的企业群。再次强调一下,我这样说不是辱没华为终端。云、管、端模式下,它不可或缺,但在整个华为体系里,更像增值的部分。记得原酷6创始人李善友曾撰文断言说,华为会死。他只谈了华为手机,似乎不了解华为核心业务。不过,他倒是提醒了华为,不要以为手机大卖,就认为这是公司的未来。我坚信,任正非的战略自信,或者说,真正驱动华为走向下一轮竞争的关键力量,在于管道基础发展出的企业业务。让我再说说第二部分。也就是任正非与华为的商业理念、文化自信。说到理念、文化、价值观,外界总觉得太虚。但是,放在充满太多机会主义气质的中国商业环境里,可以说,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前途。任正非媒体首秀对这部分的解释,比例明显高于业务。他谈到了华为不IPO、接班人、人与组织管理的话题,全部触及到外界过往对他的质疑。我个人觉得,这是任正非第一次面向中国媒体集中宣扬价值观与商业理念,明显带有反拨西方商业理念的用意,尤其是反拨西方为投资人利益服务的商业理念。为投资人服务几乎挂在大多数上市公司管理者口中。在我看来,很荒唐。一个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现实中的商业难题,才能达到赚钱目的。为投资人服务泛滥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路径,它其实不过就是IPO造富效应的衍生品。很多人根本不愿面对这一简单问题:一个盈利稳定、同样采用外部机构审订年报,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的华为,为什么非要上市?全球没有上市的著名企业很多,你经常去逛的那个宜家,就没上市。看看上市的那些,尤其是中概股,过去3年多,接连发生私有化。它们给出的理由是美国股市不能反映公司基本面,呵呵。我觉得,这是冠冕堂皇的表达,背后逻辑是这样的:你按照美国IPO条件削足适履、吐血多多地敲了钟,然后就被那个为投资人服务的理念左右了
立场,运营独立性备受考验,不退市,那你就等着机构折腾你吧。浑水们就等着你呢。另一个例子也能说明IPO后的企业危机。斯坦福大学教授沙伊·伯恩斯坦追踪了近2000家上市科技公司后,给出这样一个数字:公司上市之后创新能力会下降40%。难道这不足以发人深思么?当然不是否认IPO的价值。任正非明白这问题致命处。不去IPO,华为员工就容易被腾讯们或者将要IPO的企业挖角,挡不住。但他认为,IPO虽能造富大批员工,但可能会让人越来越怠惰,失去奋斗者本质色彩。我认为他的表达就是一种立场的宣示。任正非的难处,根本就不在于华为IPO,而是在一个造富效应泛滥的环境,如何通过多重激励对冲、转移员工的财富冲动,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打破天花板。这就需要华为澄清自己的战略,并表达出永续经营的信心,否则,几万的兄弟们,怎么会持续卖命的动力呢?光靠金钱诱惑来打鸡血,只能支撑一时,不能支撑一世。我认为,这就是任正非媒体首秀的价值。这是华为战略转折的关口,当它改变直销模式,开始全力借助合作伙伴拓展企业市场、消费端市场的时候,当造富效应弥漫的时刻,任正非必须站出来,让外界看到一个充满战略自信的华为。单纯看任正非的言论,可能有些单薄。如果你将柳传志、马云等人过去一年传递的信息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中国民族企业家一种集体的宣誓。阿里虽被外资渗透,但马云们不妥协、坚持合伙人制的立场,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写出招股说明书,我觉得本身就是在表达一种立场,唯有对企业灌注责任意识,而不被所谓为投资人服务理念左右,它才有真正的未来。柳传志强调的主人翁精神,发动机文化,与此异曲同工。任正非没有直接的口号,但是他身上的某种情结,能在他的一些关键词里观察到:贵州贫苦山区、教师家庭、7兄妹、长子、大学、建筑工程、基建工程兵……让我事后诸葛地总结一下,分析出任正非思维里感性的部分:这是一个对苦难有痛感、坚韧、有危机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这是一个拥有长子情结的人,有强烈的家族、社会、国家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崇尚结构、工程、力学的人,明白罗马不会一日建成;这是一个不易被变动不居的现象界诱惑的人,常体现为强大的责任感与掌控力。我接触过多家台湾企业高管,他们提及大陆企业,让他们敬畏的人,首选是任正非。联发科高管对我说,创始人蔡明介专门组织决策层学习任正非的每一篇文章。郭台铭前不久专门为华为喊号,要求台湾当地对它的产品与服务立即开放,这与他对小米的评价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中国企业家集体宣扬价值观,宣扬商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我觉得不是无所凭依。一个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里,到了涌现全球企业管理标杆的时刻。80年代,日企管理引领风潮,90年代,台企也曾被视为标杆,新世纪里,韩企尤其三星被视作为标杆,在一个融合时代,中国市场有什么理由不能出现引领全球的企业与企管思想呢?那些不熟悉华为主业现状、ICT产业现状,无视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现有地位,纠缠于接班人、IPO,纠缠于股份的等边角的言论,是无法看到一个关键窗口期的华为的。任正非的战略的战略自信,其实正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自信,只是大众、传媒还有些不适应。他们对病入膏肓的西方商业理念的委婉反拨,在这个异化的时代,充满不安的时代,让我觉察到了中国企业、中国产业的巨大机会。

时间: 2024-07-30 08:22:11

任正非媒体首秀:危机流露还是战略自信?的相关文章

任正非的苦难与辉煌:他不愿被审视不屑被争论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和政府做生意的商人能够基业长青.从春秋的吕不韦到清朝的胡雪岩,虽然当家人个个绝顶聪明. 近代,没有任何一家从事对外贸易的公司能够超越国运和时代,远观广州十三行,近看宋氏产业到公私合营,他们曾经运营的茶叶.纺织和粮食加工产业在那个时代的比较优势可能超越目前所有的外贸生意. 放眼世界. 全球科技行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在B2B企业级和B2C消费级两个领域同时获得成功.摩托罗拉曾经在两个领域都有所建树,B2C的辉煌带来的自信推动摩托罗拉挑战铱星运营,但迅速溃败:即使是获得过

任正非:智慧城市的IT向云架构转型

1月13日消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今日在市场工作大会上发表讲话.任正非在讲话中主要讲了三个方面,主要是战略机会.人才培养以及责任. 任正非表示,要敢于在战略机会点上,聚集力量,实施饱和攻击.其中,任正非谈到了华为在全球的终端业务,鼓励终端方面也敢于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同时要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过中高端去带动中低端的销售. 任正非还强调华为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要大力选拔干部,用开放的心胸引进各种优秀人才.任正非还说精英并非是金字塔尖的一部分,而是存在于每个层级.每个类别,有工作的地方

任正非女儿孟晚丹首度面对媒体:或公布华为详细股权信息

[ 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孟晚舟表示,这正是华为危机意识的体现,华为在过去的每一天都在讨论华为会不会倒下,但她认为,唯一能击败华为的风险,来自华为的内部腐败] "我们预计2013年的运营商市场仍然能保持10%的增长,企业业务市场和消费市场具体的数据还在核算中,但应该也能有10%以上的增长." 昨天,华为CFO孟晚舟在接受部分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华为在2013年销售收入仍然能够继续增长约10%~20%. 尽管整个电信行业业绩惨淡,但华为仍然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孟晚舟表示,未经会计师事

首次直面国内媒体 任正非究竟想表达什么?

任正非,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华为的创始人.在外界眼里,他不仅是掌舵15万员工的成功企业家,更是商界领袖膜拜的灵魂人物.与其挥之不去的无数光环相比,他低调的做事风格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关注.昨日,任正非首次公开面对国内媒体引起业界轰动,在面对媒体的提问时更是毫无保留的一一解答, 这不寻常举动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与 腾讯科技等媒体的近距离交谈中,管理与开放被任正非多次提及.华为走到今天靠什么?任正非已年届70,正当人生步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境界,他决定公开表达自己的企业管理思想以及一些业

任正非谈华为企业业务 纠正媒体误传误解

华为总裁任正非于2013年12月19日在企业业务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纠正"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和"乌龟精神" 两篇文章被媒体误解,并谈及华为如何开展企业业务.以下为讲话全文:首先是感谢大家,一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第二是拜个年,给企业业务全体员工拜年,给全体员工的家属拜年.一.先讲两句离题的话.最近我写了两篇文章,在传播过程中引发了一些误解,我先通过你们解释一下:"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是指进攻自己,逼自己改进,从而产生更大优势.当时是针对无线产品线的开

任正非之女孟晚舟突然走到聚光灯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身为华为CFO的孟晚舟第一次面对媒体,介绍了华为2012年的业绩情况并回答了媒体的一些问题.很多关心华为的人士都有些疑惑:为什么走向前台的是孟晚舟?为什么孟晚舟要在这个时候走到台前?这大概是出于以下这三大关键词:1)先说说开放.孟晚舟走向前台是华为持续开放的重要一步,但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步.从2011年开始,面对铺天盖地负面报道的华为开始反思过去那种过于封闭的坏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找市场.公关等部门的负责人座谈,要求对外界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此后,华为最高管理层成员开始频频接受媒体采访,消费者

中国更需张瑞敏还是任正非

刘步尘 日前,某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名叫<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的书.据说书名原本拟叫<卓越与孤独>,华为轮值CEO徐直军认为太虚,"华为哪里够得上卓越,能不垮掉就不错了",于是有了后来的书名. 说到华为,很容易联想到海尔,不是二者相似,而是二者相异.海尔也是中国优秀的企业.2011年,海尔集团实现营收1509亿元,净利75.2亿元,"中国家电老大"地位暂时无人撼动:华为实现营收2039亿元,净利润116.47亿元. 2002年,中国营销界曾

他逼华为任正非狂奔了20年

关于任正非和华为的传奇故事已经很多很多,可千年老二的牛X就少有人关注了:与任正非打到2003年时,中兴曾一度达到华为规模的80%之强,2007年的时候把华为的净利润率从4年前的14%逼到4%!侯为贵在如此国际化的产业.与如此强悍的中外对手们打了20多年,虽然没有像华为那样强行引入IBM的IPD来脱胎换骨.没有<华为基本法>.<华为的冬天>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文化改造传播,但至今毕竟仍位居行业第一方阵.即使没有华为那么卓越顶尖的管理,但其接近卓越的优秀管理也许更值得某些企业去学习和借鉴

华为悲欣三十年:任正非批判太多利润被渠道商赚走了

任正非今年74岁了,这距离他创办华为刚好30年. 30年前,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又与妻子离婚:他的事业从代理香港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重新开始,即深圳的"二道贩子". 今天,华为已是年收5200亿元的巨鳄,超过BAT总和.而且,与几年前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为主打不同,华为消费者终端业务做到了1780亿元. 然而,任正非仍在求变. 在2017年2月17日的内部会议上,任正非说,华为要抓住全球十亿未连接家庭宽带的机会,把公司销售目标推向2000亿美元. 说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