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的">电商价格战实际上是一场行业早已习以为常的闹剧;8·14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首先在微博发难,承诺大家电品类未来5年零毛利,并且价格比竞争对手要低,挑起对苏宁易购的价格战;8·15当天,苏宁易购、京东、国美纷纷扬言价格比竞争对手低,价格战全面爆发;而诸多消费者看到的结果却是真正降价的商品无货,有货的商品价格却未向各家承诺的那样降低,消费者并未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最近几天,发改委针对8·15价格战展开了调查,做出了三家电商存在价格欺诈的认定,京东公开发表声明就此事向消费者致歉,一纸道歉究竟能对行业的发展带来多大的益处,现在犹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现在的行业环境,价格战在未来难以避免;
京东挑起的价格战,最为经典的还有一次,就是在2010年年末,当当刚刚上市,京东11月上线图书产品,年底刘强东在微博公开发起图书领域对当当的价格战,李国庆高调应战,随后卓越、易讯、库巴网也加入战局,当当网还将战火烧到了京东的主营品类3C,可京东并未应战,一场价格战草草收场;综合电商价格战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田忌赛马”式,即以自己的劣势品类攻击对手的优势品类,如京东大家电业务与苏宁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苏宁年销售额过千亿,而京东也只有十几亿,降价造成的损失自然要比苏宁小很多;京东以刚上线的图书去攻击当当的主营业务也是这个道理;
二是“欺诈”式,这是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即在做促销活动前将产品价格上调,待活动期间再将价格调降至与正常大致相同的水平,给消费者造成降价的假象;
三是“绑架”式,即要求供应商提供资源,承担价格战的损失,电商只承担很小的一部分费用,不够强势的供应商迫于无奈只能接受;2010年底的京东、当当图书大战就招致了部分出版商的抵制,
无论哪种模式,消费者能从中得到的实惠都很小,其结果只能是为电商的销售增长买单;短期来看,消费者并未因此而遭受很大的损失,可价格战的最终目的是确立企业的主导地位,可能形成对市场的垄断,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企业在追求成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京东商城一直强调客户为先,可8.15价格战真实内幕的披露相当于狠狠的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京东的一纸道歉无法掩饰其欺骗消费者的行径,在微博一向高调的刘强东在发改委的调查结果公布后一直保持缄默,与其发动价格战时判若两人,不禁让消费者感叹;商业竞争是市场的必然,可竞争应该有自己合理的逻辑,企业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手段,而不是同消费者玩“捉迷藏”的游戏;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历次价格战国家相关部门都并未予以有效制约,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致使消费者一次一次受到欺骗;或许企业能用此方法瞒天过海,但是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消费者对其信任程度也将因此大打折扣,孰轻孰重企业应该好好掂量一番;
作为消费者,价格并不是购物选择的唯一衡量标准;作为企业,追求高增长也不应成为其唯一目标;作为监管者,一味维护企业也不应是其秉持的做法;在法律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各方参与者需要形成有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消费者、监管者可以有效地纠正企业的不规范做法;前提是监管的力度够强,或许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在价格欺诈方面对企业予以重罚,才能在消费者约束不够有效的条件下约束企业行为,防止各种扰乱市场机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