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移植一个linux下的c库到android,学习编写Android.mk文件,特地花了点时间学习。
在网上搜了很多,最后发现还是看ndk的文档最直接,也最全面,下面的总结主要是根据ndk提供的文档编写的。
1、单一的Android.mk文件:
LOCAL_PATH := $(call my-dir) include $(CLEAR_VARS) LOCAL_MODULE := hello-jni LOCAL_SRC_FILES := hello-jni.c include $(BUILD_SHARED_LIBRARY)
LOCAL_PATH必须位于Android.mk文件的最开始。它是用来定位源文件的位置,$(call my-dir)的作用就是返回当前目录的路径。
include $(CLEAR_VARS)的作用是清除一些变量的值,但是LOCAL_PATH除外。
LOCAL_MODULE是用来指定当前待编译模块的名称,在示例中的模块名称为hello-jni
LOCAL_SRC_FILES是用来指定参与编译的源代码文件。这里只编译hell0-jin.c
include $(BUILD_SHARED_LIBRARY)是用来指示将当前模块编译为共享库,前缀为lib,后缀为.so。
还有另外一个BUILD_STATIC_LIBRARY,是用来指示将当前模块编译为静态库的,前缀为.a,后缀为.a。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Android.mk的结构。可能还有另外一点需要介绍:
LOCAL_C_INCLUDES:=include 这个是用来指定在编译时即将使用的c头文件的位置,以当前目录为起点。
2、定义多个Android.mk文件。
有的时候,需要编译的模块比较多,我们可能会将对应的模块放置在相应的目录中,这样,我们可以在每个目录中定义对应的Android.mk文件(类似于上面的写法),最后,在根目录放置一个Android.mk文件,内容如下:
include $(call all-subdir-makefiles)
只需要这一行就可以了,它的作用就是包含所有子目录中的Android.mk文件
3、也可以在一个Android.mk文件里包含多个模块。
很直观的想法就是将第一个Android.mk文件的内容复制一份,然后修改。我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后来出现问题了,在第二个模块中的源码找不到,最后还是看文档,发现里面已经有示例解释了:
LOCAL_PATH := $(call my-dir)
IMPORTANT NOTE: Due to the way GNU Make works, this really returns the path of the *last* *included* *Makefile* during the parsing of build scripts. Do not call my-dir after including another file.
大意是:基于GNU make的工作方式,$(call my-dir)会返回在解析build脚本时,遇到的最后一个 include中涉及的目录。
所以,很多时候,在这个Android.mk里面只需要调用一次$(call my-dir)就够了,如果所有的源文件都在一个目录中。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第一次调用call my-dir的时候,将值保存下来,比如:
MY_LOCAL_PATH := $(call my-dir)
LOCAL_PATH := $(MY_LOCAL_PATH)
然后,在另外一个模块中,继续如下定义:
LOCAL_PATH := $(MY_LOCAL_PATH)
在编译一般的c源代码时,上面的基本可以满足了,等后面需要,再继续补充吧!
补充:
关于LOCAL_CFLAGS
在某些时候,编译源码需要定义宏变量,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在对应的源码里面去修改,但也有一些情况,我们是没法在别人的源码里定义宏变量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到LOCAL_CFLAGS 了 ,举例如下:
LOCAL_CFLAGS += -D__FAVOR_BSD
这行代码的作用就是在原有的cflags基础上,再定义一个宏变量__FAVOR_BSD
类似于#define __FAVOR_BSD
转载:http://aswang.iteye.com/blog/103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