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院士专访:中国的“精准医疗”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今年年初到现在,国家层面对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试点的审批结果传来阵阵喜讯,与此同时,中国针对“精准医疗”将要采取的态度和举措也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为此,测序中国编辑专门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长江特聘教授、博奥生物集团总裁、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一走进程院士的办公室,一阵中华民族风便迎面扑来。古色古香的书柜、桌椅,以及陈列的中国传统摆件,与整个现代科技感十足的博奥大楼形成了传统范儿与现代范儿的完美融合。在这里,测序中国编辑与程京院士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面对面交流。

现分享给大家,希望程院士的一番解说能够对基因测序行业相关的朋友们有所引导和启发。

测序中国编辑:程院士,您好!首先祝贺博奥生物刚刚又获得了国家卫计委高通量基因测序肿瘤诊断与治疗专业的临床应用试点,现在国内有很多企业也在做NIPT、肿瘤检测等,您认为当初国家针对高通量基因测序设立临床应用试点的用意何在?

程京院士:首先,我认为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应该是卫计委,他们最有解释权。我今天只是从一个参与单位的角度来谈谈我个人的理解。实际上,卫计委在三年前就开始部署,当时我被邀请成为参与者之一。从病理到分子各个层面的诊断,针对各个病种,不光是现在的肿瘤,对于疾病的治疗,先行军应该是疾病的诊断,如果没有清楚明了的诊断,那么治疗肯定会出问题。

当时,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尚红教授曾召集我们这些专家们来讨论这一议题。他们长期在临床一线,对于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就各个医院来讲,特别是大医院,能够开出来的检验项目,多半还是常规检查。如果进行罕见病检测,成本会非常昂贵,而且能获得的样品也很少。高端检测技术,例如二代测序技术,多数医疗人员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一时可能掌握不了这样的检测技术。

而国际一些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开展了LDT(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实验室开发诊断试剂监管模式,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管理机制。五六年前,日本SRL公司就来找过我们,希望与我们合作把独立第三方引进来。2009年的时候,卫生部(现在的卫计委)刚刚解禁,允许企业进来做第三方检测(注: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及通知(卫医政发〔2009〕119 号)中明确提出“为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我部决定在医疗机构类别中增设医学检验所。”)。但是,明文规定第三方检测机构所用的全部诊断试剂,都必须经药监局批准方可使用。这一条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一半功能丧失,例如罕见病的检测对医院来说很重要,但是样品都攒不够,就无法获得药监局的批准。

我在国外考察过,美国明确表明CLIA认证的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己开发的LDT检测项目验证标本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30~50例)即可通过审批,然后进入临床做服务。国外的管理体制,并不针对单个产品进行管理,主要是管理实验室的资质。第三方实验室要经得起室间质评,一旦出差错,就会被吊销执照。这样的做法,比管理单个产品还要严厉,能让这些实验室更用心。

此前,中华医学会正式行文请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做官方咨询。认为我国必须要做LDT这件事,这样的事是值得做的,也有能力去做。当时邀请了行业协会如检验协会、病理协会的全国主任委员,二代测序的专家、医疗界的院士,各方面的专家一起多次商讨,有序推进。大家很拥护政府采取提前引导的做法,而不是说等到出了乱子才出来干预,一巴掌拍死。

因此,凭借群策群力,确定了一些路线,也拟定了一些标准。首先,要理清思路,弄清楚怎么做。专家们都要参与编写培训教程,卫生部在长沙建立了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依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进行人员培训,培训合格,由卫生部医政医管局颁发结业证书。这个证书的规格是很高的。另外,必须有管理办法、指导原则,组建评审的专家委员会。

如果没有卫计委、工程院、行业相关协会前期的投入和铺垫,这次试点就不可能推进至今。因为,在这之前管理办法、指导原则和培训教程都已经准备齐全了,才能使得试点单位的审批如此快速出结果。

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去年二月份的叫停事件。但是,这次政府引导在前,所以很快就出现了复苏。政府、中国工程院、行业协会、相关专家,觉悟较早,应对及时。在叫停后,仍是有条不紊地去推进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

今年,习主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我国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我们所在的是医疗行业,技术再好也要首先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自律和被监管,都是必须的。有一些医院、企业这次列入试点单位,在高兴的同时,还应自律。不能因为拿到这个先行的通行证,就可以随便乱来,否则,出事是迟早的。此外,这些获批的机构是被监管的,与此同时,药监局、卫计委也要客观评价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否真的能达标。

测序中国编辑:药监局和卫计委是相辅相成,理论上说,应该是药监局需要批过相关检测产品后,才能开展临床试点,是这样的么?

程京院士:卫计委的发文里就是这么明确要求的,但医院不在这个范围里。分工是很清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检验的试点,临床医院是诊断的试点。像博奥的医学检验,不能出诊断报告,因为我们不是临床医院,只能出具检验报告。收到检验报告的试点医院的医生结合病人的病情,再出诊断报告。此外,只要是用二代测序技术都需要经过药监局审批。这次药监局和卫计委的联合行动,就是针对二代测序。因此,对于一些专项,现在大家又要开始走药监局申报的路。

测序中国编辑:那么医生们有能力出具诊断报告吗?

程京院士:这个问题很好,全世界的医疗人员都面临一个问题:需要对从医的大夫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让他们知道组学与医学的关系,指导他们怎么更好地做临床实践。从基因组学的角度,知道怎么去发现,怎么做研究,怎么治疗最好。对于遗传咨询的培训,也是我们呼吁很久的事情。我们也希望把这个事情做好,因此跟美国方面联系,双方互派人员集中培训。这样培训出来的结果是双方互认。我们不仅要在国内做第三方检验,很快我们也要向欧美发展。

测序中国编辑:最近网上传得很热的一个事件是“国家成立了由19位专家组成的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中国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并在2030年前,中国将投入600亿元人民币用于该计划”,这件事情您是怎样看待的?

程京院士:我觉得这个事情挺怪异的。首先,这个消息是非官方的,不是政府发布的。我从来没在任何大会上听到这样的内容,所以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这个消息。国家是在讨论我国的精准医疗该怎么开展,但还处于务虚的阶段。

美国虽然出了一个大招,但是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2.15亿美金对于美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项目而言,资金是很少的。我们目前想极力弄清楚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美国有自己的打算,但中国要有自信,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考,想清楚应该做些什么。如果看不清楚方向,盲目跟从,最后的结果会让人哭笑不得。

新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分钟新增6.4个癌症病例超过60%-8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是癌症中晚期。说明病人会越来越多,有些疾病在发生后再去治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只有中医能治未病,西医只能治已病。我们能不能做中国自己的计划?可以叫“黄帝计划”,这会让世界都震惊:原来中国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对这个计划有了说法:最好的医生应该去治疗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少花钱人也少遭罪。中医有一套宏观的办法,现在结合组学,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将会有极大的飞跃。要知道,中医能够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像西医就没有办法进行亚健康调理。现在大家谈来谈去都是药物、手术,可是精神呢?病人的精神承受不了,神经系统紊乱了还能治吗?西医是哪疼医哪儿,中医是把人当成一个系统来治疗,治病既是治人。

有人认为当获得大量的肿瘤基因数据,找到靶点,就可以解决癌症了。其实不然,还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通路与调控。中医则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破除病根。所以说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如果能全面驾驭才是最好的。一个系统,一定要多个参数调试才能达到稳定。道理讲通了,做起来就有针对性了,所以方法学比方法本身更重要!

因此,在当今组学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当充分结合中国的特色和优势,开辟一条真正适合中国自己的计划!

测序中国编辑:听说博奥生物现在也正在做自主研发的测序仪,您怎么看待国产测序仪,或其他国产基因检测设备?

程京院士:从工业角度来说,做测序仪是一个很务实的事情。我们通过临床调研,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做到多快好省。如果医院有需要,可以定制某种疾病的芯片,目的直接明了。传统测序检测需要手工制样,耗费大量的时间。既然现在临床对一代测序仍有很大的需求,那我们就可以做一套全自动设备解决样品制备等问题。样品放进去,一会儿时间就可以获得结果。我们现在已经装了四台这样的机器,年内就可以正式发布。芯片、仪器都是在清华自主研发完成的,放到博奥生物进行产业转化。一定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需求出发。

前年,中国遗传学会请我去做报告。演讲一开始,我就澄清了一件事。现在很多单位、公司都是购买的国外的二代测序仪,在没有弄清楚测序仪工作原理的情况下,就认为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替代生物芯片技术。实际上,生物芯片包含两大种类:一类是微流体芯片;一类是微阵列芯片。其中,微流体芯片的应用非常广泛。测序只是其中一个部分,现在的二代测序仪制造商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微流体芯片来测序。因此,测序仪虽然是舶来品,但是也要弄清楚其核心部件是什么,否则会闹笑话。

现在我们推行围绕“精准医疗”的一系列计划,最重要的是发展相关产业。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只测序了一个人的基因,但是却伴随产生了巨大的工业。如果我们的“精准医疗”就是简单地买国外的仪器和试剂来照着做,那么当人家的工业再上一个台阶时,我们将一无所获,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现在是微流体芯片和微阵列芯片都在做,到了一定时候还会将二者结合发展。像我们刚推出的集成化芯片工作站系统,所用的芯片就是将微流体和微阵列芯片做了有机结合。将一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从90分钟减少到15分钟。时间的缩短,使其用处也会发生改变。以前,只能放在检验科,现在可以放在门诊作为医生办公室检测用,随之而来也会使我们的医疗实践发生改变。

此外,人生病有时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就像15日北京的沙尘暴,使得呼吸都成问题。所以我们还开发了空气的实时、多参数、便携式监测仪器,也是通过手机和云端就能获得监测结果。

最后,程院士对“测序中国”名称中所涉及的“测序”这一概念提出了他个人的看法,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

程京院士:测序中国所指的“测序”不应该只局限于基因的测序技术。测序应是一个广义的东西,不只是基因可以测序,还有蛋白质也可以测序。在更宏观的层面来说,正常状态,即为有“序”否则就是无“序”。像药谱中的“谱”,也指的是“序”。我现在也在读中国的经典医书,从中医的药到病人来说都是有“序”的。西方一天24小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天12个时辰。在黄帝内经里把时间与人体器官相对应,创造十二时辰养生法。像晚上的11点之后,就是肝经得令,这个时候就应该躺下睡觉,让血液回到肝脏进行净化,两个小时后肺经得令,血液又从肝脏流向肺部,这就是“序”。不遵守“序”,经常熬夜,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因此,“测序”二字应贯穿生命健康保障的始终,也会成为解读生命的方式!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5-04-23

时间: 2024-07-28 13:13:03

程京院士专访:中国的“精准医疗”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的相关文章

数据驱动创新 英特尔助精准医疗驶上普及化快车道

6月22日,主题为 "融合创新方案,芯领精准医疗" 的第三届英特尔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政府.医学界.产业界.学术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分析数据驱动下的精准医疗现状与挑战,分享全球趋势和新兴机会,共议本土创新与实践.精准医疗已经驶上普及化的快车道,本届论坛公布了一系列精准医疗领域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加速精准医疗的普及化进程. 数据驱动精准医疗创新与变革 数据是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的"原力",准确.海量的数据是精准医疗的重要实现条件,如何更有效地汇集.存储.管理和分

医疗拥抱大数据 英特尔推“精准医疗伙伴计划

十年内可以攻破癌症.糖尿病治愈难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精准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为许多特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这一领域也引来了国际巨头的关注.近日,英特尔在京推出了"英特尔精准医疗伙伴计划(Intel BioIT Partners)",英特尔提出到2020年,实现24小时精准医疗. 从全球范围来看,医疗体系的变革正在发生,精准医疗正处于爆发前夜.在中国,精准医疗国家指南在今年3月发布,让精准医学从应用方向,商业规划,以及技术开发方面都有了地图可循.而在"

精准医疗临床应用已进入实施阶段

日前,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了2016年度拟进入审核环节的"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项目信息.同时,精准医疗于2016年已入选"十三五"百大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内精准医疗领域分布于基因测序.PCR.基因芯片.液体活检.细胞免疫治疗.抗体药物以及其他(肿瘤大数据.抗体相关.精准诊断等). 据介绍,精准医疗和细胞治疗是对现有临床医疗模式的革新和革命,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靶点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

阿里云推动中国精准医疗又进一步

本文讲的是阿里云推动中国精准医疗又进一步[IT168 云计算]今天,从深圳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传来消息,阿里云携手英特尔.华大基因三巨头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启动共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首个定位精准医疗应用云平台. 该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分析人士认为,这将是国内首个跨越行业边界,由IT企业.基因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合力铸就的精准医疗云平台.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 据透露,三方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提出了成功搭建这一平台所需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方案.根据战

中科院陈润生院士: 精准医疗数据处理中的挑战

◆ ◆ ◆ 前言 2016年12月8日,2016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Big Data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6,BDTC 2016)于12月8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作为主讲嘉宾做了<大数据与精准医疗>的演讲,阐述了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对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临床药理等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大数据的效用可以体现在譬如对基因突变做出正确解析.标记有临床意义的注释等.因此可以说,大数据分析是精准医疗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跨界合作的重要领域.陈院士还在演讲中

中国或成医疗AI最大市场,谁能成就医学界 ImageNet? | 垂直AI特稿

新智元于3月25日参加智慧未来·医疗人工智能峰会,活动由汇医慧影.英特尔医疗等联合主办.其中汇医慧影成立于2015年,其创始人柴象飞两年前从斯坦福大学回到国内,那时候他觉得春雨医生做的非常好,让他看到了医疗影像在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创新.因此他和郭娜一起创立了汇医慧影,致力于发掘医疗影像数据价值,以最前沿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医学影像平台和肿瘤放疗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英特尔医疗提供了很多支持,汇医慧影也成为了英特尔联合实验室的一员.   参与本次医疗AI峰会的嘉宾有英特尔医疗与生命

大数据精准医疗解读遗传密码 未来医疗健康的变革

11月1日-2日首届中国智谷大会在南京举办.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智能化技术日新月异,将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智谷大会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先机构.创新企业,产业集群和亟待转型的传统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对接平台. 人类医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正在跨越如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精准医疗大数据"应该是今年我们医疗行业最火的组合.接连不断的医学突破和金融投资引领者一个全新的医疗健康时代. 不仅仅是大众的关注,从2015年国际上在讨论精准医学以来,在很多

远离癌症并不难: 再谈肿瘤检测与精准医疗

再次开启肿瘤检测的话题,既有感于杨焕明院士对"奥巴马版'精准医学'的'精准'解读",也被"科学家试图揭开不同类型BRCA基因突变导致的患癌风险差异"一文所触动,更感叹于我们所面临的癌症大爆发时代. 癌症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每个人一生当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 --<2014年最新研究解析中国肿瘤流行病谱> 癌症已然成为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更为严峻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警

以计算为支点 英特尔用合作推进精准医疗应用

去医院看病,很多医生在诊断后会告诉你试试这药,如果效果不好再换药,患者可能要多次就医来实现诊疗,当然这也就达不到优质的就医体验. 精准医疗的出现则有望改变这一切,其是通过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 在中国精准医疗也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推动和市场力量主导的一个新兴行业.英特尔正在精准医疗领域展开广泛的产业合作,以计算技术为支点,通过开放.创新.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