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这些年来,前半句的确有了变化,不论是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都在增加。但后半句却日益严重,许多小学生作业就做到了晚上十一点。随着百度“作业帮”对中小学生覆盖面的扩大,这种非常不健康的“23点模式”将有望演替,被“自组织教育”取代终结。
孩子做作业怎么那么难?“23 点模式”追踪
2012年,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发微博称,其同事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有一天作业到凌晨两点都没做完,并要求为她准备咖啡带到学校。这一微博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郑州晚报进行了跟踪调查,委托管城区某中学一名老师调查该校八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所用的大概时间。这个班有65名学生,每天下午6点放学,他们的作业一般都在9点到10点完成,程度稍差的会写到11点,有个别学生填写到深夜12点。
“23点模式”既有现实困难,也有心理因素。现实困难是指知识点的缺失,有的孩子由于某个知识点缺失形成了“欠账”,而后面的解题都要依赖前面的知识点,因此,如果不能掌握,就会形成“老账新帐一块算”的情况,大大小小的“拦路虎”会让孩子完全束手无策。而心理因素则主要是沟通问题,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放学就被家长接回家,因此没有伙伴沟通,有的难题家长也不会,就形成了心理上的孤立无援,养成了被动拖拉习惯。
百度作业帮:UCG 基因打造“自组织教育”
近期,百度“作业帮”在中小学生中走火,从3721.html">2014年1月上线仅半年,累计下载激活量就已接近1000万次。在最新的作业帮3.0中,更是升级了“十分钟有问必答”的服务口号,学生们通过拍照的方式将问题发到作业帮,“学霸”或老师将给出详尽的解答过程和思路,一次不明白,还可以多次追问。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可以说,这是百度用UGC基因打造的“自组织教育”。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对教育和建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1999年他来到了印度很多非常偏僻的乡村,开始了对未开发的“人脑”进行教育学实验:这里的人不懂英语、没人见过电脑。苏伽特•米特拉在孩子们聚集的街头的墙上开了一个洞,放上互联网屏幕和鼠标,然后离开。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不用老师学会了电脑,这就是自组织。
借助互联网实现“自组织教育”是效率最高的,为何在百度作业帮出现之前却难以实现?这或许和中国国情相关。95后或0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安全重视,大多放学就接送回家,因此,难有和伙伴们见面沟通的机会,无法形成“自组织”。
而百度作业帮由百度知道推出,利用其移动互联网UGC基因,专门为中小学生定制,形成了更为扁平化的“众问+众答”,成为学生遇到学业难题、探讨解题思路的讨论型社区。从而让中小学生的“自组织教育”迅速崛起,让孩子们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最高效的学习,有望终结23点模式。
在百度作业帮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不论是老师、同学还是隐藏在化名背后的家长,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才不会有身份的束缚,敢于说出心中的困惑与感悟。这正如苏伽特•米特拉所说的那样,“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为中小学生减负,我们不仅仅需要新政策,也需要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