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混合云的使用随着私有云的普及,上涨至71%;服务商可通过独立第三方数据加密、云网关防DDOS攻击等方法,来防止云数据泄露。
中国云市场,无疑是一个“香饽饽”。阿里、腾讯等国内大平台以及垂直化云服务平台的持续投入,手机巨头华为对云服务的深度发力,加上国外云服务巨头,势必会使云市场争夺更激烈。
各方势力运筹帷幄,究竟会在中国云服务的棋盘上,产生怎样的水花?中国云服务的未来发展轨迹将会如何?笔者认为,中国云市场将有以下三个趋势:
1、外资云与本土云之争将更为激烈。
从发展势头上来说,据IDC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9.03亿美元,同比2013年增长61.9%。就发展潜力来看,中国现有企业数目与美国不相上下,且增长趋势更为迅速,然而中国现在云市场规模仅是美国的3%,这其中蕴藏着多大的发展潜能,笔者就不赘述了。
当然,这个“香饽饽”,外资云服务早就想来分一杯羹。AWS早在2014就已与亚信云合作,甲骨文2015年11月宣布选择腾讯云来作为落地助力,微软的WindowsAzure则是目前在国内最成功发挥商用功能的外资云。
但是现阶段,由于云服务涉及到企业、政府、医疗等使用行业的数据隐私,加之此前臭名昭著的“棱镜门”事件,中国政府对外资云服务态度谨慎,限制条件众多。除了必须通过合资方式的门槛之外,部分功能还会被“腰斩”,比如AWS在中国区有限预览服务。但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国内外云服务终将被放在一个起跑线上,那么谁能赢?
如果光从产品出发,那么外资云更胜一筹。一来,外资云对用户需求的深度与广度的认知水平极高,加之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其云服务在稳定性、扩展性、安全性等各方面性能上,都远胜于国内云服务。据IDC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球公共云计算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前五家服务商分别为亚马逊、微软、IBM、RackSpace和阿里云。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内云服务巨头阿里云在亚马逊的AWS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
二来,国内某些云服务钟爱走沿(mo)袭(fang)国外云服务的套路,还没沿袭完整,创新度也不足,届时外资云“正主”的入驻将对其造成打击。
但本土云服务在市场帷幄上,明显强于外资云,再加之近年来本土云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可看下图阿里云与AWS增速比较),至政策彻底放开前,本土云服务商应已占领国内云市场一席高地。届时“水土不服”的外资云想单凭产品优势,或一些简单的市场营销套路,如降低部分服务价格,VAR(增值服务,Value-added service)等,不见得就能撬动本土云手中的“乳酪”。总的来说,胜负难定,但肯定会是“一场好戏”。
2、从平台化到垂直化的迁移
当前全球的云服务,已然能从广度上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如数据存储、数据归档、协作与文件共享等,但随着云服务更为成熟的发展,云平台垂直化是大趋势。一是由于随着云服务的普及、云意识的提高,企业对云的需求将变得更为深入,宽泛及基础的需求解决跟不上企业日渐“挑剔”的需求。二来随着企业运转节奏的加快,改装费时费力的平台化云,显然比不上低改装成本的垂直云。
除了需求变动的大趋势之外,垂直云在市场营销也更占优势。微软首席市场分析师Brent Combest指出,垂直云服务的利润率较公有云更加高。一个是由于垂直云较公有云,更加切实戳到了用户痛点需求,售价自然可以更高,最大化用户平均收益。在营销投入上,垂直领域的销售面专一,加上更为有效的用户口碑传播途径,相比于“广撒网式”的公有云营销,销售投入更低,市场回报率也就更大。
3、数据安全的大浪潮,将催生云安全与混合云的发展
最后一个发展大方向,就是数据安全。企业“上云”存在着两大隐患,一来是监守自盗的担忧,即云服务商后台可直接获取、查看、甚至是利用用户数据;二来是外部攻击的隐患,数据在存储、传输过程中“被黑”。
要解决数据安全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式。一是企业自己搭建私有云,免除被云服务商“偷窥”的可能性。据2016年,RightScale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数据安全原因,私有云的使用比例较2015年增长了14%,而公有云得使用比例仅增长1%,而混合云的使用随着私有云的普及,上涨至71%。
私有云的确很好地保障了企业隐私数据的安全,然而私有云的构建,除了物理硬件的支撑,还需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搭建及后期维护的成本都很高,很多中小企业不具备这个技术条件,那么他们的数据还有什么保护方法呢?
另一个方法,则是云安全,云服务商可通过独立第三方数据加密、云网关防DDOS攻击等方法,来防止云数据泄露。目前国内外做这个方向的已有类似于Ciphercloud、Forcepoint、LOCKet等这样的公司,其中Ciphercloud两三年前就估值超过10亿美元。最近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巨头也在不断地加强这块的尝试。总体来说,中国云安全市场破土在即,风口也已至,能不能变成起飞的猪,还需自行把握。本文转自百度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