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阿里巴巴的上市可以说完成了一家民营企业到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的蜕变:可以比肩eBay、亚马逊的千亿市值、国内电商行业第一把交椅、盘踞 B2B 、 B2C 、 C2C 、跨境电商全产
【编者按】阿里巴巴的上市可以说完成了一家民营企业到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的“蜕变”:可以比肩eBay、亚马逊的千亿市值、国内电商行业第一把交椅、盘踞 B2B 、 B2C 、 C2C 、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布局、移动 电子商务 的巨舰、大生态、大投资家……
无数人瞻仰这个商业帝国的崛起,也有无数人开始思考其未来该如何进化。毕竟阿里巴巴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尽管在国内荣登行业NO.1,但高处不胜寒的争议难免,业界对其期望值也更高。特别是在其公开财报中可以窥见的近三年营收增幅逐渐趋缓的形式下,能否屈尊降贵听取各方面的“刺耳”声音,防微杜渐,是避免大公司病的关键之匙。
下文是一位多年从事天猫、淘宝贸易,国内电商界顶级操盘手(此处隐去姓名,称为“深喉”)的撰文,试图以另类思路尝试分析未来以阿里巴巴为领头羊的电商平台的发展轨迹和路径。
阿里巴巴的核心收入主要来自于实物商品成交,以及广告投放,其他的收入都是寄生在此基础之上非实物商品成交的诸多服务,无法衍生出庞大的收费基数,或发展到大基数收费基础时间过长,难以定性定量,这里暂且不表。
众所周知,中国实物商品产能过剩严重。短短20年里,中国的商业地产因多种原因,发展低级粗放,涸泽而渔。在非常多的方面,中国商业似乎除了不断透支,只顾眼前之外,挖地三尺层层扒皮。基于这两个原因,是我认为这个时代赋予阿里诸多成功原因中,不可忽视的核心点。
实物消费商品行业因为产能过剩,信息化程度低,外贸模式短平快赚钱容易,作坊式工厂众多、市场足够大,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产能升级没有全行业精细化,竞争残酷而激烈。从2005年开始,中国主要的实物商品制造业就进入了漫长的“去产能”的过程中,资本净流出,进入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寄生。如果不是电商行业的异军突起,致使资本路径泽被到了制造业;如果没有万能的4万亿,其实去产能的过程远不需要10年时间至现如今的表现。从过去制造全世界需要的商品,到外贸不振、部分出口转内销,加剧了国内零售环境的恶化。痛苦的去产能的过程,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改善。恰恰是线下渠道的饱和与商业地产抬高的门槛,促使了电商火爆一时,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大的产业背景导致的。
阿里是在这个客观大社会产业背景下崛起的。毋庸置疑,阿里确实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可惜没有发挥领头羊的智慧,构建出类似3赢5平2输的格局;相反,实际上构建出了1赢9输的商业模型,一个“其他市场参与方输赢、阿里稳赢”的模式。至于输家的代价,阿里道义上或是商业上是可以完全置之不顾的。
说到这里,阿里已经跟全社会的零售消费品大盘牢牢捆绑,阿里的荣衰跟一个指标正相关,那就是全社会的零售消费大盘。除非阿里做了极端得罪消费者的事情,遭到相当大比例的消费者的彻底淘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其实也是现在日渐发生的。消费者粘性、可支配收入实物消费(生活服务类不在此列)在阿里系下的金额比例在可预见的下跌。现在买和卖,供需之间有效对接的用户体验缺陷初露端倪。过去的“评价+DSR+历史成交记录+信用制”,因为商家端业务下跌而越来越凶,刷单等原因在消费者心中广为人知,消费者的信任成本越来越高。TOP的KA商家即使在疯狂扶持的情况下,依然增长乏力。
阿里流量竞拍模式的终局,无法延续下去的终点,即中国零售消费品低端制造的过剩产能被挤压、淘汰,直到跟真实的购物需求对接为止。抑或产能外迁形成大比例(比之前者,此属小概率事件。产能转移外迁历史上从美洲欧洲转移到亚太以台湾香港为代表,再到中国内地,以实际情况看,全球范围内只有印度和非洲有潜力承接全球制造产能的大盘,其他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角度都无法起全局性的风浪)。届时,低端制造业不值得投资,没有后续投资介入,行业利润率更多的体现在品牌端。此时,在相对匹配的产能和需求之间,流量竞拍对接只能获得对应的价值。没有产能过剩的驱使,就不会有疯狂卖货需求的商家,去本能助推广告的展现和点击成本竞价。
这个趋势也会伴随着行业的成熟、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更合理、信息资讯更对称、更不好被洗脑被忽悠被骗、呵护毛利和净利商家用脚投票不做无谓的竞争,而淡化当前广告定价权掌握在非理性“肥料”的手中。
同时,新人、不专业或无知无畏者,今天做客服主管看看帖,明天就敢做运营总监的操盘手这一极端的业内表现也会日趋消减。不过这一点,不是核心,也就是说,行业的从业者再专业,只要产能过剩客观存在,广告竞价流量变现的模式,永不过时。
如果阿里不能在产能过剩淘汰的终点前,扩大基于广告、实物商品交易的信息化,介入到更广阔的产业信息化的纵深,则当前可见峰值高点,窃以为此。